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小学.上册
48622900000045

第45章 大脑需要有风暴

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培养学生产生主动寻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的想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训练目标

1.了解发散思维,认识到思维的活跃性。

2.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的策略和技巧。

3.体验大脑的能量,融入积极的发明创造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2.难点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板块剖析

(一)鉴别诊断

1.目标

激发学生对于发散思维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思维发散水平,并了解发散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操作程序

(1)“物体用途大比拼”环节,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以6~8人为宜。该环节既作为诊断评价的一部分,也作为课堂导入,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活动环节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剖析。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自我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开阔性或局限性,大致了解自己的思维状况。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了解我们日常思维的惯性,认识何为发散思维,以及它的重要性。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培养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的习惯。

(2)学习运用发散思维的常用方法和策略,并切实应用到自己实际的日常生活中。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学习和训练。

(2)将训练策略灵活运用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积极联想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的收获、体验与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策略。

2.程序

(1)首先,“讨论”环节给出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再次体验学习感受,以及对将来学以致用作一定的展望。

(2)“练一练”环节,运用“司马光砸缸救朋友”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司马光的发散思维,巩固课程中所学策略。

三、策略操作

(一)“养成思考多种方法的习惯”策略教学建议

1.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坚持进行肯定的练习,能让我们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陈旧的思维模式。

2.教师首先以积极“自我提示,自我告诫”的方式呈现策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自我提示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行为。

3.在进行积极自我提示训练之后,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训练。请学生根据所学方法,积极思考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课堂上得到实质的训练,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牢记该方法,从而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样,教师需要在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二)“脑力激荡”策略教学建议

1.脑力激荡法又称头脑风暴法,指一群人或一个人运用脑力做创造性思考,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某项问题的解决提出大量构想的技巧。诸多研究均显示脑力激荡法训练可以增进创造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告知脑力激荡法时,必须强调其四条规则。

2.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可参照教材“互动”中的相关题目;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另选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各组的讨论。

3.讨论结束后,鼓励大家在班级内发表意见,并作出记录。同学分享结束后,教师就上述活动及同学们的体验作总结。

(三)“联想法”策略教学建议

联想法是运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比如,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相似联想:大脑受到刺激后会自然地想起与这一刺激相类似的动作、经验或事物。

(2)接近联想:大脑想起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外来刺激相类似的动作、经验或事物。

(3)对比联想:大脑想起与外来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动作或事物,亦可说是逆反法则在联想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词语自由想象;其次根据具体的几个词进行故事联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词进行联想。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内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动涉及的相关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方式需要多样,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要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和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何为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例如,如何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思考,想出诸如增加植被、减少环境污染、教育市民爱护环境等措施。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摘自:《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一般发散法

(1)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2)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3)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4)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5)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6)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7)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摘自百度网)

(二)问题思考

1.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以便增强创新意识?

2.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策略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