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
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教育行政强力推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等主要实践问题,我们以承担的重庆市“十一五”重大教改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建设研究”成果,和总结20多年专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西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以“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积极心理素质”为目标,遵循推陈出新、科学实用的原则,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整套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三段,均按“诊断评价——观点意识——策略训练——反思内化”统一结构体例编写各段教材。
1.诊断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自我感受、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实话实说、心理测量、心里话、向你倾诉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达到自我诊断评价的目的。
2.观点意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点,并通过专家视点、最新成果、科学研究、生活常识等呈现方式来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意识。
3.策略训练。针对提出的相应策略,设计成2~3个行为训练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活动来体会、感受这种方法的作用,并学会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行为模拟、组织行动等来体现。
4.反思内化。主要通过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回顾和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体会和体验,进而意识到自己学到了什么,对以后有什么帮助,可以通过回音壁、心灵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内化体验。
我们新编此套系列教材力求既符合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充分考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培育的特殊要求,突出以下特点:
1.科学性。整套教材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吸取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优点,推陈出新,无论是内容选择、策略提出,还是活动设计、培育模式的构建,都力求持之有据、科学合理、客观可行,力求做到既合目的又合规律。
2.目的性。整套教材针对以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偏重学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描述,缺乏操作性的缺陷,把解决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培育、优化、提高其积极心理素质有机结合,设计了以诊断评价、观点意识、策略训练、反思内化等板块为主的连结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确立了相应的具体目标,使整套教材任务明确,上下衔接,环环紧扣,目的性强。
3.实用性。实用性是本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根据课题组对中小学生的大规模调研结果,针对其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要求,尤为强调——趣味性。每个教育主题或以典型故事,或以自我检测,或以归纳总结案例等形式引入,让学生在愉快、新奇的心境下认识自我,引发探索参与的兴趣。操作性。精心设计重点突出的心理素质培育策略,策略训练包含具体的训练环节和活动步骤,每一单元拟在一课时内完成,没有附加的作业,易于实施。参与性。心理素质培育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积极的外显行为通过有目的的训练转化为内在品质,因此,每一次训练都有活动设计,安排了主体参与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针对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干预策略。
4.系统性。依据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育的已有研究成果,从学生心理表现的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上系统考察其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突出心理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注意不同年级之间的起承和衔接,注意目标手段的匹配,注意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使整套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信这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不仅对全面推进我国中西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也是一个促进。本套教材不但适合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用,也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和班、团、队等主题活动中使用,还可作为家庭心理素质培养的辅导教材。
本套教材系重庆市“十一五”重大教改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由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由张大均任总主编,小学段由郭成、刘衍玲、陈旭任主编,初中段由陈旭、郭成、刘衍玲任主编,高中段由刘衍玲、郭成、陈旭任主编。参加本册教材编写的作者主要有(按姓氏笔画排列):马建苓、马瑞瑾、王婧、王婧、王雪平、王磊、邓敏、卢荣梅、刘小洪、刘光林、刘妍洁、刘衍玲、刘洪、刘畅、吉浩伟、张大均、张芳芳、何娇、何潇雯、李艳、李雪、李蓉、李翔、李颖、陈旭、陈晓、陈豪、邹荣、杨剑霞、杨美、林颖、周蕊、周碧薇、钟兴泉、胡馨月、郭成、唐春芳、龚务、曹建福、曹晓君、董蔚楠、谢玉兰、彭丽娟、雷鹏、熊倩、魏欣、瞿斌。在本套教材的撰写过程中,郭成教授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主编及参编人员通力合作,在此谨向所有参与、支持这项工作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也热忱欢迎同行、一线教师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1年6月8日于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