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48612200000020

第20章 机体需要的种类(3)

2012年5月,上海电视台“媒体大搜索”有这样一个报道:如今不少女孩子都追求尖尖下巴的锥子脸,殊不知,在英国,专家们根据脸部最佳黄金比例的要求寻找拥有最美脸庞的美女。结果找到了一位18岁女孩子,她叫弗洛伦丝·科尔盖特。弗洛伦丝有大大的眼睛,饱满的嘴唇,高高的颧骨。经专家测定,她的左右脸孔几乎完全对称,并十分符合国际认可的人脸黄金比例。例如,女性脸孔的完美比例是,瞳孔之间的距离为两耳之间脸部宽度的46%,眼睛与嘴巴之间的距离为脸部整体长度的三分之一。而弗洛伦丝这两项比例分别是44%和32.8%。拥有这样黄金比例的脸庞,弗洛伦丝在参加一档电视选秀节目时,轻松地从8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英国“最具有自然美脸庞”的称号。主持人说,审美虽然有一定主观性和时代特征,但仍然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我说,弗洛伦丝之所以能从8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事实充分证明,美女的根本标准绝对地存在于人脑之中,它根源于繁殖。

对女性来说,男性美的标准是,“男人身体结构的特质,例如身高、肩宽、上身肌肉都对女人具有性吸引的作用,对其他男人有威慑作用”。

美国一些科学家发现,所有女性,不论处于月经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偏爱更有阳刚之气的男性,而阳刚之气是健康的生育能力强的信号。健康还可以给对方带来诸多收益,包括更长的寿命、更可靠的物质供给、更低的患病率以及给子女遗传更好的基因。异性的健康不仅涉及生多生少的问题,而且涉及子女的健康问题。

人的爱美之心具有深厚的生理基础。人出生不久就表现出美的需求。据观察,婴儿在看到艳丽的物品时马上专注于它,甚至会尖叫、大笑,挥动胳膊和腿,以致全身都动起来。现代心理学证实,当人的视线接触红色尤其是大红时,心理上就如一股暖流在涌动,红色能迅速通过眼睛刺激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的肌肉瞬间产生一种奇妙的力量,产生愉快的感觉。达尔文断言,不仅人类,就连最简单的动物也具有美感。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一般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美的感受和审美活动。马斯洛说:“最不为人所知是对于美、对称,也许还包括对于简洁、完满、秩序等的冲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审美需要。”

可见,有些人把爱美说成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是错误的。需要是存在于机体的客观实际,是一种机制,一种势能,认识是观念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人内在的对美的需要就没有人认识上的美。美的要素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受文化制约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让不同种族的人来评价亚洲、西班牙、黑人以及白人女性照片中的面孔吸引力,结果发现在评价一个人是否好看时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

人正因为有共同的美的需求,洞穴时代人与现代人,中国人与外国人,大人与小孩在色形声方面的需要才会那样的一致;桂林山水、二泉映月、古代西施、法国芭蕾才会博得那么多人的喜欢;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画家、雕塑家、美容师、服装师、建筑师才会有共同的标准创造出大众喜欢的艺术。可以想见,美的概念的最初含义,乃是人脑对自然物的美和异性美的需要,后来,美的概念的内涵被扩大了,美被借用,一些人所喜欢的东西常被冠以“美”,如美德、美事、美差。

满足美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的重要内容。吃,除有香有味外,还要有色,要色香味俱全;性,追求年轻漂亮的异性;穿,既要有色彩又要有款式;住,既要讲究外观又要讲究屋内装潢,还要讲究环境的优美;用,一切生活用品,美是选购或制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唱歌、跳舞、美术、绘画、书法、雕塑、摄影、艺术欣赏、看文艺演出、养花种草、旅游等等是人普遍的爱好和重要的娱乐活动;美发、美容的动因之一是直接为了美,而这根源于女性内在的追求增加性魅力的择偶机制。人类之所以喜欢唱歌跳舞,这里存在着性的吸引。在动物界,动物的鸣叫、身体的摆动常常是用于择偶。

九、尊重的需要(自尊心)

自尊心是高等群居动物特有的情感,它是因维护群体的稳定和维护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而生,而地位决定自己在生存和择偶上是否有优先权。在马斯洛那里,“自尊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美国思想家杜威说:“自重是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冲动和欲望”,詹姆森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自尊心的直接作用是约束个人的行为,不做伤害他人和群体的事,多做利于他人和群体的事;最终的作用是,既维护群体的稳定,又维护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

自尊心的表现之一,做了错事感到羞愧,自己受不了。人的害羞心理不仅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且还出现在准备做坏事之前或之中。害羞是自尊的一种心理表现。这种害羞作用在于限制人的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害羞常常表现为矜持、隐忍、谦虚。在一些场合说话、做事、露面会感到害羞,本质上是怕暴露自己的丑(丢丑)。害羞是“紧箍咒”,它有利于限制人的欲望和行为。没有这个“紧箍咒”,人会胡作非为。

人因为有自尊心,朋友上门借钱,不借自己承受不住;做了错事,常常是自己心里不安。有一次,我夫人炒“焦面”(将面粉炒熟),炒好后将其分成两份,分别装在两个瓶子里,一份准备给一位朋友,一份留着;一份放在冰柜上,一份放在桌子上。我以为桌上的是留给自家的,所以就吃了一些。几天后,老婆去朋友家。她走后我发现,她带给她朋友的竟是我吃过的,量比较少。一下子,我深感内疚,心里很难受,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一会想骑车追过去,一会又想打的赶上她,可又怕不好,我左右为难。好长时间,我一直很担心:当瓶盖打开,发现“焦面”是那样的少,那该多难为情、多尴尬。

自尊心的表现之二,是自觉做好事,自觉提高自己的地位,做了好事心理踏实,感到自豪、荣耀。尊重需要的本质是渴望获得社会的尊重,具体说就是在同类中有好的地位,被人看得起,在物质利益方面得到他人的承认、关心和拥戴,在择偶方面得到异性的青睐、竞争者的认可。自尊心的心理反应是羞耻心、自卑感、荣誉感。这些感觉都是对应于自己在同类中的地位而生的。在远古年代,地位表现为能力(体力和聪明才智)、身材(大小、长相)和德行;在现代,地位表现为职位、财产、才能、道德修养、相貌等。羞耻心和自卑感产生于地位低。一切不如人的地方,如职位低、工资低、钱财少、家里穷、房子小、文化程度低、衣服破旧、人际关系不好、考试成绩差、老婆丑、孩子笨都会感到羞愧,过分低于他人会感到自卑。做了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受到他人的蔑视、冷落、批评更会觉得无地自容。荣誉感产生于地位高,受到表扬会开心,有一定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会高兴、自信、荣耀。

人们常说的名声、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看法,而社会的评价取决于自身的条件。自身条件好,名声就好;条件差,名声就差。人总是喜欢好名声。荣誉是指来自社会的光荣的名誉,这更是人们所企求的。人的自尊心、荣誉感不是虚荣心,虚荣心是为了不丢面子,以虚假的事实博取表面光彩的一种心理。

自尊心的作用是追求社会的尊重,自觉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克服自己的不足,限制自己的行为,既不卑躬屈膝,不受胯下之辱,又不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做坏事自己受不了。人感到荣耀时开心,开心了就会继续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时痛苦,痛苦了会知错,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迎头赶上。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就得提高自身的价值,尊重只能来自他人,而他人对你的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的职位、财产、

才能、道德修养、相貌等方面的长处。这就要求人们努力奋斗,积极向上,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来自社会的信任、钦佩、拥戴、崇敬。可见,人有“善”的一面。

[人性百题]

人为什么爱表扬怕批评?

自尊心的表现之三,是怕批评爱表扬。这是因为,批评就是地位的否定,表扬是地位的肯定,而地位影响自己的生存和择偶。一个人当受到批评、被人看不起(轻视)、受慢待、遭冷遇、自己的毛病或丑事被曝光,就会感到羞愧、脸红,就会生气;相反,当得到他人的表扬、称赞、掌声,就会很高兴。自己的一切长处、优点,比如自己的官职、家庭条件(汽车、洋房)、经济收入、学历、长相、才能、成就等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年轻的姑娘喜欢人们夸她漂亮;歌唱家喜欢掌声和鲜花;就是亲朋好友的长处也是自己炫耀的资本,当有人说他妻子漂亮、儿子是博士、丈夫很能干、父亲是教授、某亲戚是大官的时候,就会感到开心。正因为如此,把孩子打扮漂亮和不惜代价地供孩子读书,除了出于母爱,还常常出于父母的自尊心,当孩子被人夸耀,上了大学,有了出息,他们会感到无上荣光和自豪。

人的自尊心十分强烈。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会感到难为情而抬不起头,会伤心痛苦,甚至感到没脸见人而自杀。人世间,许多自杀的事,常常是因名誉受损而酿成的悲剧。人的尊重需要十分敏感。心理学证明,人在受到指责或丢丑时,几乎在同一时刻会脸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受到称赞,则会即刻感到愉快。这非常迅速,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甚至更短。这个过程纯粹是生理和心理的。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人人都需要尊重。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大人需要尊重,小孩也需要尊重,好人需要尊重,“坏人”也需要尊重。河北保定有个小学生,嫌母丑在同学面前丢面子,逼母亲去整容。有些人好吃懒做,但毛病再多,儿子不喊他爸爸,他会生气;别人骂他,他会发火。上海有一位母亲,偷看了14岁儿子涉及爱情的日记,儿子知道后,自尊大伤,指责母亲侵犯了他的隐私权。母亲大惑不解:“你是我生的,对我还有什么隐私。”她不知道,小孩子也有尊重的需要。人的尊重需要是天生的,你孕育了这个孩子,就孕育了孩子尊重的需要,他不因为是你生的,就没有这个需要。

[人性百题]

将病名“老年痴呆症”改为“脑退化症”有价值吗?

病名也需要体现尊重。2011年9月5日《文汇报》有篇文章讲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即“病名也需尊严”。作者针对我国医生和家人常常当着老年病人的面说“老年痴呆”的情况,深有感触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次,作者在医院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向医生诉说母亲的病情,当着母亲的面,问医生母亲是不是“老年痴呆”,她母亲嗫嚅只不过是记性不好。作者说看着这一幕,心里真难过。当着病人的面,左一个“痴呆”,右一个“痴呆”,人生了病本就悲哀,还要接受一个让人自卑和羞耻的病名。作者自己的婆婆生前也得了这种病,可婆婆怎么也不接受“老年痴呆”四个字。婆婆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学过医,是何等的聪明优雅,所有只要药品说明书上有这四个字,她就拒绝吃药。这“痴呆”两字,足以打击病人的自尊,让他们感到自卑和无助。所以,作者建议给“老年痴呆症”改名。据作者介绍,中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的“老年痴呆症”之名是从西方的“阿尔茨海默症”翻译过来的。最早意识到译名问题的是日本。他们看到了“痴呆”这一译名产生了消极的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心理痛苦。2004年12月日本厚生省根据网民投票结果(多个病名供网民选择),正式将“痴呆症”改名为“认知症”。2010年香港经网上讨论,则将“老年痴呆症”改为“脑退化症”。

不懂得尊重就办不好事。21世纪初,重庆市有所高校为贫困学生推出“二荤一素一汤,饭管饱,只收两块钱”的“温暖套餐”。学校设4个窗口,每天提供两餐。每餐学校补贴3—4元。可一年多来,全校6000左右的贫困生平均每天只卖出套餐400份左右(相当于200人)。这就是说,每天来吃套餐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3.3%。绝大多数贫困生为什么不来享受这个“温暖”?显然,是因为人有自尊心。学校的好心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领导者不懂得人的心理,不懂得人性。如果知道人有自尊心,知道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子比肚子更重要,那么就会把这些钱通过发餐券或发到学生卡上进行隐性帮困,这样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需要尊重突出地表现为希望出名,什么名扬四海、名垂青史、名人、名医、名演员、名作家就因此而生。出名就是众人对自己的肯定,而且出了名,就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谁都想出名。“名利”是人们常说的,名和利是人的两大需求。所以,自尊心在人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把握它就把握了人性的重要方面。

[人性百题]

为什么人在异性面前会感到特别害羞甚至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