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48606400000012

第12章 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能独立(2)

“玩完玩具之后必须放回原处!”“如果你再不睡觉,我就不管你了。”这些话看似力度十足,但是对6岁前的孩子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他们稚嫩的心灵因为父母这些简单、粗暴的命令口吻而受到伤害。相反,家长如果制定出一套家庭制度,情况就大为不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为提高其独立能力打下基础。

佳佳今年3岁,她养成了一个不良的习惯,那就是边吃饭边看电视。妈妈知道,这样既不利于消化,又对眼睛不好。妈妈开始劝说佳佳,可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一开饭,佳佳还是会把电视打开。无奈之下,妈妈就强制关掉电视,可佳佳此时便哭闹不休、不吃饭,有时还会在地上打滚,搞得妈妈不知如何是好。妈妈一次和她的朋友聊天中,得知朋友的女儿以前也有类似问题,但通过相应的“制度”解决了。于是,佳佳的妈妈也尝试着给佳佳制定一条新“制度”。“制度”很明确,佳佳每天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但每次不得超过半个小时,允许佳佳在一天的时间中进行选择,但吃饭时间除外。如果吃饭时间看一次电视,一天中就不允许再看了。刚开始,佳佳有些适应不了,每到吃饭的时间,她总是拿着遥控器晃来晃去,想打开电视。每当这时,妈妈都会提醒她有“制度”约束,她也会极不情愿地控制住自己,但吃饭时东瞧瞧、西看看,一点儿也不专心。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情况有了好的转变,佳佳不再要求吃饭的时间打开电视机了,吃饭时却仍然不好好吃。在妈妈的鼓励下,一个月后,佳佳在不看电视的情况下也能很愉悦地吃完一顿饭了。

妈妈为佳佳制定的这一“制度”有针对性、符合孩子爱看电视的特点,所以佳佳为了获得每天一个小时的电视时间,宁愿牺牲吃饭时的电视时间,这样就在“制度”的约束下改掉了坏毛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习惯受益终身”,用“制度”约束孩子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习惯。合理的“家庭制度”对孩子的规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制度”绝不能由家长主观臆造,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制定和实施。

1不要太早定“制度”

2岁以前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有时会用一些不合理的举动表达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此,家长不必急着定“制度”,而是尽量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因为这时的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制度”,对遵守“制度”更毫无概念,所以“制度”形同虚设。在孩子2岁以后,家长可以开始考虑给孩子定一些“制度”,让孩子必须明白,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他必须接受并遵守一些规则。

2和孩子一起定“制度”

定制度之前,不仅父母之间应进行商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以便制定出合理且能为孩子所执行的“制度”。当孩子的行为不合规矩的时候,家长就以此为凭据令他们心服口服。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不能太多,而是应该根据孩子所处年龄段的特点,从主要问题上入手,从执行几条简单但关键的规则开始,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并遵守,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自制力创造条件。否则,只会带给孩子压力,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

3定了“制度”就要遵守

“制度”一旦定下来,就不宜随意变动,孩子和家长都要遵守。因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例如,规定孩子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把玩具整理好,在实际生活中就必须这样要求,而不能随便敷衍,以免给孩子留下“制度是可以打破或无需遵守”的印象。当然,让孩子遵守“制度”进而形成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所以家长不可操之过急,要经常积极提醒,持之以恒。

4不宜有太多的物质奖励和处罚

许多家长会在制定“制度”时给孩子许下一些奖励或者处罚措施,比如,“如果你将东西整理好,我就给你吃个冰淇淋。”或者“你如果再不整理好东西,我就把你的玩具扔到垃圾筒。”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一个奖励或一个惩罚比一千句话都管用。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否则孩子遵守“制度”的动力可能只是随之而来的奖励或惩罚,而非“制度”本身的意义。所以在决定给孩子奖励或惩罚时,尽量与他要遵守的“制度”结合起来,让孩子把“规则”记在心上。

鼓励能让孩子更好地“自制”

孩子自制力差,除了外在环境的诱惑太多等客观原因外,家长的态度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就很重要。鼓励是对孩子能力的尊重和信任,是对孩子取得进步的肯定,是对孩子努力过程的赏识。在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因为你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就是春天里的暖风,就是冬天里的阳光,它能让孩子懂得“控制一下就能获得不一样的结果”的道理。

一天,妈妈带欣欣去附近的超市购物。一进超市,欣欣就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欣欣先是走到卖食品的地方,拿了自己喜欢的小饼干,迫不及待地要打开吃。“宝贝,不能这样。超市的东西只有妈妈付了钱以后,你才能吃。”“不,我现在就要吃,你去付钱。”“可是刚进超市,妈妈还没买完东西呢。”妈妈给欣欣解释着。欣欣一听就不高兴了,噘着小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站着也不走了。妈妈把欣欣抱到一个人少的地方,对她说:“欣欣不是在家的时候,都能把小饼干留到第二天吃吗?欣欣现在也能坚持一会儿,对不对?妈妈相信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欣欣还是不高兴,妈妈接着说:“那咱们就用10分钟买完所有东西,这样妈妈付了钱,出去你就能吃了。”这句话让欣欣转变了态度。“好,说好了,就10分钟,不许耍赖。”欣欣拿着自己的小饼干,一边看着包装上的图案,一边跟妈妈走着。一会儿,妈妈就选购完了。可是付钱时候却排起了长队,这又让欣欣噘起了嘴。“欣欣是个懂事的孩子,只要等一小会儿,就能吃到美味的小饼干了。你看收钱的阿姨用扫描器一扫,一件物品的钱就记上了,很快的。”欣欣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哭闹,在妈妈付钱的时候还帮着装东西,得到了妈妈的表扬。

欣欣一进超市的表现就给妈妈带来挑战。整个购物过程中,妈妈可以说是一边购物,一边鼓励孩子,她没有对孩子大发脾气,这是很难得的。而欣欣也没有辜负妈妈的一片苦心,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控制住了自己。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像欣欣的妈妈一样耐心地鼓励孩子,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大声指责,甚至拳脚相加,这样更会让孩子的急躁情绪一触即发,控制不了自己。所以,还是鼓励最为有效。当然,鼓励孩子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掌握必要的知识、艺术与技巧,给孩子恰到好处的鼓励。

1鼓励孩子要讲究语言艺术

鼓励孩子时,家长应该采用正面鼓励的方式,多用肯定的语气,尽量不用否定的口气。例如,孩子今天没有摔玩具,家长的一句“你做得真好”就比“你怎么不摔了”效果好得多。

强调优点、弱化不足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例如,孩子画画时只坚持了2分钟,家长不要说“你为什么只坚持了2分钟”,可以说“你比昨天多坚持了30秒”。

鼓励孩子所做的努力,例如“看,你已经有了进步!”

另外,孩子努力做某事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取悦任何其他人。所以,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父母更好的鼓励应该是“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2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都要有

物质鼓励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短期的效果比较明显,所以给孩子物质鼓励在某些适当的时候还是有必要的。但一味地以这种方式鼓励孩子,他们也许会养成做任何事都讲条件的习惯,这并不好。因为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物质鼓励的动力有限,没有后劲。精神鼓励由于比较抽象,操作性没有物质鼓励强,要做好有一定的难处,但只要去摸索,还是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比如,孩子第一次克制自己不拿小朋友的玩具,家长可以给予一个新玩具的奖励;之后几次孩子也做到了,家长就可以用一句得体的“表现不错”等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或拍拍孩子的肩膀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赞赏。

在“等待”中学会自制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个个都是众星捧月的宝贝。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家长只要办得到,都会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满足孩子,唯恐让孩子等得太久。殊不知,如果孩子的什么需求都能立即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耐心,自制力也会受到影响。

文文是一个3岁的男孩,刚上幼儿园一个月,他就有4次行为让老师印象深刻。第一次,早上吃饭,老师轮着给每一位小朋友盛牛奶,到文文跟前时,他一摆手,说:“不喝,老师没有第一个给我盛。”第二次,他身边的一个女孩比他早一点分到一个苹果,他马上抢过来,咬了一口,还说“我应该第一个吃”。第三次,排队小便时,他嫌前边的小男孩太慢,就用手推小男孩,小男孩的裤子被尿湿了。第四次,老师让他把几块积木摆放整齐,他竟将桌上所有玩具统统弄到地上,喊着“好玩,好玩”。

面对这种情况,文文的妈妈向专家发出了求援信号。专家说:“文文的这些行为都与即刻满足心理不无关系,你可以尝试着分析孩子的需求,不需要立刻满足的可以适当推迟满足时间,让文文逐渐学会等待。”在专家的指导下,文文的妈妈学到了一些方法,并尝试不立即满足文文的一些需要,通过讲道理等方式缓解文文没完没了地哭闹与倒地打滚的现象。一次,文文见幼儿园的玩具小怪兽特别好玩,就想让妈妈给他也买一个。妈妈想,这个需求不是需要立刻满足的,就对文文说:“幼儿园里有这个玩具,你可以在那里玩呀。而且幼儿园的小朋友多,玩起来比较有趣,一个人玩多没劲呀。”文文听后还是坚持要买。“那就等爸爸出差回来再买,好不好?”文文同意了。可爸爸出差回来要半个月之后,这段时间文文早把这事忘了,爸爸回来后他才又想起来。经过这样有意识地训练,文文慢慢懂得了有些要求只有在等待后才能获得满足的道理,不再因一时不快而大发雷霆,自制力也提高了不少,还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的夸奖。

文文刚上幼儿园的表现属于典型的缺乏自制力的行为。好在文文的妈妈及时找到了对策,对于不需要立刻满足的要求,她先不答应,在孩子的坚持下再给他一个期限,慢慢地帮助孩子学会了在等待后获得满足。

善于等待的孩子长大后表现出的竞争性和自信心更强,有了比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控制能力,可以为了追求目标而抵制眼前的诱惑,能比较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些不能坚持的孩子长大后则比较经不起挫折,自我控制能力差,遇事脾气暴躁,不能静下心来有条理地处理。

家长应该认识到“拒绝等待”这种现象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尽快转变观念,帮助孩子加以克服。有以下具体的方法:

1循序渐进法

对于年幼的孩子,漫长的等待只会加剧他们狂躁不安的情绪。所以,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应该从一分钟开始,以后逐步增加时间。孩子逐渐习惯了有限期的等待,期待着一件事情时,如期到来的满足可能会带给他们更大的惊喜。

2道理启发法

单纯地制止只会令孩子因不解而感到委屈,进而产生反抗心理,家长可尝试用讲道理的方法说服孩子。例如,带孩子去超市,当孩子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往往禁不住拿起来就吃,妈妈可以试着这样做:“宝宝,在超市里面不能吃,只有妈妈付过钱,你才能打开包装吃。你看这里面穿制服的叔叔,就是管着不让人随便吃的。”虽然孩子还小,但对他们讲清道理,并经常予以提醒,他们就会逐渐变得懂事,学会等待。

3注意力转移法

当孩子提出某种需求,要求家长立刻满足时,可以尝试着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他们内心的冲突,增加等待时间。比如,孩子要立即得到一件玩具时,可以给他两个选择:看动画片还是到游乐场玩。两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诱惑力,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力得到了转移。当他再想起玩具的事时,也就明白了“要爸爸、妈妈满足愿望,不一定要当时就要得到”的道理。

4条件附加法

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当孩子提出了要求后,不失时机地附加一个条件,如让他帮父母扫扫地、擦擦桌子等。等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再满足他的要求,这样既能帮助孩子在等待中学习自制,也能使他懂得任何收获都需要付出的道理,更加珍惜自己所得到的。

“坚持”是自制的基础

有的家长认为,自制就是自己控制自己,与坚持没有关系。有的家长干脆将自制与坚持等同起来,认为自制力好就是能坚持下来。其实,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坚持是自制的基础,一个人良好的自制力首先体现在坚持性上。良好的坚持性能够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孩子成长为一个自制力强、有毅力、自信开朗、独立性强、社会适应性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