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杜甫
48591300000009

第9章 成都草堂

杜甫到四川成都后,暂住西郊浣花溪边的草堂寺。草堂寺是一个古寺。在南齐时就已经有了。浣花溪有三丈来宽,好象一条小河,曲曲折折地从西往东流着,一年四季都有流水,到春夏时水位涨些,可以划行小船。溪边疏疏落落有些人家(杜甫南邻有朱山人、斛斯融,北邻有县令某,《江上独步寻花七绝句》还说到黄四家),大约都是茅屋,春来处处花开,夏天水边长满芰荷,风景异常幽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年初,杜甫便在这里选择了一块有林塘之胜的地方,准备建一座茅屋。他的表弟王十五在蜀中做司马,给他送来修建费,他又从一些相识处要来各种树秧,亲自种植。

这座新建的草堂是杜甫和他家人苦心经营出来的,经过很多周折,他们才算暂时有了一个安居之地。杜甫写过一首《堂成》的七言律诗: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qī欺〕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这诗前半写草堂的规模和林景,五、六两句写禽鸟有巢,以比喻自己的得携妻儿安居,但说是“暂止”,说是“错比扬雄宅”,杜甫考虑到他以流离之人,未必能住得长久,他是仍然怀念着中原的。

他到过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七律《蜀相》一首,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里也表现了杜甫的忠臣思想。结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惋惜他的北伐未胜。这诗写得悲壮遒劲,一直流传在广大读者之中。

这年秋天,杜甫到蜀州新津去,与诗人裴迪相见,不久回到成都。他又写了“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之类的诗句。又有《建都十二韵》反对吕〔yīn因〕请以荆州置南都,杜甫认为应该迅速平定北方,不该在东南虚张声势。

冬天,梅花初开的时候,裴迪寄了一首诗来,是他登蜀州东亭逢早梅因忆杜甫而做的,诗里致歉说没有能折赠一枝,杜甫答诗说: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发。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说你幸而没有折来,免我想到岁暮而悲伤,如何可去蜀州同看,更引起我思乡的愁绪,我这里江边的一株梅花看起来已经够叫人伤心的了。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再游新津,不遇裴迪,独自一人两次到了修觉寺,写下了“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以及“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名句,都是写美景的,但是他也有诗说:“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再美丽的风景和再平静的生活也不能不使杜甫想到当时的国事。

不过杜甫有了草堂以后,过的是近乎隐居的生活,和社会联系很少,在成都只是和邻人朱某、斛斯融等略有往来,他说过“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的话。在蜀州,也只是和裴迪、刺史王某、新津县令、青城县尉常某等人来往,生活接触面不广,这样就使他的某些作品的题材,比较狭窄。比如《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形式上非常自然而多变化,音节优美,能大胆使用人民的语言,很象竹枝词,但是内容就没有接触到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还有避世、颓废的感情的表露。虽然后诗也有两、三首写得很健康优美,但是并没有能够改变全组诗的上述情况。当然,象《客至》、《寒食》、《春夜喜雨》、《水槛遣心二首》的第一首等,虽然没有写什么重大题材,但是给人清新的美感,仍然是写景咏物的佳作。

杜甫初到草堂的两年多,所写的几首着名的歌行体七言古诗是应该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石笋行》、《石犀行》、《杜鹃行》、《戏作花卿歌》等。前两首应该是叙实,过去有人说是杜甫比喻他在节度使严武等人死后失去倚靠,也有人说是讥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这都是出于附会,不过杜甫总该对自己的生平和当时社会的混乱有所寄慨。大楠〔nán南〕树倒了,“草堂自此无颜色”,茅屋破了,“床头屋漏无干处”,这和国家自大乱以来的情况不是相类似吗?当树倒屋破的时候,他不止于自叹,而是立即想到在树下憩息的那些行人和自己一样都要遭霜雪之苦,不得再听见如竽籁般的风吹树叶的声音了,他还进一步想到社会上众多的受冻的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比他自己更不幸的人,于是他提出了这样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