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杜甫
48591300000008

第8章 关陇蜀道

乾元二年的秋天,杜甫因为关中饥荒,便弃官把全家迁到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南)去。这是《新唐书》本传的说法。杜甫的诗里也说:“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饥荒诚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他的诗里还说:“平生独往念,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说明弃官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有别的政治原因。可以设想,杜甫的精神上是很苦闷的。他亲眼看见相州战役的溃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痛苦很深。朝廷里又是当时已立为皇后的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等专权,加上贺兰进明、崔圆等人屡次向肃宗进谗言,使较为正直的大臣如张镐等都被贬黜。杜甫本人贬到华州后,华州那位姓郭的刺史怕也因为他救房而被贬,对他不好,所以杜甫诗中虽写了簿书堆积,而于郭的为人一语不提。这些就是他所谓“罢官亦由人”的具体情况。他离开华州,为什么要到秦州去?因为长安是不能回去的了,他的从侄杜佐在秦州建了茅屋,原京城大云寺主赞上人谪居秦州,在那里也有窑洞,或者他们会对杜甫有些帮助(所谓“因人作远游”),杜甫也可以翻过陇山到那里去经营一个安家的地方。

杜甫在秦州生活很贫苦,但他不忘国事,在《遣兴三首》、《留花门》等诗中都有反映。特别有名的一首《佳人》,写他所见的一个在乱离中被丈夫遗弃的女人,她独居于幽深的山谷中。这个弃妇向人叙述她的遭遇说: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这后两句是从古诗《上山采蘼芜》的“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变化来的,说透了封建士大夫喜新厌旧的轻薄无情。全诗只是叙写,不用议论,后半赋中用比,如以“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表现佳人的容颜憔悴和不改贞节。这个形象是对当时现实中妇女遭遇的实写,也可以说是杜甫借以抒写他自己的政治遭遇。

杜甫在秦州的时候,李白因为参加过永王李的起兵,兵败后被肃宗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东),中途遇赦放还,但杜甫却不知道。杜甫一连三夜梦见了他,便疑心他已经死了,于是写了《梦李白二首》,对李白的不遇和坎轲深致同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二)

这可以说是对李白生前身后的概括和评定。此外,他还有诗寄给因得罪权贵外贬的诗人高适、岑参以及贾至、严武等人。后来得到李白的消息又写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的秦州的创作最重要的还有《秦州杂诗二十首》,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从这时期的作品看,杜甫已经将五言诗运用到极纯熟的地步,提高到新的阶段。《秦州杂诗》的内容是丰富的,有游览、有感怀。如说“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其二),“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其十二)。写到吐蕃作乱,相州兵溃,写到鼓角、天马、戍卒、使臣、驿亭、寺院、东柯谷、仇池穴……。山川城郭,东西战事,无所不咏。试看其中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这里把重山高城描写得多么逼真。二十首诗写景很多,各尽其妙。宋人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送蕲师》)但《秦州杂诗》和别的陇蜀纪行诗都不只是图经,如上引这首诗写出使吐蕃的人未回,西征的军队未胜,长望而忧形于色,更是诗人自己的生动的写照。第十八首说:“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而末首“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云云,简直是咏怀了。

还有一些咏物诗,诗人也对自己的遭遇有所借喻,如《归燕》、《促织》、《蒹葭》、《苦竹》、《除架》、《废畦》、《病马》、《蕃剑》、《铜瓶》等。《蒹葭》诗说他自己“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又《萤火》讽刺宦官:“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他们虽然谗毁善良的人,但是“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终于是要灭亡的。《空囊》诗写他自己的贫穷:“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末二语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虽然是戏语,但很工致,《杜》据伪苏注以此属之晋人阮孚,后世便称“阮囊羞涩”,其实靠不住的。这样的诗下开孟郊、贾岛一派,影响很大。

杜甫在秦州不能久住下去。他的侄儿杜佐没有怎样帮助过他。在这年的十月,杜甫全家又离开秦州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原来是同谷的县令写信欢迎杜甫前去的。杜甫听说那里多产薯蓣,山崖多黑蜂产的石蜜,竹林中多冬笋,吃饭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他说是“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在同谷西)”,又说:“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他是兴致勃勃地前去的。可是当他一家人到了赤谷(秦州西南七里)的时候,就感到“山深多苦风,落日童稚饥”。

他经过铁堂峡(秦州西七十里),到了盐官城(今甘肃西和东北),盐的官价每斗三百钱,商人一转手就增至两倍,杜甫反对这种不合理的重利盘剥。这时杜甫还衣裳单薄,经过寒峡、法镜寺到了青阳峡,写有《青阳峡》一诗,诗中追述了经过垅坂时所看见的景物,并且描写了青阳峡的巍峨、突兀的形象。

从秦州到同谷后,杜甫一家在那里靠拾橡栗来过活。这时杜甫年才四十八岁,就已白发蔽耳,手脚冻裂。他做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节短音促,淋漓顿挫,是杜甫西行诗中的名篇。其中有对故乡的思念,有家人离别的哀愁,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穷老作客的愤激话。这是他一生最穷困的时期,而感情也很是悲伤低沉。此外还有《万丈潭》一诗,俗传潭中有龙飞出,但杜甫当然并没有看见。

他在同谷县只住了一月光景,就在这年十二月一日出发到成都去了。这次南行到成都的途中所经各地也多有诗,自《发同谷县》到《成都府》共十二首,也是一组五言古诗。《发同谷县》诗里说:“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这是说公元759年一年内,他由东都到华州,由华州到秦州,由秦州到同谷,如今又由同谷到成都府,最后这段旅程越来越远了。沿途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以下入蜀)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等地,都各写一诗。《木皮岭》诗中说:“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石柜阁》说:“石柜曾(同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桔柏渡》写桔柏江上的竹桥说:“青冥寒江渡,架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连笮动娜,征衣飒飘……。”这些都是写得使人如临其境的。《五盘》更写到国事:

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

《剑门》诗里还为地方割据担心:“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在《鹿头山》诗里说:“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就在这广阔的平原上,屹立着成都古城,这是唐玄宗不久以前逃难的地方。成都本来是秦朝张仪与司马错灭蜀后开始筑城的,经过历代的扩建,到中唐时代大约和今城的规模差不多。以当时成都府所属十县共十六万户九十二万人计,成都大约有三、四万户十多万人(杜甫后在《水槛遣心二首》中说:“城中十万户。”是夸张的说法),因为玄宗的来到,至德二载建都为南京。杜甫在《成都府》中歌颂了这座名城,却又表现了依然怀念中原的心情: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这和《五盘》一样,他的爱家乡也是他的爱国思想的表现。

杜甫这些纪行诗歌唱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引起了我们的美感,使我们感到自豪,想去游览。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诗写作时诗人往往能够触景生情,表现了他的关心国家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就艺术性说,也是“新奇俊拔,各首自辟境界”的。这些诗是《秦州杂诗》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