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链中,饲料产业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上连种植业下接养殖业,对农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相对于肉类产业而言,饲料产业属于上游产业,是保证肉类产业发展的基础。而近年来中国饲料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对饲料需求量的增长,而目前我国饲料供给并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需求,相当一部分仍需要进口,例如豆粕等(中国畜牧报,2004)。那么未来5年内国内市场的饲料消费空间到底有多大?我国饲料粮生产能否满足未来旺盛的肉食产品消费所需,对中国肉类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一、饲料生产对肉类产业的影响
(一)饲料生产是肉类产业的支撑
综观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大量地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使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畜牧业发展看,起作用最大的是繁育技术、饲养技术和饲料技术的进步。30多年来,我国的肉类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形成一个与肉类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饲料工业体系,肉类生产基本上处于有啥喂啥的落后状态。
饲料作为肉类产业的支撑产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饲料生产量是影响肉类生产量的重要因素。饲料是禽畜的基本“口粮”,而肉类产业又是饲料产品最大的消费者,近20年来,中国肉类产业在急剧上升的需求拉动下快速发展,刺激了饲料增长,因此肉类产业的发展与饲料产业息息相关,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二是饲料的质量和品种结构对肉类产品生产起到重要作用。显而易见饲料产品是肉类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饲料的质量不仅与动物的生产能力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关系着肉类产品的质量,而合理的饲料结构将减少肉耗比,使肉类生产更有效率、成本更低。
(二)肉类产品供给受饲料供求周期的影响较大
由于饲料业与畜牧业属上下游行业关系,存在较高关联度,饲料业的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到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及供应。如1995年国内玉米、小麦、大米、米糠、麦麸的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54.4%、43.2%、43.7%、51.6%、56.1%,饲料价格的猛涨,引起畜产品价格的同步上扬,猪、肉鸡等价格飞涨;1997年以来,国内消费需求相对萎缩,饲料价格与肉类产品价格一直滑落,饲料行业没有走出疲软状态,因此肉类产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游行业的制约(张宗新,1998)。
(三)饲料品质和安全直接影响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饲料作为畜禽的食物,直接影响着肉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首先,饲料质量直接影响肉类产品的口感、品质以及营养。例如畜禽胴体瘦肉率的高低在同一品种和同一经济类型以及饲料能值相同的情况下,饲料蛋白质相对较高的,胴体瘦肉率就高,脂肪相对较少(夏道伦,2003)。其次,饲料安全直接影响肉类产品的安全性。饲料是人类的间接食物,如果其安全性不能有效保证,将直接影响肉类产品的安全性,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随着人们对肉类产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对饲料产品的关注也逐渐由原来的产量变为现在对饲料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饲料产品对畜禽乃至对人类安全性影响的关注上。
二、当前中国饲料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
(一)饲料消费现状
1.我国饲料资源状况的总体描述
饲料产业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人口增长对畜牧、水产品的需求(孙东升200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并且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因此对粮食以及畜产品的需求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天然草场不断消失,因此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宝贵资源显得格外重要。
(1)饲料资源的自然条件评价
我国的饲料资源主要受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光热、温度条件的影响。
土地资源。由于我国地理条件的决定,主要是山地、高原,占国土面积的60%左右,小部分为平原(包括盆地),平原和盆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2%和19%。由于平原和盆地一般海拔较低、地势起伏不大,因此是我国的主要农耕区,而主要的精饲料也是由这些地区的农耕地生产出,是我国饲料粮的主要生产来源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流失,使得饲料粮的生产受到严重制约,未来越来越大的饲料需求将迫使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这一问题,以找出合适的办法解决未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而山地和高原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主要是靠天然的草场资源为主,因此饲料多为青饲料,不在本论文研究范围。
水资源。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的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面积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6%,因此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间悬殊差别与年内高度集中,给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孙东升2001)。
光热资源。光热条件对于饲料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面积和大幅度加以人工改变的条件。我国光照资源比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光照足,而不同地区的光热条件也不尽相同,饲料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增加饲料的生产量和提高产品品质。
(2)饲料资源的社会条件评价
对饲料资源的社会评价可以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两个方面来反映。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畜牧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积累了很多畜禽生产经验,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1978年改革开放后畜牧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加上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使我国的畜牧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首先,表现在畜禽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如大牲畜头数由1978年的9289万头,增加到2002年的15189.3万头,猪由1978年的30129万头,增加到2002年的56684万头,羊由16994万只增加到31655.2万只。牲畜饲养头数的增加,必然也使得饲料的需求增加,因此很大程度上促使饲料生产快速发展。其次,畜产品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其中猪肉由1985年的1654.7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4326.6万吨,牛肉由467万吨增加到584.6万吨,羊肉由59.3增加到316.7万吨,增幅分别达到261%、125%和534%,由此可见,我国在过去20年来畜产品产量增长很快,因此也增加了对饲料的需求,带动了饲料产业的发展。最后饲养水平有很大的变化。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饲养水平的不断进步,国外各种先进饲养技术不断引进,大大加速了畜产品商品化和畜牧业经营专业化的进程。因此饲料报酬有了很大的提高。2002年与1980年相比,猪肉料比由1∶5.85提高到1∶3.5~4,禽蛋料比由1∶3.69提高到1∶2.5。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我国的畜牧业由于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的限制,饲养牲畜头数过多、畜禽生产结构不合理以及个体生产能力低等多种原因,造成对饲料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畜产品的消费快速发展。在人均消费量方面,到2002年人均肉类消费量21.36千克,其中猪肉达到20.04千克,牛肉消费量已达1.92千克、羊肉消费量1.6千克。各方面的消费指标较改革以前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同时粮食消费量下降,而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畜牧业发展,饲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影响我国饲料需求的重要因素
对畜产品的需求是影响饲料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因食用畜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使肉、奶、蛋生产的发展,是我国过去10年饲料消耗量大增的原因。除此之外,役畜和非食用畜产品也将消耗一部分饲料,另外家畜生产的技术进展和结构变化以及价格和其他经济因素也影响饲料的消耗和需求。
(1)食用畜产品
过去10年,随着人口和收入的增加,中国居民食物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对食用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从而带动饲料需求量上升。1978年以来,居民食物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化:直接消费的口粮缓缓下降,间接消费的饲料粮继续上升。据统计资料分析,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10个百分点,可使粮食间接消费增加430万吨。特别是城镇居民食物结构变化更明显,以1980~1995年为例,人均口粮消费由172.2公斤下降到111.6公斤,下降幅度35.2%;而同期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由32.66公斤上升到42.6公斤,上升速度达30.7%以上。而就我国而言,生猪、家禽的发展将是影响饲料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因为这两种肉类在中国动物性食品中占的比重较高,且耗料主要是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因此这两块仍是饲料粮的主要部分。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比例下降,禽肉和牛肉比例上升,水产品比例也会上升,随着其需求量的增加,也将带动饲料量需求的增长。
(2)役畜和非食用畜产品
众所周知,由于生产条件以及耕作习惯的影响,一般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畜养大牲畜的习惯,以作为耕作的动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牛、马作为役畜的传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不少地方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作生产,因此大型牲畜的饲料也应该是饲料中的重要一部分。与此同时,以生产羊毛为主的绵羊及山羊的生产也是饲料消费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由于我国饲养役畜的习惯,主要是以青饲料为主,很少以精饲料(主要是粮食)喂饲,因此本研究并不把这一部分考虑在饲料粮以内。同样以生产羊毛为主的羊类饲料也不考虑在饲料粮之内(《中国饲料区划》课题组1989a)。
(3)家畜生产的技术进展和结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国的各种畜产品消费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均购买力增加而快速增长,但是饲料粮的消耗量并没有呈现同样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随着家畜饲养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饲养技术、家畜育种和管理不断进展,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即生产一定量的肉、蛋或奶所需的饲料量减少。而在我国家禽和养猪业的饲料转化率提高最为明显,如猪肉的肉料比由1980年的由1∶5.85提高到2002年的1∶3.5~4,禽蛋料比由1∶3.69提高到1∶2.5,肉鸡肉料比由1∶3上升为1∶2,这样就大大节约了饲料粮的消耗。另外,种畜繁殖力强、家畜更为健康、育肥期缩短也都能够额外节省每个家畜生产单位的饲料需求量。同时畜牧饲养结构也会影响饲料的使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肉类生产主要是猪肉生产,但众所周知,猪肉是耗粮量较高的肉类产品,而牛、羊、禽则相对耗粮较少。1985年至2002年,猪肉产量增长了2.6倍,牛肉增长了12.5倍,羊肉增长了5.3倍,禽肉增长了7.8倍,牛、羊、禽肉的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牛肉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肉类品种,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肉类生产逐步向蛋白质含量高、耗粮低的品种转移。20年来,我国猪肉产量由占整个肉类生产的85.9%下降到65.7%,牛肉则由2.4%上升为8.9%,羊肉由3.1%上升为4.8%,禽肉由8.3%上升为19.0%,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饲料粮的消耗。
(4)价格和其他经济因素
饲料需求的整个水平和类型主要取决于畜产品的价格和饲料价格之间的关系。当畜价与饲价比(即购买1公斤的肉类畜产品价格与生产这1公斤畜产品需要购买的饲料的价格)上升时,生产就变得有利可图,因此前景跟有利于增加饲料利用,从而使得畜产品生产扩大,饲料消耗也会增加。相反,当这种比例低或下降时,畜产品生产变得不具有经济利益,饲料需求也就受限。其他经济因素是指由于一些技术因素导致诸如饲养效率改变和非饲料生产成本变化等能缓和价格因素影响,也会引起饲料需求量的变化(《中国饲料区划》课题组198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