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M(1,1)模型的建立
3.将中国历年的肉类产量建立GM(1,1)模型
(1)我们选取从1997年以来到2007年中国的肉类产量作为初始数据,则
={5268.8,5723.8,5820.7,6125.4,6333.9,6586.5,6932.9,7244.8,7743.1,7089.0,6865.7}
(2)对(0)(t)进行累加,得到数列(1)(t)={5268.8,10537.6,16813.3,22938.7,29272.6,35859.1,42792.0,50036.8,57779.9,64868.9,71734.6}
(3)用计算机运算得
(4)检验
(5)2008~2012年肉类产量为依次计算
三、与其他预测比较分析
肉类产品的供需平衡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不少组织机构和专家对中国肉类总产量或需求量作出了预测。
1.对需求量的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福对肉类需求量的预测。根据农业部《中长期农业发展纲要》,张宏福(2003)预测了2020年之前我国动物产品需求量,其中2005年肉类需求量为6783万吨/年,2010年为7980万吨/年。猪肉需求量2005年为4522万吨/年,2010年为5040万吨/年,牛、羊肉需求量2005年为931万吨/年,2010年为1120万吨/年,禽肉需求量2005年为1330万吨/年,2010年为1610万吨/年。而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中(2000),预测2005年肉类总需求量为6950万吨,2010年总需求量在8500万吨左右,其中2005年猪肉、牛、羊肉与禽肉比重将分别为65%、14%、20%,到2010年为60%、15%、20%左右。
2.对生产量的预测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对肉类生产量进行了预测(2000)。认为200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6652万吨,2010年达到7500万吨。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对生产量的预测为,200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7040万吨,2010年约为9200万吨左右,并建议我国肉类生产的发展目标是2005年达到7000万吨,2010年达到9000万吨左右。
3.比较分析结论
通过对以上预测以及本研究的估计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哪种预测结果,未来5年内我国肉类总需求量的增长都将是快速的,而产量的增长速度要明显慢于需求量的增长。实际上2005年我国肉类产量的总产量已达7650万吨(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往预测值偏低,而本研究预测值为8106.631万吨,因此可以认为是合理的;而到2010年本文预测生产量为10881.576万吨,而以上两种预测为7500万吨和9000万吨左右,7500万吨明显低估,9000万吨与本文预测差别不大,可以认为2010我国肉类生产量大致在10000万吨左右。
四、对中国未来肉类产品平衡关系的思考:2008~2012年肉类消费量和生产量平衡比较
(一)未来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我们比较一下2008~2012年的肉类消费量和生产量,可以看到,生产量与消费量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这是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形成的必然趋势。具体分析原因:
1.人口的增加
2003年开始我国的人口突破13亿,到2012年将接近15亿,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求消费更多的肉类产品,因此随之要求加大生产量。
2.人均收入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到2012年时将接近1000美元,由于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购买力增强,将会带动肉类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提高。
3.城市化水平提高
由2008年~2012年的人口变化看,城镇人口比重逐渐增加,我们知道由于收入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原因,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增长将占到肉类消费增长的主要比例,因此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消费量将会较快增长,同样也带动生产的增长。
(二)2008~2012年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平衡问题
根据预测2008~2012年我国肉类消费量将略微小于生产量,即我国未来4年间的肉类生产水平将仍然可以满足我国的居民消费,并且将会有余额,但是随着年份的增加,余额将会逐渐减少。从2012年开始我国居民的消费量将会开始超过生产量,并且缺口将达到253.279万吨。
(三)未来5年内肉类产品平衡发展主要目标
2008年肉类总产量将要达到7836.5万吨,2012年将达到8978.7万吨,从2008~2011年,我国的肉类消费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并且还略有余额。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余额是不断缩小的,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将不得不面临肉类消费缺口的问题。未来5年内肉类供需平衡状况表明,我国肉类生产在满足居民未来消费上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充分发挥原有生产优势,加大对肉类产品生产的宏观调控。而综合考虑畜禽生产能力、饲料供应、畜牧业科技进步等因素,今后我国肉类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不困难,但由于消费需求增长会逐年加大,肉类产品的增长幅度是否能与消费增长相适应,还有赖于国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应是在提高产量、增加供给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以需求刺激生产,同时达到生产满足需求。
(四)对中国未来5年内肉类生产的建议对策
我国要实现未来五年内肉类产品发展的战略目标,解决未来肉类消费缺口的问题,需要重点抓好以下领域的工作: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压力以及收入水平增高带来的消费能力提高,我国的肉类消费总量仍然是保持增长的趋势,因此肉类生产能力仍然需要提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求压力,这对我国现有的肉类生产规模、技术以及组织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才能确保未来的生产能力维持较强的增长趋势。
(2)加强肉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肉类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业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实现生产质量数量上的突破,要积极进行所需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引进和装备工作。
(3)我们预测2008~2011年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处于需求能力不足、生产过剩的阶段,但这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原因是优良肉类产品比重过低,对低品质肉产品消费有限,同时广大的农村消费群体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并未有效发掘,因此肉类生产应该把提高肉类品质,降低污染以及树立品牌确立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要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为重,特别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
(4)大力推进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生猪,加快牛羊肉、禽肉生产,生猪生产应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瘦肉型猪的比重,大力发展牛羊肉生产,加快肉牛和肉羊品种改良,提高优质产品比重。
(5)我们预测2012年后需求量将超过生产量,并且缺口不断增大,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扩大,同时人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要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同时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效率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提高肉类生产水平。
本章参考文献
1.蒋乃华,辛贤,尹坚.中国畜产品供给需求与贸易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蒋乃华.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
3.谭向勇,辛贤,蒋乃华.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王冬,薛新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灰色预测模型.农业技术经济.1996(3)
5.王志甫.2l世纪中国内制品的发展方向[J].肉类工业.2002(1)
6.辛贤,尹坚,蒋乃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周旭英,梁业森.中国肉类市场分析研究[J].当代畜牧.1998(1)
8.周咏.我国未来农户饲养演变趋势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