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
澳大利亚政府把产品质量视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法宝。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发展,澳大利亚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澳大利亚畜产品质量保证制度的基石是“国家销售者声明(National Vendor Declartion,NVD)制度”。NVD制度是澳大利亚国家立法通过在畜产品生产中强制实施的质量保证制度。NVD制度的实施几乎覆盖了畜产品的所有生产者。如果销售者的畜产品没有NVD的记录,其畜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无法销售(朱述斌2004)。
(3)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澳大利亚的畜产品加工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与澳大利亚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是分不开的。
3.美国
美国是继中国之后世界上第二大肉类加工国,世界上最大的肉类企业目前都集中在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出口国。美国的肉类加工,无论是牛肉、猪肉还是禽肉不仅具有高度集约化的特点,而且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整个肉类工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规模经济特征明显
美国肉类产业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产业集中度高,往往是位于前几位的肉类加工企业占据全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产值。例如IBP、Excel和ConAgra三大牛肉加工企业就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阿华牛肉包装公司、斯威夫特和Excel公司几个大的公司占到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65%;Tyson食品公司占有美国禽肉市场25%的市场份额,而位于前五位的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55%。规模化的生产使得美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降低单位加工成本,同时还提供了大批量的个人订单,使其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珍妮佛·斯潘塞2004)。
(2)完善的肉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美国的肉类安全卫生控制策略,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动物卫生控制、残留监控、食品源性微生物的监测及在加工厂推行HACCP计划几个方面(孙桦楠 李秀菊2004)。美国试图用一系列的动物疫病根除计划、监测计划、预防计划来解决肉类安全卫生控制中的动物卫生问题,如美国对痒病的监测和根除计划,国家家禽改善计划及补充条款等;通过建立完善的残留监控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程序和指导方针对食用动物中有害残留物质进行控制;同时对食源性疾病病菌进行密切检测,控制食品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另外在加工厂推行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计划,美国HACCP法规和消除病原体计划的规定,须在2000年1月起强制性实施HACCP,也就是说现在美国的肉类加工厂都必须强制性实施HACCP。
(3)高度发达的一体化生产方式
美国的大型肉类产业集团通过与饲养业紧密合作,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饲养屠宰加工物流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肉类生产的一体化包括育种农户、养殖农户、加工厂及养殖农户保证采购及市场营销,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动作。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牲口的质量,还提高了产量及降低了售价,使得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三、中国肉类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肉类加工业存在的差距
我国肉类加工业在过去2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肉类行业的前50强企业占全行业规模企业(年销售额500万以上)1844家的2.9%;资产合计为346亿元,占全行业总资产653亿元的53%;销售收入合计510亿元,占全行业总销售额829亿元的62%,出口创汇人民币49亿元(文心2003)。这些成就足以说明我国现代化的肉类加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中国肉类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类工业体系仍然十分弱小,表现在:
1.领头企业主导市场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区域性产业化
美国肉类加工前5位企业占全国加工量的50%,前l0位企业占到全国80%,而我国前50位企业仅占全国加工量的60%左右,这说明我国肉类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我国肉业企业在效益和肉品质量的主要指标方面仍有差距
我国肉类生产仍然表现出低效、高耗以及低质的特点,不仅牲畜的出栏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同时出栏时平均胴体重量也要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肉质以及饲料的肉耗比水平也不高。
3.大企业占有国内市场份额仍较低,国际贸易量难以提高
我国肉类屠宰加工企业过于分散,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不强,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竞争中消耗资源,以低质量产品分割市场,同时药残和农残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都导致我国肉类企业竞争力不高。
(二)肉类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1.培育和维护企业品牌
肉类消费开始讲品牌,这是肉类发展的趋势。无论哪一种产品,品牌的培养和维护是其走向国际竞争的必经之路,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肉类大企业需要进行扩张和全行业的产业整合,需要推动肉类产品以现代加工业为龙头、以品牌和技术为竞争利器的产业化进程。企业只有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运作中,走自己的品牌之路,以多品牌、创名牌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才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建立肉类工业一体化体系
中国肉类工业一体化程度很低,产业的上下游之间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这样不仅增加了产品成本,不利于发展规模经济,还影响了产品质量,从而降低肉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立从育种、生产、屠宰、加工、深加工以及销售不同领域的产业链显得十分必要。
3.提高肉类加工的工艺技术
肉类加工技术的提高,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这包含两方面,一是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包括专业人才技术的培养。因此大公司、大集团应积极建立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技术开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新产品的应用研究,并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国肉类综合研究中心衔接配套,要做到引进与研发齐头并进。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并坚决执行标准化生产
我国肉类产品的出口经常遭到绿色壁垒的阻挡,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肉类加工及流通业要么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么许多标准尚不完善,要么制定时间比较长,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我国肉类加工和冷藏加工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加快这方面的基础工作,使我国肉类加工和冷藏加工生产、流通等各方面均依法管理,有明确的依据。而企业方面则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生产操作,以提高肉类制品质量,绕开绿色壁垒的限制。
本章参考文献
1.丹麦养猪与猪肉出口产业成功的奥秘[J].中国畜牧报中国畜牧报.2004(5)
2.邓富江.透析肉类工业十年发展历程[J].中外食品.2002(7)
3.董寅初.中国肉制品工业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肉类研究.1999(3)
4.贾幼陵.中国畜产品加工业现状、问题与前景[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2)
5.孟学普.澳大利亚肉类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牧业通讯.2004(17)
6.沙旋.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3
7.宋玉刚.21世纪中国肉类工业[J].中国商办工业.2002(3)
8.苏杨,丁宁宁.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呈现3个特点[J].中国经济导报.2004(5)
9.孙桦楠,李秀菊.美国肉类安全检验检疫体系简介[J].吉林畜牧兽医.2004(10)
10.王绪茂,冯平.对中国肉类工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外食品工业.2003(2)
11.王谊鹃.畜牧革命带给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J].农业经济(增刊).2005
12.文心.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中国肉业50强VS全球肉业50强.中国食品工业.2003(2)
13.吴海峰.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现状、特色、经验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4(54)
14.杨婧.纵览中国轻工业“十五”规划[J].中国产经新闻.2001(7)
15.翟雪玲.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J].中国禽业导刊.2001(24)
16.张克俊.成都肉类产品批发市场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6(12)
17.珍妮佛·斯潘塞.肉类——商品国际工贸指南译丛[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18.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1)
19.朱述斌.澳大利亚畜产品质量保证制度及对中国畜产品质量保证制度建设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