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成事最常用的招儿
48588400000022

第22章 第21招儿造势立威——让自己成为核心人物

招法简析

《百战奇法·弱战》云:“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可以说,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办法为自己壮大声威,因为谁的“势”大“气”强,谁就能稳操胜券。

用招要点

1.扬名必须先包装

人确实需要包装,然而却不能过分包装、夸张包装,要善于展示个性的独特品质。在随意与自然中表现人的个性美,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包装高手在于不留痕迹,外在的一切应与自身浑然一体。

三国中刘备虽然做了蜀国的皇帝,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总是不如曹操,为什么呢?细数一下由刘备直接参与的战斗根本就没有几场,而且大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被陆逊火烧连营,大伤了蜀国的元气,可以说他的才能是平庸的。那么,如此平庸的刘备是如何做上皇帝宝座的呢?简单的说,只有两个字——“包装”。

人们都说“好的包装会说话”。的确如此,刘备虽然无能,但是他却被很好地“包装”起来了,成了一个重德、重义的仁君。

我们看看刘备是如何被包装起来的呢?

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在草堂里就已为刘备量身定做了一身“行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就是让刘备从“仁”字方面出发包装自己。

建安十三年,荆州的刘表因病去世,儿子刘琼投降了曹操,诸葛亮劝刘备进攻刘琼,夺取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

后来,刘备被曹操杀得弃新野而走樊城、奔夏口,虽然仓皇至极,然而民众却越来越多,表示:宁肯跟着刘备受罪,也不居住在曹操占领的地方。这10多万民众,再加上一些轴重粮草,一天只能走十多里,手下人建议抛弃民众,刘备却不同意,说:“成大事必以人为本,民众归附我,我怎能抛弃?”

这样一来,刘备“仁君”的形象就初步建立起来了。也有了后来的人气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

刘备虽然是包装出来的“仁君”,然而这种包装绝大部分是其本身具备的美。我们要包装自己当然不能仅包装外表,更要包装自己的内在特征。要不然就会成为人们常说的:“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了。

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如何包装自己才是最有效的:

(1)人的包装是一种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追求,是让别人更正确地了解自己,更直接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积极手段。

(2)包装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从而发掘那些自己尚未被挖掘的“光”和“热”。

(3)我们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包装,然而却不能虚假包装,那样只能害了我们自己。

2.扯张虎皮做大旗

古人云:“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意思是借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起来阵容却显得强大;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助长气势。扯张虎皮做大旗虽说是虚张声势,在今天看来,却是建立个人威信的最好方法。

纵观古今,那些善于扯张虎皮做大旗的人,往往都是做事讲究招法的人。他们在开始时往往力量很弱小、无力形成强大的声势,借助别人的旗号后,布置成了有利于自己的阵势,让自己顺利走向成功。

初平三年,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一语惊醒梦中人,聪明的曹操觉得应该利用既有的资源,为自己立威造势。

汉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后来,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献帝迁都于许昌。这时,曹操获取了高出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这样,一张虎皮就给曹操扯起来了。接下来,曹操做事顺利多了。曹操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难看出,曹操要是没有献帝这张王牌,做事往往是师出无名,更不会在“军阀混战”中获得绝对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精于用招的典范,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个成功者。所以说,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势。在借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

(1)“扯虎皮”要找准目标。只有影响力足够大的人,才能抬升你的身价。

(2)当自己的力量不够时,要想办法把极有号召力的旗号拉扯过来,这样来壮大自己的声威。当你有了一定的声威,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或给他人以威慑。

(3)做事的时候,打着他人的旗号,这样,不仅可以借势压人,还能名正言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3.为自己营造霸气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生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竞争对手,为了战胜竞争对手,就要学会介绍自己,会把自己的特长、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恰当地放大,且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别人。用能力和手段去编织你的霸气,这才能使人欣赏你,并对你引起注意,还可以在气势上压倒对手。

日本的一个财团与美国一家公司因为产品销售问题发生意见分歧,不得不走到谈判桌前。日本派出的是一位年轻小伙子,头衔是副总裁,而美国公司参加谈判的是总经理以及他挑选的一批精兵强将。当双方互报头衔时,美国公司总经理大惊失色,他没有料到一个副总裁会如此年轻,又能言善辩,机智果断,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谈判没有几个回合美国公司便败下阵来。这就是头衔的作用,它能使一个人在他人的心中提升到很高的地位,会令对方肃然起敬,在潜意识里开始作出让步。

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登顶的人心中都有一股霸气。如果缺少霸气,你可能怯于行动而与机会失之交臂,也可能在紧要关头自乱阵脚。霸气会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们出人头地。自古以来,胸怀霸气者往往能比其他胸怀大志者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因为成功者心中有股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干劲。由于这种非凡力量的支撑,他们敢在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航,敢在狂风暴雨中昂首前行。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理想自己”。但是,不管“理想自己”多么完美,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在表现自己的魅力中把霸气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怎样才能发挥霸气这种独特的气质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藏懦弱于内,守住自己的气门;显刚强于外,让对手产生畏惧心理。

(2)一个想展现霸气的人就要会包装自己,包装自己是展现自己魅力的有效手段,会给你的事业推波助澜。

(3)还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来体现霸气,如站姿、坐姿,或走路的姿态,说话抑扬顿挫或诙谐幽默,与他人谈话时的专注程度,等等。

(4)在表现霸气时,一定要表现出你的自信。自信是基础,它是使人情绪定位的核心,对能否发挥霸气的作用至关重要。

4.给人一种神秘感

在有些人看来,没有比神秘的特质更能影响公众了。即使是那些普通的事物,它们一旦被披上“神秘”的面纱,人们就会倍加珍视和推崇。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所需要的就是那种神秘的感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雇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陈胜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到了起义,但是就是苦于自己没有号召力。

一天,陈胜与吴广找来几个比较机灵的屯兵,他们秘密地举行了会议,商讨对策。第二天,一个屯兵在鱼肚子里就解剖出写有“陈胜王”的绢书来。而到了晚上的时候,“狐狸”和“鬼怪”在含含糊糊地喊:“大楚兴、陈胜王。”这些怪异的事情,弄得那些屯兵都用异样的眼光看陈胜了。而陈胜又故意到屯兵尉那里说自己要逃跑,惹得屯兵尉挺剑而起要杀死陈胜。陈胜和吴广夺过宝剑,杀掉两个屯兵尉,又用这两个人的头祭奠旗帜。他们真的起义了。

就这样,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当时,他们没有兵器,没有军粮,于是他们自称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化身,下凡来建立大楚的天下的。这样,那些久受秦律之苦的人民,纷纷加入到陈胜的队伍里来——陈胜得到了天下的响应。不难看出,陈胜和吴广先鱼腹藏书,后又阑夜狐叫,以此来营造自己的影响力,从而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千古流芳。

在现实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份神秘感呢?

(1)营造神秘氛围,让人琢磨不透你。

(2)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就会化普通为神奇。有时,恰恰就是这种与众不同,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成功。

(3)不要让人看到你的底牌——这种神秘感就是抬高自己的秘诀。

5.话少人自威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的确,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身历干嘉道三朝大学士的显宦曹振镛是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官诀的典型。

曹振镛备受皇帝恩宠,在官场上霸气十足,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并入了贤良祠。但他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而是因为他精通“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清人朱克敬披露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察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的御史也行此官诀。

古人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不难理解,最难接近的人是不随便开口说话的人。你无法和他交流,别人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再板着一副冷面孔,就会给人气势十足的感觉。一般人便不敢冒犯,显得威严十足。

平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你渐渐地就会成为威严十足的人。

(1)要经常保持内敛的心态,少谈些身边或周围的事物,即使要谈,话题不要永远以自我为中心。

(2)任何时候都得沉得住气,管得住自己的嘴,永远不让别人轻易看透自己的内心,因为言多必失。

(3)不要在一些场合多说话,特别是一些唠唠叨叨的话,否则会使人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别人就会在心里不把你当一回事,一个人的威信就丧失殆尽了。

(4)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就不会看清你心里在想什么,故而对你敬畏三分。这样,威信就有可能树起来。

6.抓住反面典型“杀鸡儆猴”

树立威风,不能大棒频挥、四处树敌。当然,中国式的管人策略里不缺乏对付此种情况的智慧,那就是:抓住一两个反面典型,做一做杀鸡儆猴的文章。

清人范璨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大兴县知县。当时的大兴县非常混乱,百姓怨声载道,范璨到任后不知如何动手治理,下属进言说:“您不妨杀鸡儆猴。”

范璨问:“鸡在哪里?”

下属说:“大兴县有个人叫阿青,也是一个小官吏,但依仗家里有几个钱,又有几个亲戚是做大官的,平时飞扬跋扈,为害乡里,搅得大兴县鸡犬不宁,前几任县令都不敢招惹他,他也因此更加不把县令放在眼里,您可以拿他开刀。”

有一天,范璨正在衙门大堂上处理公务,阿青突然带着人闯进来,说要抓人。范璨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拍案而起,厉声呵斥道:“你这个狂妄之徒,竟然敢擅闯公堂!我要是不惩治你,不但辜负了朝廷的知遇之恩,也枉为这里的父母官!”

说完,马上命令衙役把阿青捆了起来。然后,范璨发布公告,让老百姓到县衙诉说冤情,终于搜集了许多阿青作恶的证据,把他治罪,大兴县也因此恢复了平静。

运用杀鸡儆猴的方法将有助于领导树立威严,增强对下属的控制力。然而杀鸡儆猴也不能随便滥用,必须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偶尔用这招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运用此法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决不放过第一个以身试法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严明的法纪,也经不住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违反、破坏。为了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必须及时捕捉第一个胆敢以身试法者,坚决从严处置,教育更多的人。

(2)重点惩罚性质最恶劣者。有时候,领导会同时遇到好几个违反法规者。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严加惩处:一来打击面过宽,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挽救作用;二来树敌过多,不利于今后搞好上下级关系。

(3)杀鸡儆猴的策略是树立个人威严行之有效的办法。然而,这并非鼓励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地找某人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