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48578400000003

第3章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2)

(五)墨家

墨家以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为代表。《墨子》(共53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着作总集。墨学的影响在先秦并不亚于孔学,但秦汉以后因很少有研究者而成为“绝学”,直至清代中叶以后,才被学者重新重视和研究。墨家师徒均为下层贫苦劳动人民、手工匠出身,其学说特点与其经历紧密相关。从整体上是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是儒家的反对派。如果说儒家“盖出于文士”(文士即学者),那么“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该派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为中心,与儒家展开一系列政治思想和学术论争,强调功利、“强”、“力”;在认识论上提出从“本”、“原”、“用”(即分别指古人间接经验,群众的现实直接经验和实践效果)三方面对认识进行考察的“三表法”,反映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后期墨家(墨子死后由他的学生和几位弟子所组成的学派)分为三派,据《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王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

《韩非子·显学》也把后期墨家分为三派,即“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天志、明鬼等迷信思想,发展了墨子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与其成员多数属于个体生产的手工业者及知识分子,有着较广泛的生产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在名辨思潮中锻炼形成的逻辑知识有关;也与墨家的勤奋严谨,刻苦的处世做人原则有关。《淮南子·泰族训》曾对墨家的传统、特点有过论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还踵。

他们“以自苦为极”,穿着短衣草鞋,在列国间奔波,扶弱抗强,制止掠夺战争。“墨子止楚伐宋”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孟子虽批评墨子“无父”,但依然称颂其“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称颂“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六)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战国时称“刑(形)名家”、“辩者”,西汉时称“名家”。该派强调名称和实在必须相当,对名实关系做了细密考察,主要代表是惠施(合同异派)和公孙龙(离坚白派)。其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时的邓析,经战国时的尹文、田巴、儿说、桓团、毛公至战国后期公孙龙而大盛,其学说为后期墨家所批判,秦以后即衰落。名家着作除《公孙龙子》之外,其余都佚散。

因为战国时期的名家均参与了名实关系的哲学论争,所以应该说,名家是产生于名实关系争论之中的学派。这场论战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制度、结构正经历变革和转型的过程,到处都在除旧布新,从而使反映旧事物、旧制度的“名”,同刚出现的新事物、新制度之“实”,或新“名”同旧“实”不相符合,发生矛盾,因而有“名实之相怨久矣”的状况。

早在春秋末战国初,就有孔子的“正名”和墨子的“取实予名”两种不同观点。到战国时期,进行名实关系论争的,就不止儒墨两家,而是各家都投入了。

名辩思潮中的名家是专门从名实关系入手,进而对概念加以规定和分类,并对判断推理等逻辑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些人,因而与参辩的其他派别有所区别,故成为专门一派。他们的研究对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提出和探讨了名实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但公孙龙和惠施却由于思维上的僵化,缺少辩证性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惠施的“合异为同”、“大一”、“小一”、“山与泽平”把天地万物之同绝对化;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离坚白”则由于夸大事物的差别而否认了事物的联系。

(七)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该学派用阴阳和五行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的支配而交替变换的。他们的观点中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但在历史上陷入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论,把历史看成是循环的(“五德转移”、“五德终始”)。阴阳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先秦以后,进步思想家发展其唯物、辩证的思想,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发展了它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成分,构成了神学体系。流行于民间的种种迷信往往借助于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说。该学派的主要代表是战国时代的邹衍(齐国人)。他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糅合为一,提出阴阳五行说,其代表性理论是五德终始说。秦统一之前,《吕氏春秋》一书便采纳这一学说,初步建构了融自然社会为一体的、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世界图式。至西汉,经《淮南子》和董仲舒的发展,这一图式成为人们普遍信仰的学说。

战国之际之所以会出现融自然与社会为一体的思想,这与当时社会发展,以及力求统一的社会需求和观念有关。秦朝之前的《吕氏春秋》就是在“一统”观念主宰下,以阴阳五行说为主导,“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构筑起的一个将自然变化和社会活动融为一体的整体系统。可以说,阴阳、五行在《吕氏春秋》中已结合一体,到西汉中叶则成为一个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为一体的观念系统和表述体系,这与古希腊哲人们开始思考“多”背后的统一之“一”有相类似的思维轨迹。

(八)兵家

兵家源头在商周之际,他们不是武人而是文官,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巫师卜祝,他们有意无意充当了国王的“军师”。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司掌军队、分管军事的官员,他们虽是武官,却依然有文人记述总结的传统。亦文亦武兼通阴阳的姜太公,成为兵家的一种模式。《汉书·艺文志》上说兵家出于古之武官,而《史记·齐世家》称兵家皆以姜太公为宗,由此可见来兵家从源头上就呈现出武将、文人、智者三位一体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春秋战国这样一种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兵家不会形成与儒、墨、法、道等流派相呼应、相区别、相匹敌的独特一派。

春秋战国是兵家鼎盛时期,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司马穰苴、韩信。

影响很大的有子鱼、曹刿的阵前论战,管仲、熊侣的用兵实践,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等人千古绝伦的理论着述和完美无缺的用兵艺术。兵家的涓涓细流,汇集了民族积累千年的智慧,形成一道巨流,浩浩向前。兵家在秦汉处于相对沉寂期,唐代中兴,但在明清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入侵,兵家理论被打断,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兵学理论。

三、两汉

占主导地位的“显学”是经学与神学,这时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从“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最着名的哲学家。西汉末,陆续发现了用古文字写的经书。当时,刘歆经常和当时的文人们争论古文经、今文经(用汉代流行的字体抄写的经书)谁为正宗的问题,于是有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今文经学起于西汉初,所依经典均无先秦旧本,而是由战国时期学者师徒父子口头传授,至汉代时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古文经学则始于汉末,经学是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阐发的学说。从西汉兴起,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演变,到宋代发展为理学,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今文经学的复兴,到“五四”运动时期,经学告终。经学的沿革变迁,辩争分合,盛衰消长,和整个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演变密切相连,对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大。《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十三经,是儒家的着名经典,历代经学者对之解释、论述,形成经学学说。

四、魏晋

玄学成为魏晋时代的主流。它形成于曹魏及西晋时期,以老庄哲学为骨架和基础,杂糅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采用新的哲学方法,对汉代经学进行了玄学唯心主义改造,以思辨哲学的形式,提出有与无、体与用、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等多对范畴,以其清淡幽深的思辨风格,开创了一代哲学新风,主要代表是王弼和郭象。这时玄、佛、儒三足鼎立,相互斗争。此外,范缜作为无神论的主要代表而独树一帜。

五、隋唐

隋唐之际是佛学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学术思想总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融合与论争,但与以往相比,则表现出扬佛抑儒、扬道抑儒的特点。儒学成为隐学,佛学成为显学,儒、释、道三教合流。这时佛学开始中国化,其结晶——禅宗出现于中唐时期。同时,韩愈、李翱提出“道统论”(唯心主义),对儒学在宋代的复兴起了作用;与之相对,柳宗元和刘禹锡则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哲学。

六、宋明

在宋明两朝时期,儒学复兴且系统化。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鼎盛期,封建制度也更加巩固成熟。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封建统治的儒学巩固了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时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理学”、“心学”和“气学”的出现。

理学的主要代表人是程颐、程颢、朱熹。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思孟学派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理欲心性为对象,把“理”作为解释一切的最根本概念,故称“理学”,又由于它自我标榜为儒学正宗,继承了孔孟道统,所以又称“道学”。实际上,它是先秦思孟学派的性理学、西汉董仲舒的神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佛学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

心学的主要代表人是陆九渊和王守仁(阳明)。心学与理学是一对孪生兄弟。它由唐中叶韩愈的弟子李翱的复性说发端,经北宋哲学家邵雍依据道家学说加以解释、程颢吸收佛学加以发挥,到南宋陆九渊完成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与佛教禅宗思想的结合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由于它把“心”看成世界的本体,并以“心”出发解释客观事物,故被称为“心学”。

气学的主要代表人是张载。张载针对佛老唯心主义本体论,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出了气一元论的思想,把“气”作为世界的实体,并以此解释世界的变化、人的认识和人性与道德问题,所以是唯物主义的“气学”。张载的观点为明清气本体论者所继承和发展。

七、明清

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由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加上宋明理学空疏之弊的暴露及其衰颓,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这时的实学家主要有罗钦顺、吴廷翰、高拱、戴震、黄绾、王艮、何心隐等,而对明清唯物主义的最高总结是由王夫之完成的。

八、近代

近代哲学意义可与17世纪法国启蒙哲学相比,所以可谓是中国的启蒙哲学。1840-1911年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学者开始立足于自然科学知识和进化论来探讨哲学问题,但主要以宣传进化论为主,主要思想家有谭嗣同、严复、章炳麟、孙中山等。这时期的哲学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过渡性,即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过渡。

九、现代

中国现代哲学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时。当时中国处于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各种思想观点纷呈、相互激荡。既有各种新思潮、新观点的传播,又有传统思想观点的争鸣。现代哲学的发展主要沿着三条线索展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及中国化:主要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艾思奇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2)新儒家哲学的出现:以梁漱溟的新孔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熊十力的新唯理论为主要代表;(3)国民党官方政治哲学:以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陈立夫的唯生论为主要代表,在30年代的中国昙花一现,很快便消失。

第三节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特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之荟萃。不同的民族,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有不同的体认,因而形成不同的哲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古希腊人对严整的自然秩序心凝神往,使认识论和逻辑学优先成长;古印度在天国的神秘气氛中驰骋幻想,从而使思维的思辨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样,中国传统哲学,由于其对宇宙人生等根本问题的体认方式、关注重点和语言的民族特性等方面的不同,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相比,显示出一系列自身所具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