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中国城市雕塑是一种具有历史学意义的文化现象。
它不可以套用艺术学、建设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或者美学的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首先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再用艺术学、美学的原理,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相关理论,还要运用现代教育、现代传媒理论,才能使这一工作完美的实施。
书中六章的讨论涉及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问题的方方面面,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中国城市雕塑的问题进行一次总结性的把握。
首先在语义的辨析上:城市雕塑不同于公共艺术,城市雕塑这一名词的提出具有独特的历史语境。城市雕塑这一名词在今后的应用命运取决于权利部门意志力的减弱、社会文明的提升、公共民主意识的增强,我们相信会有一天,城市雕塑可以为公共艺术的概念所取代。
其次是文脉的清理(即历史语境的把握):中国城市雕塑的民族化进程依赖于中国民族文化文脉的清理,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环境中,城市雕塑应该具备单个城市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肌理,城市雕塑不光是简单的装饰和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能够代表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眼睛冶。
第三,公共性的原则:公共性的原则在城市雕塑工作中应该是渐行渐强的工作原则,强调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也就为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环境的主人翁姿态大开方便之门,城市雕塑公共性原则的纳入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四,进行合理的美学评价:无论是城市雕塑本身美学价值的学理性探讨,还是城市雕塑评价体系的系统建立都取决于城市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在目前情况下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城市雕塑美学价值显现的前提条件。
第五,注重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城市雕塑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城市建筑与城市雕塑之间存在着姐妹般的亲密关系。将城市雕塑纳入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是当前每个城市建设都必须进行考虑的重要内容。
第六,走中国式中国城市雕塑之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中国的城市雕塑从学习借鉴到民族特色面貌的出现走了很长的一段道路,几代雕塑艺术家作出了辛勤的努力,当然,对于建设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式的城市雕塑的目标,我们还需在学理和实践中继续努力。
除去学理上的讨论,我们发现当前中国城市雕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金的问题,我们国家没有学习欧美的百分比方案进行城市艺术品的资金运作,各地方城市雕塑的建设还大多依靠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作为城市雕塑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换句话说,没有具体的约束力,全国城市雕塑管理委员会很难真正行使出自己的管理职能。虽然我国的城市雕塑管理部门在城市雕塑的管理政策制定及实施上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由于实施力度的不足,地方政府没有对城市雕塑的管理制度采取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城市将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城市建筑的建设方法混为一谈,甚或并不了解有全国城市雕塑管理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及相应的管理政策的存在,所以,城市雕塑的管理不仅仅是机构和政策的问题,更重要体现在管理部分的实施效力上。对于建立有力度的城市雕塑管理体制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其次,作为城市建设决策力的行政部门往往只重视城市雕塑的大体积大主题,从本质上并没有将城市雕塑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对待,从管理政策上到实施手段上,各级部门基本上都是参照城市建筑的运作程序,这从体制上就给善于钻营的雕塑工厂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间。
第三,人才的短缺,虽然中国艺术院校每年都以几十个百分点的速度扩招,但作为雕塑专业而言,人才的培养面临极大的困境,就江苏省而言,目前只有两家艺术院校招收雕塑专业学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不足百人,相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年城市雕塑建设费用高达数千万元的东部大省来说,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模实在是太小了。但是,作为专门的雕塑人才在就业时却面临巨大的困难,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家专门的城市雕塑研究机构(如遍布各省市的建筑研究院这样性质的专门设计机构),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城市雕塑的运作是照搬城市建筑设计的模式,但设计工作却没有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单位进行设计质量的把关。这就造成了一方面雕塑专业人才无法就业,而另一方面城市雕塑设计人才奇缺的社会怪圈。
遗憾的是,鉴于笔者浅薄的社会认知和有限的精力,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只能点到为止,留待日后在实践工作的积累后作出补充。
本书想借用王岳川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意识到,问题意识对学者而言极为重要,带着问题去发现更大的深层问题,发现问题的集丛和根蔓,而不是被浩如烟海的书本控制了自己的思想和旨趣,也不轻易相信任何所谓问题解决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是一种生命的磨砺,应在艰难的磨砺中找到所向披靡的思想利剑,而不是将学术看作一种藏在口袋里把玩的饰物。”但愿笔者所做的微薄的思想工作能对中国城市雕塑这样的伟大事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