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湿疹:发病急骤,病程较短,肛周弥漫潮红并发展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一般以1~2种表现为主,轻者自觉灼热,局部微痒,重者局部剧烈瘙痒,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疹:介于急性与慢性湿疹之间,多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造成,病情较缓慢。皮损较急性湿疹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湿疹日久不愈,转为慢性湿疹,或一开始表现为慢性者。肛缘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明显,呈苔藓样变,颜色为褐红或灰白色,表面常带有糠皮状鳞屑,伴有抓痕、结痂、皲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皮后有少量浆液渗出,病程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对于本病的治疗,食疗有辅助治疗功效,尚需配合熏洗、外搽等方法。还应去除一切可疑的致病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用力搔抓,过多使用肥皂,不适当的外用药物等;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避免辛辣腥膻之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什么是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黏膜或全层肠壁向下移位,可脱垂于直肠内,也可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直肠脱垂是整个直肠壁翻过来从肛门向外脱出,脱出长度通常为5~10厘米。肛门脱垂是直肠下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肛门皮肤由肛门向外脱出,脱出部分长度很少超过5厘米。这是因为肛门松弛,或腹腔中支持肠管的组织支持力量减弱引起。无论哪种病症都以肛门异物感、脱出的黏膜污染内裤等为主要症状。
直肠脱垂常分为三度。Ⅰ度直肠脱垂(不完全脱垂):为单纯直肠黏膜脱出,是一种不完全性直肠脱出,主要表现为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下移,脱出肛外,长度在3厘米左右。Ⅱ度直肠脱垂(完全性脱垂):为直肠各层完全脱出,而肛管未脱出,属于完全性直肠脱出,主要表现为便时直肠全层外翻脱出,长度在4~8厘米,需用手还纳。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常伴鲜血及黏液流出肛外。Ⅲ度直肠脱垂(重度脱垂):为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同时脱出,便时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外翻脱出,长度在9厘米以上。而且在咳嗽、打喷嚏、行走,久站时直肠都脱出,完全不能自行还纳。
治疗上对于轻度者,可用金属线使松弛的肛门缩窄,或行手术缝合脱出的黏膜使之缩窄,还纳入肛门中。对于重度者,要行开腹手术,将脱出的肠管向腹腔中牵引固定,使其不再脱出。直肠脱垂应采取综合治疗,食物疗法不仅可改善直肠脱垂程度,且可调整全身状态,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友情提示:
为什么小儿坐便盆会发生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也叫“脱肛”。为什么小儿久坐便盆会引起这种病呢?①因为小儿骶骨的弯曲度还未形成,骶骨与直肠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直肠容易向下移动和套叠;②大便时腹内压增加,直肠壁受到很大推动容易向肠腔内突出;③小儿正在发育时期,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肌紧张力较低,直肠和肛门周围的组织也较松弛,再加上便后肛门收缩力不强,直肠不能立即还纳,形成直肠脱垂,给小儿带来痛苦。预防小儿直肠脱垂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防止便秘,如有便秘时,可喝些蜂蜜水。治疗早期部分直肠脱垂可练习卧位排便,便后大人帮助将脱垂部分还纳肛内,拉拢两侧臀部用胶布固定。严重时可考虑做手术治疗。
什么是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是指肛门完全或不完全失去了控制粪便和气体排出的功能,俗称“大便失禁”、“排便失禁”。如果排除损伤性肛门失禁,程度不同的内源性肛门失禁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可达30%,主要症状有肛周皮肤感觉迟钝,不能随意控制气体、液体、甚至成形粪便的残留;肛门闭合不全,黏膜脱出。肛门指检能触及瘢痕、缺损,肛管直肠收缩乏力。如果做肛管压力测定,会发现收缩压、静息压下降。肌电图检查会出现肛周肌肉兴奋性下降。根据症状的轻重可分为:①完全性失禁,患者不能随意控制干便,甚则每日大便数次或十余次,在腹压增强甚或睡眠时,也有粪便或分泌物外溢。②不完全性失禁,患者不能控制稀便、气体。
肛门失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肛管直肠环或肛门括约肌先天发育不良。
(2)肛门直肠环或肛门括约肌损伤,包括手术损伤、外伤、痔核长期脱出、完全性直肠脱垂等,导致括约肌过度扩张而松弛,或年老体弱括约肌无力等。
(3)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中枢神经损伤,如脊髓、骶神经损伤、脊柱裂、脊髓膜膨出、脊髓肿瘤等;外周神经功能缺失,如肛管和肛门周围皮肤缺损,皮内感觉器损伤而致感觉性失禁。食疗对本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对年老体弱的肛门括约肌无力者及肛门神经功能障碍性失禁者尤为适宜。
长期站立或久坐为何易患肛肠病
造成肛肠病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不良生活习惯及职业因素:
(1)上厕所时看书看报,造成下蹲或排便时间延长,会导致肛门直肠内淤血而诱发疾病。
(2)腹泻和便秘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并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块,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产生淤血、肿胀、裂口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腹泻常是结肠疾病的临床表现,腹泻也能使肛门局部感染机会增多,产生肛窦炎、炎性外痔、肛周脓肿等疾病。
(3)辛辣食物可刺激消化黏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肛肠疾病的患病率会明显上升。
(4)长期站立或久坐。因直立或静坐姿势,肛门直肠居人体下部,痔静脉回流不畅。
常见的婴幼儿肛肠病有哪些
在小儿当中,内痔十分罕见,外痔在小儿偶有发生,表现为肛门边缘上有皮肤覆盖的青紫色小结节状物,有疼痛感,除非被粗硬的大便撑破,否则不出血。比较常见的婴幼儿肛肠病有如下几种。
(1)直肠息肉: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是直肠息肉,它也是小儿肛肠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可占约30%。其形成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如痢疾)、机械性慢性刺激(便秘、粗糙的粪便)、病毒等有关。息肉的形状一般犹如一粒带蒂的小葡萄,颜色由淡红、深红到紫红均有,表面可像桑葚或杨梅的刺状,数目可单个或多个,距离肛门口可远可近,有时可因排便而被带出到肛门外。这种息肉引起的便血一般色较鲜红,附着在大便表面而不互相混合,少见单纯血便而无粪质者。细心观察可在粪便上看到沟槽状压迹,为粪便通过息肉时所造成。小儿一般无腹痛、里急后重等。长期少量出血可以引起小儿贫血,息肉还可能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2)肛裂:多因粪便干结引起,常发生在肛管后方正中,用双手稍加分开一下肛门,可以看到这一裂隙,肛裂时出血量少色鲜红,附在粪便表面或在手纸上;排便时剧烈的疼痛,小儿因而哭闹、不愿排大便,又使患儿大便更加干燥,致肛裂长久不愈。
(3)肛门周围脓肿: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娇嫩,容易因大小便浸渍、粗硬不洁尿布的摩擦、粗糙手纸的损伤等,致化脓性细菌侵入引起。全身也可发热,小儿可有哭闹、拒食、呕吐现象。如未治疗可化脓破溃、流脓形成肛瘘。
(4)肛门瘙痒:小儿肛门瘙痒的一个常见疾病是蛲虫病。蛲虫寄生在肠道,雌虫往往在夜间爬出肛门外排卵,虫卵污染手指、衣被,然后直接或经过扬起的灰尘进入消化道,再发育为成虫,因此发生自身的重复感染或感染他人。肛门瘙痒往往发生在夜间,影响睡眠。家长可在小儿入睡2~3小时后,检查肛门周围皮肤皱襞处,可发现白色线头样的成虫。
(5)脱肛: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上下处在一条直线上,其周围组织比较松弛,肌肉比较薄弱(尤其是营养不良或有消化性疾病患儿),在2岁前后开始坐便盆排便,此时会阴底部所受腹压要大,大便也硬一些,如有便秘需使劲屏气,延长坐盆时间,或频繁腹泻,或有咳嗽、包茎、尿道膀胱结石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均容易引起脱肛。脱肛初始仅在用劲排便时出现,便后可以自动缩回,后来可能要用手帮助送回去,不大便时(如哭闹)也可出现。如长时间不将它送回,可发生水肿、渗血、溃疡而引起坠胀、疼痛、里急后重,流脓血黏液。绝大多数脱肛的患儿可在5岁之前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