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治病养病宝典:中医西医对照
48575800000022

第22章 消化系统疾病(6)

(2)禁忌发怒、抑郁。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性喜顺达。长期郁愤,可以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现代研究表明:愤怒会使人呼吸急促,血液内红细胞数剧增,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凝结加快,心动过速,这样不仅妨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更影响肝脏健康。有人统计:易怒的人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6倍,患肝脏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倍。所以乙肝患者务必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这样才能减轻病痛,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最终战胜疾病。

(3)禁忌过度纵欲。过度纵欲,引起大脑皮质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仅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而且伤耗元气,损害肝肾,产生诸如疲倦、腰酸腿软、食欲缺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对于肝脏功能基础本来较差的乙肝患者来说,纵欲无疑是一个杀手。所以慢性肝炎病毒不稳定时,一定要禁房事;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或病情稳定时期的患者,也应该主动控制性生活的频度。

(4)禁忌乱用药物。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许多药物都要在肝脏内分解,转化、解毒。乱用药物必定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另外,各种中西药物的成分复杂,药物之间的化学作用很可能导致肝脏损害加重。加上药物本身长期使用也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最终也会产生诸如脂肪肝、药源性肝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的严重情况。乙肝患者用药的原则是:少而精,以安全有效为准。治病应到正规医院,用药一定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各种广告、“义诊”都应冷静对待。

第五节合理饮食使脂肪肝可逆

一、简介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正常人的肝内总脂量,约占肝重的5%,内含磷脂、三酰甘油、脂酸、胆固醇及胆固醇脂。

而患脂肪肝者,总脂量可达40%~50%,主要是三酰甘油及脂酸,而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只少量增加。

二、表现

轻型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有叩击痛。重症患者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三、诊断依据

肝功能ALT正常或升高,有高脂血症表现,三酰甘油升高,血清γ-GT活性升高,蛋白电泳血浆球蛋白增高。

超声与CT。B型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呈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衰减。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如脾脏)低下。

肝活检。是确认依据。

四、治疗

(一)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

1.去除病因。去除一切可以引起脂肪肝的因素。

戒酒和应用高蛋白饮食,常常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肪。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戒酒,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使肝内积存的脂肪有效地去除;肥胖者要减肥;糖尿病患者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饮食需要高蛋白、适量的脂肪和糖类。

3.增加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可适量进行锻炼,加速脂肪的代谢。

4.合理用药。可根据药物说明服用一些去脂药物和减肥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十分肯定。合理用药可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大多有损肝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二)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证”。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认为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饮食,食而不运,脂膏留积于肝,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

肝胃不和型

【症见】肝区胀痛,肝大,脘闷食少,或有恶心、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为治。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枳壳、丹参、枳实、姜黄、郁金、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各10克,泽泻、山楂、荷叶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肝胆湿热型

【症见】肝区胀痛,肝大,脘闷食少,口苦口干,或有恶心,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治法】清热利湿为治。

【方药】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取法半夏、黄芩、大枣、泽泻、草决明、竹茹、枳壳、黄连、茯苓、陈皮、郁金、丹参、姜黄各10克,荷叶15克,生姜3片,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脾虚湿盛型

【症见】肝区不适,乏力,纳少,餐后腹胀,或伴胸闷、恶心,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濡细。

【治法】健脾化湿为治。

【方药】六君子合平胃散加减。

药取木香、党参、茯苓、白术、陈皮、苍术、大枣、泽泻、胆南星、山楂、扁豆各10克,甘草、砂仁各5克,荷叶15g,每日1剂,水煎服。

对于无明显症状而B超或CT检查有脂肪肝征象者,常用柴胡、何首乌、草决明、姜黄、郁金、山楂、泽泻、佛手、丹参、枳壳、荷叶等适量。

五、饮食疗法

1.芹菜黄豆汤鲜芹菜100克,洗净切成片,黄豆20克(先用水泡涨),锅内加水适量黄豆与芹菜同煮熟,吃豆吃菜喝汤,每日1次,连服3个月,效果颇佳。

2.绿茶每日上、下午各用绿茶10克,开水浸泡后坚持饮用。研究表明,绿茶可化解中性脂肪,有利于清除肝内多余的脂肪。

3.海带绞股蓝汤海带50克,洗净切丝,绞股蓝50克,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生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服,每日1剂连用3~6个月,效果良好。

六、生活调理

1.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2.坚持每日一定量的运动,早起而不贪睡,勤动而不贪坐,坚持餐后散步,尤其是晚餐后散步更为重要。适量运动,必须因季节、因人而异。

3.春天易早起夜卧,广步于院庭之中;夏季必须勤于劳作,常泄汗于外;秋天必须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内润肺燥;冬天宜早卧晚起,以避其寒,必待日升光辉而作,以就其温。

4.对中青年人,建议定期登山、游泳、长跑、郊游等,对老年人,而以气功、交谊舞、舞剑等活动。

七、预防与保健

如何预防脂肪肝?

只要注意适当减少食量,特别是减少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多食些豆制品和含有B族维生素的食物,增加体育锻炼和活动量,就能使病情好转或停止发展。如果饮食调整和锻炼无效时,可考虑使用中、西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第六节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

一、简介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其病理特点是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变硬、变形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症状轻,主要症状特征为肝区不适、纳差、腹胀、乏力、肝脾大等;失代偿期肝脏缩小,质硬,临床症状加重,并可有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脾大、腹水、水肿、消化道出血、贫血、肝性脑病等出现。

二、表现

轻度脂肪肝一般状况较好,或仅有轻度乏力、纳差、腹胀等,肝、脾轻至中度肿大。严重时可出现消瘦、疲乏、面色晦暗,尿少或下肢水肿;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鼻出血、齿龈出血,紫癜和胃肠道出血及不同程度贫血;性功能障碍,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皮肤出现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及色素沉着;脾轻、中度肿大,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常见,其次为腹壁,脐周静脉及痔核形成,腹水,部分患者可合并肝性胸腔积液。

三、诊断依据

1.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长期接触有毒化学药品,血吸虫病、营养失调等病史。

2.肝脏代偿期肿大,失代偿期缩小,质硬,边缘不齐,表面结节状。

3.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脾大。

4.肝功能异常。

5.门脉高压。

6.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肝硬化组织改变。

四、治疗

(一)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

1.增加肝细胞的抵抗力,促进肝细胞再生。

2.消除肝脏及肠内毒素,保护受毒害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3.促进代谢,供给机体能量需要。

4.腹水治疗。

5.并发症治疗。

6.对症支持治疗。

7.必要时手术治疗。

(二)中医治疗

疫毒时疫外染,郁而不达,中焦受阻,脾胃运化失常,或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湿壅肝胆,郁结肝气而致胁痛,胆汁外溢致黄疸,脾气受伤运转无力,日久则气血凝滞,络脉瘀阻,痰湿互结,气血凝滞而成积块,积块日久,水停气壅,发为臌胀,积瘀胆腑,结成沙石,演化为臌胀积块。

肝郁脾虚型

【症见】多属早期肝硬化患者,并见胃纳减少,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入暮可有足跗微肿,舌色或暗红或淡,舌体较胖或边有齿痕,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治法】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白术、白芍各10克,茯苓、太子参各15克,炙甘草6克。

若湿滞较重,加苍术、厚朴、泽泻;短气神疲者,加党参,并重用黄芪。

气滞血瘀型

【症见】多见于肝硬化代偿期,亦可见于失代偿期患者,除消化道症状外,尚有肝脾大,压痛明显,质硬,面色晦暗或紫暗,有蜘蛛痣和肝掌等。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积。

【方药】化瘀汤加减。

丹参、牡蛎各30克,当归、炮甲各15克,郁金、桃仁、红花、青皮、白术、赤芍各10克。

如伴目黄、溲黄,加茵陈、金钱草;兼阴伤者,加生地黄、石斛;兼脾功能亢进者,加阿胶、熟地黄、大枣等。

水湿内阻型

【症见】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症见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方药】胃苓汤加减。

苍术、厚朴、泽泻、陈皮、木香、柴胡各10克,云苓、白术各15克,车前子30克。

若体实而腹水多者,可配牵牛子粉、禹功散、十枣汤以逐水;腹胀以气滞为主者,加川楝子、莱菔子、沉香末;若气虚较重者,重用黄芪、白术各40~60克;兼黄疸者,加金钱草、赤芍;挟瘀血者,加泽兰、桃仁、丹参、当归。

瘀血阻络型

【症见】多见门静脉高压症明显者,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显露,胁腹攻痛,面色黧黑或晦暗,头颈胸腹红点赤络,唇色紫褐,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质紫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舌苔薄黄腻,脉细涩或芤。

【治法】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炮山甲、炙地鳖虫各10克,丹参、白茅根、大腹皮各20克,茯苓、白术各15克。

胀满甚者加沉香、降香、莱菔子;大便秘结加枳实、大黄(后下);脾大明显加服鳖甲煎丸;有出血倾向者加服三七粉、白及粉或云南白药。

肝肾阴虚型

【症见】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灰滞,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失眠多梦,鼻衄牙宣,舌红瘦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利水。

【方药】一贯煎加减。

沙参、麦冬、枸杞子、阿胶各10克,生地黄、泽泻、猪苓、车前子各15克,白茅根30克。

若神志异常,可加鲜石菖蒲、郁金;潮热起伏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津伤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神志昏迷者,急用安宫牛黄丸凉营清热开窍;出血甚者,用大黄末或三七粉止血;气随血脱,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脾肾阳虚型

【症见】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溏,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化裁。

附子、党参、白术各10克,干姜6克,泽泻、茯苓、大腹皮各15克,车前子30克。

兼阳黄者,加茵陈;腰痛劳困者,加杜仲、川断、狗脊;夜寐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皮;神志异常者,加石菖蒲、胆南星、郁金或至宝丹。

中成药

1.平消胶囊每次8粒,每日3次。

2.人参鳖甲煎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4.大黄蛰虫丸对肝脾大、转肽酶升高、蛋白比值失常而体质较强者疗效较佳,但对血小板减少在70×109/升以下者,出凝血时间延长,食管静脉曲张等有出血倾向者应该慎用。

5.乌鸡白凤丸具有养血活血、调和经血、温补气血的功效,其药性缓和,用于肝病日久,肝、脾大,转肽酶偏高,蛋白比值失调者,对脾功能亢进者尤为适用。可作为慢性肝炎的调养之药。

6.复方鳖甲软肝片用于肝硬化肝脾大、瘀血阻络、气阴两虚、热毒未尽者。

7.心肝宝胶囊具有疏肝理气、保肺益肾、扶正固本之功效。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脾大、身体虚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