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职场人际关系案例剖析与启示
案例一:如何与领导改善关系
2005届应届毕业生Mark说:在公司里,我是个人人羡慕的角色:大学刚毕业就当上了“总秘”(总经理秘书之简称),成了离老板最近的人。“你的工作最接近高层,最容易得到老板的欢心,也最容易高升。”同事们的说法也让我着实兴奋了一阵。
我是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爸爸是一家企业的领导,妈妈是机关干部。因为父母的关系,身边的人对我都是客客气气的。从小学到大学,我在别人的赞扬声中长大,不懂得什么是“迎合”;向来是别人逗我说话,我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在交谈中寻找话题……正因如此,进入公司一个月后,我开始为如何与领导相处犯了难。不管怎样下决心,有很多话我都说不出口,哪怕是一些很正常的话,在我看来,那都是在讨好老板。一开始老板还对我问长问短,而我除了有问必答外,也绝不多说什么。渐渐地,我发现老板不太和我搭讪了,即使说话,也局限在工作范围内。工作伊始,我和老板的关系就陷入僵局,我该怎么办?
专家观点:改变现状,从认清职位内涵开始
跟学校、家庭相比,企业的人际环境要复杂得多。在学校,学生日常接触的大多是年龄相近、经历相仿的同学,彼此更容易理解和沟通。在家里,学生即使在言行上有所不妥,也会得到包容。但在企业,同事有长幼、上下级之分,各自经历也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学校里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对家长的态度混同于对领导的态度。
Mark想要改变现状,就要从认清职位内涵开始。总经理秘书一职是企业各种复杂关系的中枢、接口。找老总的人,不是企业干部就是重要客户,谁都不能怠慢。所以说,这个职位令人羡慕,但也颇具挑战性。
优越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一帆风顺的经历都让Mark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甚至忘却了基本的沟通技巧。我建议Mark从补习最基本的商务礼仪做起。
Mark就这个问题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一下。Mark的父母都处于领导岗位,他们会从“领导”的角度给他一些建议。在日常工作中,Mark应多观察与老板相处融洽的同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的。
案例二:派系斗争,该站哪边
2005届应届毕业生小A说:我很幸运,早早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并且从5月起就开始上班了。那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股份制公司,年轻、肯吃苦、毕业于名校的我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老总和副总都在有意无意间对我表示了栽培之意。可时间不长,有老员工悄悄给我递话:“你没看出来啊?老总和副总不合,站哪边,你看着办吧!”刚从学校出来,遇到这种事,我真不知该怎么办。
一番思考后,我决定严守中立,“只要干好本职工作,谁能挑我的刺?”
公司小,老总和副总都喜欢越级交代工作。虽然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我宁可自己加班加点,也要做到两边不得罪。几个星期下来,我累得够呛,但两位领导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开始变得热衷于教训我,常常是我前脚迈出总经理室,就被隔壁的副总经理叫去,换个角度、换套说辞再骂一遍。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部门经理悄悄告诉我:“两边都帮,可就等于谁都不帮啊!”听了部门经理的话,我晕了,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专家观点:新人要坚持三“不”原则
面对公司内的派系斗争,一个人很难保持中立。想做到两边不得罪,最后往往两边都得罪了。其实,问题在于怎么看“得罪”二字。如果你所做的对得起职位、对得起自己,而对方又恰恰不能捅破窗户纸拿你开刀,那来个“难得糊涂”又有何妨?我主张,面对公司内的派系斗争,新人要坚持三“不”原则——不介意、不参与、对事不对人。
其中,“对事不对人”是指保持平常心,一切从工作出发,从组织利益出发,按公司的规则和程序来判断、处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
一般来讲,对待领导,下属要服从,而非盲从;要忠诚,而非愚忠。很多时候,领导之间的意见差异只是方法、手段的差异,并非目的不一致。即便目的、手段有分歧,那也应按公司规定的程序,让高层自己去解决。
新人有问题,不必憋在肚子里,最好问问自己的直属上司。如果直属上司的话也令人发晕,那就直接向发令者询问:“老总,您的意见好像跟副总的不大一样,您看我怎么跟他解释呢?要不然您跟他沟通一下行吗?”
如果公司内的派系斗争确实令人身心疲惫、不开心,那就不要留恋“不错的待遇”,早点另谋高就吧,此处不宜久留。
案例三:考证和实习如何选择
2006届毕业生小王说:暑假过后,我就将成为一名大四的学生了。这个暑假,我也有了自己的烦恼。到底是全力备考,在下半年考个英语证书,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增加砝码,还是找个企业认真实习,为自己增加工作经验?如果去考英语证书,我就需要去参加一些高强度的辅导课程,每天的时间就会被上课、做题占据。我没有过硬的英语基础,想顺利拿下证书,就必须付出更多。尽管企业不愿承认,但英语水平的高低在招聘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可另一方面,现在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实习经历的重要性。而对学生而言,暑期实习是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就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在考证和实习之间,我应该如何选择?
专家观点:明确目标,决定取舍
首先,小王应该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找出自己亟待提高的方面,然后定下目标并去逐步实施并限期完成,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提高。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比喻,一个木桶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根木头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根决定的。
如果在分析过后觉得两方面都确有不足的话,我建议小王还是应注重实践,毕竟很多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而刚毕业的学生恰恰普遍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都是非常看重毕业生动手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当然,英语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单凭一个证书恐怕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关键还是要看实际应用能力。英语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要不断努力才能有成绩。
不过,有一点可能是企业HR们共同的价值观,即不管你是实习了,还是考证了,重要的是你是否认真地去做了;通过实习,你对工作的理解是不是深刻了,工作技能是不是加强了;通过考证,你的相关专业水平是不是扎实了、提高了。有些人考证的结果只是给自己多了一张纸,而实际水平并没有真正提高,这恐怕对求职没有帮助。
讨论题
三个职场人际关系案例给我们哪些启示?你会给他们哪些建议?
职场新人苏西的苦恼
尽管毕业半年多了,苏西还是为工作的事情一直烦恼,确切来说是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让他感到不适。按说像他这样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都不错,是应该很受欢迎的。可是不知为什么,他总感到同事和上司都和他缺乏默契。
在公司里苏西做的是销售工作,他付出了比同事更多的热情和笑容,可糟糕的是,同事的业绩都比他好。这使他更加沮丧,也想不明白。在一个休息天,他来到一位读心理学的朋友家中,向朋友大吐苦水。
他的这位朋友,是同校不同系的师兄,对苏西的痛苦,师兄始终认真地倾听着,并且时不时插上一两句话。
“我相信自己是很尽力了,就先说职场人际关系吧,自从进入公司,我就努力地让同事和上司喜欢我。在公司例会上,无论领导的发言是多么枯燥、多么的乏味,我都是唯一认真听下去,并且保持微笑听下去的人。”
师兄托着脸的手从腮边移开,突然打断了苏西的话,说:“你是不是听得很辛苦,脸上的肌肉都快僵硬了,可还是努力凝视着领导,努力把伪装的热情聚焦在双眼?”
苏西连忙点了点头:“我这样做,只是想领导注意我,从而赏识我。可是领导从来不派我做公司重要的任务,反而是一个在会上老和领导顶嘴的同事,最近升了职。”
“与同事之间吧,我也是努力地表现随和与热情的一面,努力想讨好他们,结果呢……”说到这里,苏西的眼眶有点儿红了,他说,“我希望与这个团体融合在一起,可是,同事的聚餐、出游,或是喜宴,他们都很少叫上我”。
师兄听到这里,不等苏西细诉,就明白了他为什么比同事付出更多热情,业绩却更差的原因所在了。他给苏西倒了一杯热茶,让他缓缓劲,然后,在热气的氤氲中,师兄慢慢地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克林顿魔力”的故事。
真诚与欺骗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访问伦敦时,照例被许多达官显贵团围着。伦敦市政厅被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他们不仅前来聆听这位前总统对于全球化的思考,同时也想亲眼目睹举世闻名的“克林顿魔力”是什么。
演讲接近尾声时,尽管听众将克林顿围了个水泄不通,但当他在人群中认出古德爵士——一位新的劳工民意领袖时,他高声喊道:“你好呀!菲利普!”他明白,这声招呼大得每个人都能听见,古德爵士听到该多高兴啊。
这位前总统有他的一套,不管你怎么看待他的政治见解,他总是受到人们的无限喜爱。正如心理学家兼沟通专家菲莉帕·戴维斯所说,克林顿具有一种罕有的超凡魅力,这使他与众不同。
师兄问苏西:“既成功又魅力四射的人,到底秘诀何在?”苏西有些茫然地摇摇头。
“心理学家赛伯·贝利认为,积极主动是一个人受欢迎的关键所在。”师兄不愧为心理学的硕士,他娓娓地对面前的苏西说:“用积极主动的情绪才会真正感染别人。但是,这不是意味着让你去做一个骗子。假如你附和一个你并不赞同的观点,无论你努力挤出多么赞许的微笑,只能让你看起来更不真实。因为大多数人对假意和假话都有所感觉。”
“有一个例子,西蒙是一个38岁的经理,他回忆有一次与一个同事面对一个对立观点时,那个同事既没有反对,也没有赞同。相反的,他身体前倾,甚至更专注地说:“有趣,究竟是什么让你这样认为的?即使他本来准备反对这个观点,却给人一种感觉——他尊重并认真聆听对方的观点。”
“只要够真诚,就算那个同事后来与西蒙顶嘴,在西蒙眼里,那也是受欢迎的。而欺骗,只能招致鄙视。”
尽量去喜欢他人
苏西听到这里,脸有些发热。他这才明白自己不受上司欢迎的原因。在以往,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别人的感受同样是灵敏的。他原以为只要对上司维持着足够耐心的凝神,哪怕是竭尽全力地去辛苦表现,就会换来对方的凝视。谁知大错特错,他那些辛苦堆砌起来的热度,也许能以假乱真,但殊不知,在这份以假乱真的热度后面,他每一个刻意坚韧的毛孔里,都透露着自己的痛苦。
试问,又有谁会去欣赏一个痛苦地欣赏自己的人?
师兄看着苏西脸上的变化,欣慰地知道他已经在心里反省。但是师兄没有停下话题,他说:“苏西,在销售工作方面,你还是不明白,对吗?你面对每个客户,每次你都付出最灿烂的笑容,让人家喜欢你,接近你,然后购买你的产品。这表面上看来,你做得天衣无缝,可是事实上呢?”
苏西尴尬地挠挠头。
师兄微笑:“苏西,你知道吗?受人真正欢迎的秘诀是,根本不要试图让自己被他人喜欢,而是尽量地去喜欢他人。”
苏西又茫然了,他说:“让别人喜欢自己,不是比自己去喜欢别人,对自己本身更有利吗?”
“你又错了。”师兄告诉苏西,“虽然大部分人都愿意被他人喜欢,但矛盾的是,你越想俘获他人的感情,别人就越难对你产生热情。正如作家兼电视评论家哥莱夫观察到的,‘任何人都不想被迷住,相反他们希望自己很迷人’。让这种转变以及自己的行为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效果真的很好。”
最后,师兄告诉了苏西一个秘诀,不是让别人喜欢他,而是他怎样去喜欢别人!
这个秘诀,就是作家兼人际沟通专家简儿·简多多年研究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一、和人打招呼时不要立刻微笑。慢慢地、轻轻地微笑,让对方感到这是他们独享的待遇,不要让别人认为你在遇见每个人时都会自动微笑。
二、让别人有机会表达自己。专心聆听有趣的谈话并努力理解这些谈话。如果你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答案,就不要问那么多问题,或者随便苟同别人所说的任何话。否则会让你显得极不真诚。
三、谈话的语速和内容的多少要与他人保持一致。尽量使用他人的语言会使沟通变得更加热烈。
避免使用不自然的话语或手势。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但不要压抑真正的自我。
四、观察一些社交性线索。职业心理学高级讲师桑迪·曼恩博士如是说:人们是否在避免跟你进行眼神交流,或者看起来非常无聊?如果的确如此,请检查一下,你是否在向人们传递积极的回应?
说话不要太快,不要只谈论你自己,或者用一些无聊的琐事轰炸你的听众。
五、你的身体就像一块磁铁:对于你所喜欢的人,你会把身体挪向他,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你会挪开身体。你可以将身体稍微斜向对方,但不必靠得太近。如果他人将身体靠近你,你也不要明显往后退。如果他们缓慢移开,那你就不要随之移动跟进。
苏西得到师兄的真传,从当天就开始慢慢改变。不久,他发现不仅同事和上司开始欣赏自己,他不仅在职场中取得了好成绩,同样,他也成了一个生活中的“万人迷”。
讨论题
师兄为什么让苏西尽量去喜欢他人?苏西为什么改变了?该案例给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