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完美主义
小周说自己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了大学后,小周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功课和社会工作样样不落后。转眼到了大四,小周开始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实习,对自己的要求依然很高,上司交代的事情一旦没能很好完成,就觉得压力很大。而且看到其他同学找的工作好像比自己好,小周特别郁闷,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导致毕业论文无法按时完成。
案例分析
完美主义型的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他们最大的“瓶颈”在于对自己太过严格、定位太高,因此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焦虑,可能错失很多机会。建议这类学生要全面看待自己和就业,明白“越想做好,反倒可能做不好”的道理,对自己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平时多采取深呼吸等放松疗法。同时,还要有个清晰全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多看看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择业时也应有“层次化”地选择,一旦理想中的企业没能应聘成功,也可以“择其次而求之”。
案例3:逃避现实
马上就要硕士毕业的刘亮最近感到无端的恐惧:“我一想到要走入社会,就觉得特别可怕,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复杂,自己恐怕无法应付。”刘亮说自己更愿意一辈子待在校园里。
案例分析
对于择业的逃避往往是和对世界的恐惧连在一起的。有这样的压力往往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从未与外界接触,因而产生紧张;二是之前受过挫折,害怕再次失败而感到恐惧。建议在就业前,可以尝试做些简单的事情,让自己从成功中树立信心;同时也应该明白,所有的失败都是一次反馈,从这些失败中可以吸取教训,调整状态,争取下一次成功。
案例4:自卑懦弱
在某名牌大学就读的学生小王,并不因为自己是名校学生而骄傲;相反,她一直以来都被自卑情绪缠绕着。因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她的成绩一直平平,学校工作也很少参与。已经大四了,小王面对择业更加自卑了,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工作。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对于各种笔试、面试也畏首畏尾。
案例分析
像小王这种类型的学生,容易在择业中定位过低,在求职中时常会因为自卑,发挥不出自己的真正实力,也更容易在求职中被“刷”掉。建议这类学生对自己要有个全面的评价,找到自己的优势,要有信心争取到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同时尽量找到自己的长处,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关键还是在心理上要战胜自己。
案例5:患得患失
“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幸运儿,可实际上却不然”,大四学生小张由于综合能力较高,在大四上学期刚开始,就已经接到了几家企业的OFFER,一时间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小张却在几个OFFER面前犹豫不决起来,这家公司待遇高,那家公司前景好,另一家公司有很好的培训机会,小张开始患得患失起来……
案例分析
在择业中患得患失型的学生最大问题在于,希望各个“优惠”都能得到,却没有在各种价值观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不明白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建议碰到类似情况的同学,先进行“实地演习”,抓住机会、分配时间在各企业间进行实习,了解哪家企业才最适合自己的整体发展,再结合自己长远的生涯规划做出选择。
案例6:自愧不如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大和华师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案例分析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是一种消极的求职心态。在这种消极心态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像小李一样已经不战而败。事实上,自卑感是青年心理上的一种失调。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由于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和别人对自己的关系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在面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时,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掉。
面试通常是用人单位的第一次考试,而这恰恰就是自卑者的难关。如何克服这一难关呢?吉尔福德研究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在头脑中设置自己已经取得的胜利画面,而使自己的心智达到最佳状态。
因而,自卑者可以在求职前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持着“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努力克服自卑心态;在与用人单位交谈时,尽量表现出自己擅长的一面,充分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体验“我能胜任”的愉悦感。
案例7:自视过高
小张是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求职期间,很多用人单位都抢着要她。但小张偏偏就有自视过高的缺点,对那些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单位不屑一顾,所以迟迟都不愿与之签约。最后当她有危机感时,以前的那些用人单位都对其拒之于千里之外。
案例分析
过分的优越感和自负感都属于高自我价值感。这种高自我价值感与自卑相对立,但二者都是对自我的非客观评价。小张就是一位典型的高自我价值者。虽然她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可自负感和超优越感使她头脑发热,无法正视自己与用人单位,结果错失良机。其实,高自我价值感是优秀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他们自信,有活力,并非坏事,但是在求职期间,人才济济,职位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决不会是唯一的,而且他们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过高的毕业生是最有戒心的。因而需要毕业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权衡利弊,勿失良机。
高自我价值者在求职期间应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多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想法的极端性。在与用人单位交流的时候,要尊重对方,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正确处理双方关系;必要时,还应该向家人和老师征求意见,以便明智地做出决定。
案例8:犹豫不决
小邓还算是一名比较幸运的同学。他初次参加人才交流会就被一家用人单位看中了。可因为时间尚早,如果草率决定,可能会错过更好的选择。可同时又担心会错过机会,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苦不堪言。
案例分析
从学校到社会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同学都希望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择业时的双向选择便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选择的复杂性。因而,在面临选择时,犹豫不决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优柔寡断则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以致白白失去择业良机。
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想不失良机,当机立断,就需要相当的观测力和判断力才能实现。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实力,还要看清楚对方的意图和价值感,最重要的是要能正确判断他对你的看法。只要判断正确,处理得当,即使是面对某些对己不利的情况,也可以转变为有利条件,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案例9:依赖心理
小黄是生长在大都市的独生子。出身“豪门”的她从来都是一帆风顺的,就连毕业前都比别人轻松。她说:“我参加过几场人才交流会,可杳无音信,心里真是挺难受。我想现在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再努力也是白费,还不如交给我爸。”
案例分析
在求职期间,过分地依赖他人属于思想上缺乏独立的表现。小黄从小养尊处优,习惯性地依赖他人,以致求职压力一大,便马上把找工作的事推给了父母。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挫败的行为表现。大学生择业时,一般要经历从新鲜兴奋到观察思考再到协调发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这就需要他们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可是有些学生缺乏独立性而显得软弱无能,根本无法适应自身与新环境之间的摩擦和碰撞,最终只会被环境所淘汰。
要克服依赖思想,关键就是要加强自我意识。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自我是自主的、有力量的实体,自我能决定个性的“命运”,参与决定个性行为的方向。自我不仅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而且是个人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加强自我意识就是要树立独自处理事情的信心和决心,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即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然后再多看看有关应聘技巧方面的书籍,增强自信度和踏实感。遇到困难时,也要与人交流,可以采纳别人的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案例10:不善沟通
小陈一直找不到单位,原因就在于他极不善于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总觉得与对方格格不入。比如,有一次招聘单位到学校与其见面,一位同志在交谈中向小陈递了一支香烟,小陈连忙说:“不抽,我没有这种坏习惯。”这一举动把招聘单位的领导搞得十分尴尬,而在座的都啼笑皆非。
案例分析
小陈的失败就在于他和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学校是个较为单纯的环境,而社会环境就相对复杂得多。通常习惯了一种单一生活的人很难在短期内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主要还是由学生对外部环境反应不灵敏造成的。
有些学生平常总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校园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与社会保持隔离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与社会上的人和事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就是你求职时的大障碍。
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应该善于与之沟通,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投其所好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这往往是你在择业时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良好的沟通需要得体恰当的言谈,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学生腔,多留心一些常用的学习工作用语、办公室用语等礼貌语言。培养自己幽默、积极向上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地在交流中将自己的闪光点展现无余。
讨论题
如何避免上述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和思想认识问题?
毕业五年的小何为什么还缺乏专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因此,我们毕业后所选择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发挥我们的长处和潜力,对我们未来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 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沈阳市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的小何向浙江一家汽车公司申请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他学的是机械专业,在大学期间各门功课都优秀,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从事过医药、空调、摩托车等产品的销售、品质主管,换了六七个工作,但是没有机械方面的工作经历。招聘者看了他的情况后认为,如果他毕业后稳定从事过机械方面工作,则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选,但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公司却无法录用他。
分析:
小何的例子表明了很多大学生盲目就业,给自己所带来的危害。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很多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情况之下,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持久性改变是人生力量的积累,这需要一种“长期的时间观念”。以销售为例,你销售生涯的含义是,一般情况下,你必须愿意投入三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蜕变成一个真正的销售精英。这种长期的承诺将完全改变你对训练、日常工作、客户、自己、社区以及其他工作的态度。日本寿险的推销之神原一平,刚开始做业务的时候,前七个月也没有推销出一张保单,而不得不每天饿肚子,晚上在公园里面睡长椅。
优秀的人对于他们的职业以及生活,一般都会有长远规划。对职业生涯的长期眼光,是我们未来的事业能够登峰造极的重要条件。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必须先辛勤工作好几年,才能达到你赚钱能力的极限,并让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先付出代价,持续不断努力好几年以后,才能达成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头地,你起码要投入五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准备。你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足够的专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向成功。否则,如果我们经常地更换城市,更换我们从事的行业和从事的具体工作,那么随着我们变换工作,我们平时积累的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和圈内的人际关系,到时可能都将用不上,最终可能会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位小何一样,毕业许多年了,还没有真正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陷入一种在现有工作上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的尴尬。
讨论题
小何的求职失败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小何应该怎么办才能很好地培育自己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