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48573400000035

第35章 论辩口才(4)

3.准确性

由于法庭的特定环境,辩论的特定内容决定了法律的特定功能。往往一字之差,就人命关天,例如把“犯罪未遂”,说成“犯罪中止”,把“抢夺罪”误成“抢劫罪”,就会铸成大错。如模糊词“大约”“也许”“可能”之类词,在法庭辩论中是被禁止的。因此,法庭辩论的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4.情理性

有人说法律是无情的,但是在法庭辩论当中有以情动之的例子。1990年3月15日,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全国首例“安乐死”一案的法庭辩论。在法庭上,死者唯一的儿子,安乐死的实施者被告王某声泪俱下的答辩道:“我的愿望是,如果痛苦可以代替,我愿替母亲承受痛苦。因为,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给的。六岁时,我父母离婚,我由父亲抚养。当时母亲在修缮队做小工,收入低微。但她没有因此而淡漠母子感情,她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向儿子倾注一腔热母爱。母亲自己忍着饥饿,常常在我放学的路上把热馒头塞到我的怀里……我工作后,母亲病重,大夫也失去了救治的信心,停止了用药。我亲眼见到母亲被病魔残酷无情地折磨得整天翻滚,多次请求死亡,少受折磨。我在多方努力无效之后,才要求院长和大夫给予母亲安乐死……”被告泣不成声,他的话深深打动着听众。本案在全国范围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一年之后,1991年5月17日,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法院开庭宣判:被告人王某无罪。可见,虽然说法律是无情的,但是有时在情与理之间,也可以以情动理,“酌情从宽”,体现法律的宽容性。

案例10:20世纪30年代中期,香港茂隆皮箱行生意兴隆,引起英国商人威尔斯的嫉妒,他准备敲诈茂隆皮箱行,他从茂隆订购了3000只皮箱,价值20万元,合同写明1个月交货,过期不交或者不按质按量交货,由卖方赔偿损失费的50%。到了交货日期,茂窿皮箱行的经理冯灿如期交货,但是威尔斯却说:“皮箱里有木料,就不是皮箱,合同上写明的是皮箱。”,因此提出诉讼,要求给予赔偿。冯灿的辩护律师罗文锦识穿了威尔斯的诡计,从怀里掏出金怀表,高声问:“这是什么?”法官说“这是金怀表,这跟本案有关系吗?”罗文锦说:“有关系,这是金表,但是除了表面镀金以外,内部机器都是金的吗?”“当然不是”,人们都回答。“那么,金表不是内‘金’,皮箱为什么非要全‘皮’呢?”罗文锦以有力而准确的语言和无可争议的举证,为茂隆皮箱行赢得了胜利。

案例11: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经过。这位老夫人原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来维持风烛残年。前不久,出纳员竟要她先交一笔手续费才能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竟高达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敲诈勒索。林肯听完哭诉后,非常生气,他安慰老妇人,一定帮她打赢这个没有事件证据的官司,因为那个出纳员是用口头勒索的。法庭开庭后,原告证据不足,被告矢口否认,情况显然不妙,轮到林肯发言,林肯没有陈述案情和老人的不幸,而是首先用抑扬顿挫的嗓音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用神情的语调诉说革命前美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的灾难,诉说革命志士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突然他情绪激动:“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于黄泉,可是他们的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夫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牺牲了一切,却变得贫困无依,不得不向享受着革命先烈争取来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一个设问,嘎然而止,在场的人眼圈泛红,为老夫人流下同情的眼泪。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口才实践与训练

一、应用分析题。

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邀请赛决赛自由争辩环节中的一段,辩题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反方一辩: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请问对方辩友,您以为穿了西装,自己就变成美国人了吗?恐怕您答应,美国领事馆还不答应呢!

正方四辩:所以我们说穿上西装,我们才有中国心。穿上西装,我们仍然能保持一颗中国心。这正是外国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利大于弊的实证。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你搞错了,您说文明和文化是一体的。西服是文明,你穿了他的西服,当然要接受他的文化了,是这样吗?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恰巧搞错了。文明和文化是一回事吗?对方一辩刚才说,文化中不包含物质的。对方二辩又告诉我们,器物是文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反方二辩:文明等于文化吗?对方辩友,你因为洋货好,就说洋人的文化好,这样的逻辑可是要出洋相的呀!

正方二辩:我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反方三辩:一个问题没谈清楚,先别忙着转话题。我请问对方辩友,既然文明和文化是一体的话,你买辆英国的小车,你就学着往左开吗?恐怕你敢开,对方一辩不一定敢坐吧!

正方四辩:我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的问题,既然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那我们中国还要不要外来文化呢?

反方四辩:我们要外来文化,但是我要改革开发哪个,也就是自主独立。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外来文化是要毁灭自主和独立的基础,你要不要?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说的好,为什么要外来文化呢?正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利大于弊啊!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你搞错了。文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伊斯兰文化在推行过程中有这样一句口号:不选择古兰经就选择剑。对方辩友,你选择哪一个?

请分析上述辩论小结,回答以下问题:

1.上面的辩论体现了哪几种辩论思维?

2.从辩论过程中,可以看出双方是如何立论的?

3.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辩论谋略?

4.在这一段里,一共用了哪几种辩论技巧?

二、思考题。

1.在辩论赛中,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2.如何理解法庭辩论的情理性?

3.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辩论口才?

三.情景训练题。

1.在一场关于“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的辩论赛中,反方三辩站起来突然对正方二辩一位女辩手说:“难道女性不比男性更需要关怀吗?请问对方辩友你是女人吗?”台下哄堂大笑。请问反方三辩这样质问好不好?为什么?

2.在一场题目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的辩论里,反方:……儒家思想的价值理想就可以救治这些社会的疾病,但是,它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不具有经济上的功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方:你们认为儒家思想不具有推动经济成长的作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是不争的事实,那我们今天还站在这里辩论什么?不用辨了嘛。你如果是反方,应该如何回答?

3.以“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大于弊”为题组队进行辩论。

四、案例讨论题。

1.案例1刘邦是利用了一种什么思维使自己脱离困境?

2.案例2中的那个年轻人违反了思维中的什么规律?

3.案例4反方一辩的辩词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从案例7中可以看出什么?

5.案例8说明了什么?

6.案例9用了什么样的辩论技巧?

7.案例11说明了法庭辩论具有什么样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