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
1.理解论辩思维的基本原理;
2.熟悉辩论赛的基本程序;
3.了解特定领域的辩论。
技能培养:
1.训练论辩思维;
2.学会如何准备辩论赛;
3.掌握日常辩论技巧。
论辩又称“辩论”,指的是代表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各方,利用各种理由,通过语言对抗的方式,证明自己正确、揭示对方错误的过程。在生活中,辩论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大到国家大事的决策,小到一个家庭的事端,都需要通过辩论达成协商和一致。墨子就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可见,辩论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辩论的主体来说,辩论不仅锻炼了主体思维敏捷度、清晰性和逻辑性,而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之间能更好的沟通,进一步相互了解。对于辩论的客体来说,“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面前,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立场不同思维的交锋,向真理更进一步。
辩论和其他事物的分类一样,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自然不同。在这里,采用的是经典的分类方式,根据辩论的使用频率和运用场合的不同,把辩论分为学术辩论、决策辩论、法庭辩论、专题辩论、模拟辩论和日常辩论六种。学术辩论是针对某一学科中有争议的问题,各方阐释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一种辩论形式。这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决策辩论是参与决策的人们在行动之前围绕行动目标和手段的选择而展开的辩论,对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法庭辩论是法律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定的重要程序,指的是诉讼双方在法庭上就争议的问题分别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进行辩驳的一种辩论形式,将会在下面的章节进行详细论述;专题辩论,是指在特定的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辩论,如论文答辩、外交答辩等;模拟辩论就是所谓的辩论赛,是将辩论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演练活动,它是专题辩论的模拟,更是口才练习的重要方式。如定期举行的各种大专辩论赛。
第一节论辩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这种反映通过整理感知和经验,生成新的意识,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向前发展。思维认识的成果要“用词和由词组成的句子”表述传达出来。辩论的过程,是思维的物化和外露的过程,同时,辩论也为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
一、论辩思维的分类与特点
论辩思维与其他的思维活动一样,如果按照思维所借助的对象来分,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直观形象来提供论据。比如在辩论中,往往一方会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道理;抽象思维在辩论中,往往表现为,辩方用抽象的哲理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按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思维可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在实际的辩论中,聚合式思维表现为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主要矛盾与对方辩驳;发散式思维往往用在遇到不利于己方的辩论情形时,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寻找辩题的立足点。
依据思维对象性态的清晰度不同,思维可分为模糊性思维和精确性思维。精确性思维在辩论中,往往表现为辩论双方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数据证明,模糊性思维在辩论中,则往往会表现为对事情性质的模糊表达,以防止对方抓住把柄。那么论辩思维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论辩的思维具有本质性。辩论是最考验思维能力的艺术,它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辩论时候,要求思维要具有一定的本质性,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摸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方向,才能举一反三,战无不胜。其次,论辩思维具有逻辑性。逻辑性指的是辩论的思维要以充足的论据,对论题进行逻辑性的论证,而不是语无伦次,胡说一气。最后,论辩思维具有敏捷性。在一场辩论中,是最讲求反应速度的,往往一方刚刚陈述完他的观点,另一方马上针对他的破绽进行反驳。在1996年的大专辩论赛中,正方选手刚刚举证台湾的贸易个案作为国外经济论断的论据证明,反方三辩马上站起来反驳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属于国际论争的范围。这样迅速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反驳的行为,是论辩思维要求的基本素质。
二、论辩思维的规律
(一)同一性规律
在逻辑学上,同一律是客观事物的规定性亿万次的反映在人们意识中而形成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如果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基础上展开辩论,就要遵守思维的同一律的规律。什么是同一律呢,就是辩论双方的思维必须具有确定性和连贯性的特征。思维的同一律在辩论实践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辩题的确定性
在辩论当中,在思维上要保持一贯性和确定性,要保持辩题的自足性,切勿中了别人的诡辩。在诡辩术当中,有一个常用的技巧,就是“偷梁换柱”。也就是在一场辩论当中,本来论题为“A”,被辩方偷偷换了对己方有利的概念“B”。比如在学校中同学们展开关于“什么是最有用的”的争论,同学甲说:钱最有用,因为有钱会使鬼推磨。同学乙反对:世界上哪有鬼,所谓鬼都是封建迷信思想。同学甲说:谁说没有鬼,科学上的濒死经验都表示,人死后是有延续的。……这个例子中同学乙就偷换了辩题,由“什么最有用”这个话题,偷换成了“世界上有没有鬼”的争论,属于辩题上的“偷梁换柱”。
2.辩题的共同性
在辩论中,思维的同一律,还要求论辩双方或多方必须针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范畴,也就是双方必须有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果双方或多方辩论的辩题不在同一范畴之内,辩论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一方认为:“人口问题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另一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方所认识的对象不同,因此两个观点不能构成争论。辩论当中,双方如果没有承认的前提,就会演化成一场混战。
(二)矛盾律
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违反这一要求,就必然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二)排中律
排中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有一个是真的,即两者必居其一,排斥中间的可能性。在一场题为“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的辩论赛中,反方应该是“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结果反方却把命题界定为“男性比女性不一定更需要关怀”,这样的界定就违反了辩论思维中的“排中律”。
三、论辩思维的训练方法
论辩思维的训练方式,总体上尊循第3章论及的思维态势,在具体的侧重点和方法上又有所不同。
(一)联想训练
联想训练是由一件事的触动而领悟到其他事的方法。这是一个利用延展思维的联想能力,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可以从一个事物的一种特点,联想到这个事物的其他特点,也可以由一个同一特点的事物联想到其他类似特点的事物。联想是人类大脑特殊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从而拓宽眼界和知识层面才能得心应手。
(二)归类训练
归类训练,就是面对事物能迅速加以归类的能力,无论是概念上的归类,还是现实生活的归类,都能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思维的迅捷性。比如说当辩论赛拿到“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题目,能迅速把这个辩题归属为价值类别。
(三)超常训练
在日常思考问题时候,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而在辩论当中,有时候要求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进行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往往就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案例1:楚灭秦时,楚怀王兵分两路,东路由项羽率领,西路由刘邦率领,同时向关中进发,并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的10万大军先入关,但当时项羽依仗自己手中的70万大军,不服刘邦,想设计陷害他。项羽想让刘邦到南郑去。项羽的谋士范增极力反对,说:“南郑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去,无异于放虎归山。”项羽问有什么办法除掉刘邦,范增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去?’如果他愿意去,你就说:‘早知道你愿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的好地方,养足了锐气好与争天下,对不对?这就证明你有反我之心,拖出去砍了!’如果他不愿去,你就说:‘我知道你不愿去,咱们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上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呢。既然不愿去,就要留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拖出去砍了!’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
第二天,刘邦刚上朝,项羽就迫不及待地问:“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去?”刘邦见项羽不怀好意,就含糊其词的回答:“大王啊,臣食君禄,命悬于君乎,臣如陛下之骑,鞭之则行,收则止,臣惟命是听。”项羽无可奈何,只好说:“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案例2: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想推销自己的溶解液,吹嘘说:“它能溶解一切物品”。别人听了,都惊奇地问:“那你想用什么容器来装你要发明的那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能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人一下哑口无言。
案例3:在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赛上,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当地吸纳”的辩论一环:正方:“对方辩友认为只要出去了就有钱赚,恐怕出去了还得流浪吧?”反方:“那么,也就是说,留在当地就有钱赚了?那他怎么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体现出思维的敏捷性,跟平时思维经常进行的触发训练是分不开的。
第二节辩论比赛
辩论赛在论辩分类里,属于模拟辩论,堪称高强度口才训练,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思辨与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辩论方式。下面简单阐述一下辩论赛的过程,包括辩论赛的准备﹑辩论过程及辩论的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一、辩论赛的准备准备一场辩论赛,通常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立论﹑资料收集﹑辩论词的撰写。
(一)辩论的立论
在辩论赛中,辩论命题一般可分为价值命题,真理命题和实践命题三类。价值命题一般是讨论某事的好坏,如“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类命题注重考较辩方的逻辑推理能力;真理命题一般讨论某事是否真实,如“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这类命题注重事实论证,也就是例证,这就需要辩方准备大量的事实资料,考较的是辩方掌握资料的丰富性;实践命题是讨论某事该不该做,如“教授‘下海’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又要掌握大量丰富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辩论的题目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不会对一方特别有利,也就不会对一方特别不利。辩论赛的题目一般是具体﹑集中且对双方基本公平,充分体现辩论赛的公正性。但是由于辩论题目的本身的一些局限性,有时候辩论题目也许会对己方有所倾斜,或者对对方有所偏向,这就需要在审题的时候做好充分准备。当拿到一个辩论题目时,首先要分析辩题的类型,看它是价值命题,真理命题还是实践命题。然后要看清辩题的社会倾向与情感归属,也就是说,这个辩题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还是逆潮流而动,这个命题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哪方,等等。最后,分析这个命题争论的关键点是哪里。大多数情况下,双方辩论的并不一定是整个辩题,而往往是辩题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这些关键问题其实就是双方辩论的“焦点”。这就需要分解辩题,确立核心,找出辩题的焦点。比如在一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赛中,就可以看到,这个辩题最关键的词是“谈”字,正方可以规定为“推行”,反方则可以界定为“讲究”,可见,谁抓住了这个字,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二)辩论的资料收集
当审题结束之后,就是要准备辩论资料了,如果说立论是辩论的前提,那么资料的收集就是辩论的基础,只有广泛收集丰富的资料,才能在辩论赛中游刃有余。辩论赛的资料有事实资料﹑数据资料﹑理论资料等多种。事实资料就是例证,在辩论中要举出很多强有力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1988年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上,双方就“儒家思想是否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展开了激烈辩论,反方(复旦大学)大学的三辩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春秋时期,重欲主义的歪风盛行,面对着这种重欲主义的歪风,孔子抵御了没有?董仲舒的‘天人相应’变成了迷信,宋明理学的‘灭人欲’是何其残忍,至于八股举士更是扼杀了多少俊才啊……”数据资料就是列举统计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数据资料因为其准确性,从而对论点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1986年大专辩论赛中,辩题为“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止”,正方(北京大学)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是如何在国际上被抑止的,因此,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信服。理论资料包括名人名言或者专业领域的理论依据等。世界是丰富的,无论怎样的论点,都可能具有大量而充分的资料作为论证储备,因此在选择论证资料的时候,就要本着典型﹑准确和生动的原则,使资料能充分的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观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