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毛能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如舒展眉毛,表示愉快;紧锁眉头,表示遇到麻烦或表示反对;眉梢上扬,表示疑惑、询问;眉尖上耸,表示惊讶;竖起眉毛,表示生气。眉和眼睛的活动很自然地联在一起,因此而有“眉目传情”之说。《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揭示了这种关联。如眉开眼笑(喜)、横眉竖目(怒)、眉目低垂(冷淡)等。嘴的表情作用是通过嘴的开合、唇的内收外突及唇角的位置变化来实现的。如双唇闭合撅起,表示生气;紧闭内收,表示忍耐;双唇咧开,唇角向上,表示高兴;唇角向下,表示厌恶不满;口大张表示惊愕;目瞪口呆、双唇颤抖说明激愤等。在脸色中,传递交际信息最复杂的,是笑。笑脸上传递的信息往往是晦涩而令人费解的。一个人喜欢某人某事时,他会笑;他不喜欢某人某事时,也会笑。一个人心里高兴时,会笑;可他不高兴时,也会笑;甚至有时一个人根本不该笑时,他也可能必须要笑!同时,与职业工作关联最紧密的也是笑,是微笑。“职业的微笑”是不出声音,通过面部略带的笑容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脸色。这种脸色好似和煦的春风,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交际氛围。否则,“人无笑脸莫开店”!而在职业服务以外的环境,微笑的语意十分丰富:高兴、愉悦、满足、乐意、友好、热情、亲密、欢迎、敬佩、赞同、鼓励、领悟,还有希望、企盼、请求,甚至还有自谦、内疚、致歉、否定、拒绝。当人们交谈时,微笑地专心听取对方所说的一言一语,才能使对方情绪自然,畅所欲言,话题丰富。“笑是力量的亲兄弟”;笑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笑能表达出人类征服忧患的能力;笑能增强交谈双方的友谊,达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有人说,微笑是交际的灵魂,这话是一点都不假。
2.眼神
眼神是面部表情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行为科学家们认为,只有当同他人“四目相对”的时候,交际的真正基础才能建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孟子也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在人际交往中,眼神的灵活变化及其丰富内涵,有时比语言表达还来得微妙。
一个人的眼神变化仿佛其心理情感状态的“晴雨表”。因为“眼睛有自己的秘密语言”。在交际或演讲场合中常用的眼神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凝视。在社交场合相逢时,目光正视对方的两眼与嘴部的三角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凝视的时间不能超过4、5秒,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让对方感到紧张、难堪。如果面对熟人朋友、同事,可以用从容的眼光来表达问候,征求意见,这时目光可以多停留一些时间,不要迅速移开,以免给人留下冷漠或有意回避的猜疑。
(2)环视。有节奏或周期地把视线从听众的左方扫到右方,从右方扫到左方或从前排到后排,从后排到前排。视线由弧形构成环形。目的是使听众都注意到演讲者,感觉到是在和他(个人)交流,也能整体把握听众的心态,从而掌控说话现场。这是很重要的控场技巧。
(3)虚视。就是似视非视,发言人常需要这种虚与实的目光交替,“似”看某一部分人,“非”看大家,仿佛“目中有人”,实则“心中无人”。这是很重要的心理调控技巧。尤其是初上场的演讲者可以此回避台下那火辣辣的眼神,克服自己的惧怕与分神毛病。调整视线的角度,也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①平视。表示礼貌、平等或正视等。②仰视。表示敬意、希望或向往、等待。③俯视。相当于傲视,多表示高傲、得意或轻视等。④斜视。表意比较丰富,既可表示藐视、歧视等贬意又常常表示俏皮、快活或好奇等情趣。有的交际者在交际中不注意目光注视,往往因此影响交际。如无论是发送信息还是接受信息,低头看脚、抬头看天、左顾右盼、目光该指向甲时却指向乙。这种交际者要是处于发送位置,接受者会感到对方心不在焉,根本无心交际,只不过应付、敷衍罢了;要是处于接受位置,发送者会感到对方不懂礼貌、藐视自己。
(二)手势
手是人体最灵巧而有力的肢体,也是颇具活力的表情器官。由手的指、掌、拳、腕、臂等的不同造型及伸、抓、握、摇、摆、挥、摊、按、推、劈、举等动作节拍所形成的手势,可以描摹复杂的事物状貌、传递丰富的内部心声、表达特定的含义。据说一个人种学家记录了澳洲阿兰达部落所用的手势语共有450个符号,这些手势符号不但能表达具体事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表达抽象的概念。可见,手势表达的潜力是很大的。关于手势的分类,通常按其运动部位、构成方式和表意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手指
人手掌上的五根指头,都可以用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手指所具有的象形、暗示、指向、指示等作用,历来为人所重。秦时,赵高指鹿为马,其“指”,即是对事物的具体指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其指,是敌人的指责手势。手指的运用很灵活,代表着手势的主要表意类型。
(1)象征性手势。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电视演讲时,举起握拳的右手,然后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以象征英文“胜利”(victory)一词的开头字母,结果引起全国欢呼。从此这个手势成为必胜和信心象征性手势。其他如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伸小指头为轻蔑;食指和大拇指搭圆,构成“OK”手势等。
(2)会意性手势。如食指刮脸表示羞人,五指一撮是不妙,手指放在嘴边意为“不要出声”,手指挠头表示“可怎么办”,伸出一手的拇指和小指靠近耳边表示打电话等。
(3)指示性手势。如指这儿、那里;你、我、他;前、后、左、右;上、中、下等。
(4)描述性手势。如用手比划物体,表示形状、大小、厚薄、方圆、长短、深浅、高度、速度等。
2.手掌
手掌在交际中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沟通的礼仪、礼节方面。通用的国际惯例是握手。握手运用的场合较多、含义较广。与人相见,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与之握手,表示欢迎、问候;别人作出了成绩,与之握手,表示祝贺、道喜;别人帮助了自己,与之握手,表示感谢;别人有忧愁、悲伤,与之握手,表示安慰、理解;与人分别与之握手,表示留念、祝福;确定共同目标后,彼此握手,表达信心、期盼;曾经对立的双方握手,表示释嫌、化解。在握手的方式上,稍微碰碰就松手,或用力过轻,会显得冷淡、应付;而紧紧握住又长时间不放,又会让人感到难堪。因此,在握手的时间和轻重上应有分寸。握手一般只伸出右手与对方相握,表示亲热。特别诚挚时,可以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或者以右手相握,以左手搭其臂、肩。异性一般情况下不握手,正式或较为隆重的场合,男性轻握女性手掌前三分之一。
鼓掌也属于国际通用惯例。主要表达欢迎、鼓励、感谢、肯定、同意、赞扬、拥护及振奋等意思。还有触摸和拍打。可以是手与人体其他部位或与其他物体的接触。如上司拍拍下属的肩膀,表示对下属的承认和赏识;朋友相见,拍拍对方肩膀或手臂,表示亲热;长者拍拍孩子的脸蛋、屁股,表示昵爱;自己叹气,会拍自己的大腿;恍然大悟,会拍拍自己的脑袋;人懊悔,会连连轻拍桌案;人发怒,则会狠狠重拍桌案。像“闻一多拍案而起,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除了礼仪、礼节方面的含义外,在沟通中手掌动作传递信息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掌心向上与向下的态势,就分别暗示接纳、欢迎或拒绝、压制的意愿;五指伸开与握拳,分别代表放弃、舒展或凝聚、有力、加劲。搓掌表期待,快搓意味着急切,慢搓表示有疑虑;手掌向前表拒绝、回避;劈掌表果断、决心,等等。
3.手臂
手臂动作范围与影响比手指和手掌都大得多,也更容易引起对方注意。经典表现如列宁讲演时习惯的左手插入坎肩,右手伸向前方的姿势,显示出领袖人物坚毅、刚强的神采。手臂的活动范围,有三个情感区域。
(1)上区(肩部以上)。手在这一区域活动,多用来表示理想、宏大、张扬、向上的内容的感情,如表示坚定的信念、殷切的希望、胜利的喜悦、美好的憧憬等。
(2)中区(肩部至腹部)。手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叙述事物和说明事理,演讲者心情较平静。
(3)下区(腹部以下)。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憎恶、鄙夷、不屑、厌烦等内容和感情。在运行方向上,双手由外而内的合拢态势,让人感觉有力、团结、积极;双手由内而外的摊开态势,配合耸肩,让人感觉无奈、悲观。
(三)姿态
姿态是由体动和身姿构成的。体动主要指肢体动作,姿态是指躯干与肢体的造型。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呈现多姿多采的情形。中国有句古话:“举手投足,可见其内心机蕴。”古雅典教育中,也要求女孩“端坐如花瓶”,既优雅又娴静;要求男孩“站立如雕像”,既雄健又威武。
1.头动
头动,就是用头部的活动来传递信息,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有点头、摇头、偏头、回头、仰头、低头、垂头七种.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点头,可表示赞同、肯定、鼓励;摇头,可表示反对、否定、怀疑;偏头,可表示岔移、犹豫、不解;回头,可表示欣赏、拒绝、回避;仰头,可表示景仰、傲慢、坚强;低头,可表示娇羞、顺从、沉思;垂头,可表示无奈、沮丧。头是人身体最突出的部位,其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作用非常明显,也很宽泛。有时其所指是并不确定的。需要交际者根据现场的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去加以判断、甄别,以免会错了意、表错了情。
2.体动
体动是整个身体的动作。交际中,人的情感传达和信息传递可以由整个身体的动作来展现,主要表示正式礼仪。如我国传统的下跪、磕头等正式礼节。现代文明礼仪比较常用的是鞠躬和拥抱。(1)鞠躬。表示一般敬意是上身向前倾斜15度左右;特别恭敬,则弯曲90度。日常交际中,鞠躬只用于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年轻的下级对年长的上级。同辈、同事之间,只在表示极深的谢意之时才用。非日常交际中,如演员上台演出,演讲者上台演讲,他们也对观众、听众鞠躬,意思是谢谢公众前来捧场。
(2)拥抱。本是西方用以表达亲密、友爱情感的身体动作。现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民间接触的增多,中国人也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不仅在与外国人交往时用此,就是国人之间,也在一些地方流行。拥抱和紧紧握手一样,传递的都是热烈的情绪,仅仅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3.具体姿态语
(1)立姿。立姿就是站立时有一个得体的姿态。对男性,古人强调“站如松”。要领在于身躯挺拔,头正颈端,胸挺腹收,腿直脚稳,犹如挺拔的苍松。给人以振作威严、稳沉有力的感觉。演说时,其站立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听者通过视觉,而获其精神面貌、身体状况及内心活动的信息。女性立姿,则不要求像仪仗队队员那样站得笔直,而是“亭亭玉立”,仪态大方。
(2)坐姿。男性坐姿,古人强调“坐如钟”。端正稳沉,眼正视,腰伸直,脚并拢或稍分开。女性可脚踝交叉,即所谓正襟危坐。
(3)走姿。古人主张男性“行如风”:昂首,挺胸,步子要大,速度适中。给人的感觉是稳健。对职业女性,一般要求步履轻盈、便捷,体态婀娜。体态语的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于口才而言,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姿态的表现是内心的外露。有的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那么,即便从他嘴里说出再确凿的事实,听的人也会把他说的话打上折扣。有许多事情,就是由于说话的人不拘小节从而影响了他表述的效果。
案例9: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一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案例10:方纪的《挥手之间》描述了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时,在延安机场登上飞机后的一个令人难忘的动作。
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