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48573400000012

第12章 口才交际心理(1)

知识积累:

1.了解口才交际心理;

2.理解思维的基本方式;

3.理解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关系。

技能培养:

1.学会克服怯场心理;

2.进行常见思维态势训练;

3.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口才交际是人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使命,针对特定对象,借助于标准的口语(有声语言)和非口语(态势语言)进行的听说沟通、双向反馈的语言实践活动。口语交际重视口语训练,功能直指交际。口语是手段,交际是目的,是核心。为了交际,说话不再是无视对象的自我表达;为了交际,倾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过场、摆设;为了交际,理解与沟通必须贯穿话语全程。

口才交际活动是一种高难度的综合性精神劳动。交际者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就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口才交际心理是指交际主体在口才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有利或不利于交际活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分析口才交际者的心理,探索其规律以指导实践,这是本章讨论的主要话题。

良好的口才交际心理,有助于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增强活力和兴趣,使交际过程中的观察、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达到最佳境界,使交际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口才交际者面临的是不同的群体,而且常常是生疏的、频繁变换的交际对象,因此交际者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交际者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要讲究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心理卫生,否则很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研究口才交际心理,有助于克服在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害羞、害怕、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口语交际者,才能在交际活动中镇定自若、审时度势、从容不迫,从而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第一节口才交际心理

口才交际心理,即口才交际主体在交际实践活动中自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交际者的心理素质不尽相同,其交际方式、风格和效果均有差异。在口才交际中,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顺利进行交际的重要前提,也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可靠保证。心理素质固然有某些先天遗传成分,但决定交际主体心理素质高低的却是交际实践。因此,在实践中锻炼,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交际主体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树立自信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想在口才交际中取得成功,首先要树立自信。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抱有成功把握的一种预测反应,是一种推断性心理过程。自信是口才交际主体必备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心理支柱,自信心的强弱对于交际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树立自信,可以坚定交际主体的意志,增强其自制力。具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克服口语交际中的一些消极心理,减少心理负担,从而精力充沛、胸有成竹、充分地发挥主观创造性,较好地进行临场发挥。口才交际者要建立自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适当交际对象与话题

对于自己所熟悉的话题,交际主体能讲出自己深切的感受,抒发内心的情感,而且对内容熟悉、得心应手,能够显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讲起来自由熟练,必然会充满自信。因为话题是交际主体所熟知的领域,讲起来自然流畅,不用担心卡壳现象,即使出现特殊情况,也能把话题进行下去。正是由于交际主体对此胸有成竹,便会无所畏惧,充满自信。

(二)假定交际对象“一无所知”

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还要对自己所讲的话题充满信心。无论听众水平高低,来自何处,都假定他们一无所知,这有利于增强勇气和信心,也有利于较好地调动和发挥说话人的艺术才能。许多初次演讲的人在演讲前作了认真准备,演讲的内容也不乏独到的见解,但由于缺乏登台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演讲时心慌意乱、言不由衷,不能准确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一些有经验的演讲者,事先针对特定的听众对象做好充分的准备,登台后就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听众看作“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能够毫无拘束地运用自己带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感情,来协助表达自己的演讲内容,从而使演讲获得成功。

(三)积极的心理暗示

人的情绪既然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口才交际者在表述前就应避免作消极性的暗示,而应多作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给自己一些鼓励。例如这样暗示自己:“我准备得很充分,不用担心。”或是“只要我从容不迫地讲,成功一定属于我”,等等。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口才交际主体把情绪稳定下来,增强勇气与信心。

二、正确理解怯场

(一)怯场反应

有过公众讲话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讲台,或如鲠在喉。即使深感荣幸或毛遂自荐,随着演讲时间的临近,绝大部分演讲者都会心中忐忑不安:我是否已准备充分?听众会喜欢听吗?我会不会一上台便会把演讲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在重要的交际过程开始前,很多人都会产生紧张反应。这种紧张反应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首先,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反应,如手足或全身颤抖出汗、血压升高等。情绪的紧张引起呼吸系统的变化。正常人在安静时,呼吸次数每分钟20次,情绪紧张时,可达40次。同时也可以引起呼与吸比率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为1:10,情绪紧张时可升高到2:1以上。在口头表达过程中,呼吸系统的这些变化,将会使表达者难以保持正常的语言频率,使语言节奏产生变态,速度一味增加,难以自控。同时,声调中的重音、停顿等技巧都难以施展,语言平淡乏味,以致丧失语言特有的音乐感。

其次,行为异常反应,如体态多余,动作增加——挤眉、搔头、跺脚等。情绪的紧张引起循环系统的变化。因表达者的情绪紧张,血压会升高,心跳数明显增加。常人每分钟心跳为60~80次,而情绪紧张者可高达100~130次。同时也常常会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在此时,一般可以观察到情绪紧张者四肢肌肉伴有轻度的颤抖。由于循环系统的这些变化,表达者的手势、姿态会失去与语言的协调性,本为不需要用手势辅助语言的地方,却作出了动作,需要手势的地方,却打不出来手势。甚至两脚、两手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同时,因面部肌肉的紧张,使目光显得呆滞,难以传神,难以表达喜悦、激昂、悲愤的特殊感情。

最后,心理活动异常反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丧失,言语不成句,声音变调等。情绪的紧张可以引起腺体与内脏器官的某些变化。表达者紧张时,唾液的分泌会减少,身上大量出汗,胃部停止蠕动,大脑皮层与高级中枢神经出现“瞬发式”失调。腺体与内脏器官的某些变化会使表达者的声调变音,因出汗较多,体内缺水,唾液分泌又少,因此导致声音干哑,响度减弱。同时,因脑神经的高度紧张,使得记忆的清晰度减低,致使本来记得很熟的内容,却临场忘掉了。

这种紧张反应就是一种“怯场”心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生理学家告诉人们,情绪和有机体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情绪的波动会使表达者临场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表达者过于怯场,情绪异常紧张,就会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对口头表达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怯场心理是人在情绪过于紧张时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只要加强心理训练,是能够逐渐克服的。

(二)正面对待怯场心理

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当众讲话怀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即使是一些着名的演说家,初次演讲时也会出现怯场的心态。古罗马演讲家西塞罗说,他从演讲一开始就感到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着名政治家、演讲家、美国总统林肯说,他初次演讲,总会有一阵畏惧袭上心头。可见,演讲活动中出现怯场心理是常有的现象,如果不是特别严重,乃至影响演讲正常进行,就不足为怪。这些可以通过一些心理上的宽慰法,让演讲者认识到原来害怕当众说话并非只有自己,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一部分恐惧与自卑感。心理暗示的方法较多:美国着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协助人们除去恐惧,培养勇气和信心。他曾这样暗示人们:“你要假想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宽限几天;你是个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这样的心理暗示往往是有效的,尤其是对初次上台的演讲者。当然也要注意方式和内容,不可滥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只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口才交际训练,就一定能克服怯场心理。

三、锻炼自制力

自制是个体根据需要对自我情绪和情感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自控能力就是心理自制力。自制力有抑制、克服消极心理影响和调动、发挥积极心理的功能,以保障演讲者主动适应各种演讲环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可见,坚强的自制力、意志力是演讲者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口才交际中要有效地运用和发挥自制力的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定目标方向

口才交际都有一定的目标方向,如口才交际的目的、主旨等。在口才交际过程中,如果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波动时,就应以实现目标方向的坚定决心来激励自己的意志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坚定并专注于目标方向,有助于凝神集思,从而起到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心境的作用。

(二)用意志去纠正感觉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威·詹姆斯曾说:“动作好像是跟着感觉似的,但实际上动作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我们直接用意志去纠正动作,也就是间接地去纠正感觉。例如我们扔掉了愉快,唯一恢复的办法,便是快活地坐起来主动说话,愉快便好像已经和我们同在一起了……用我们的整个意志去达到目的,是使你的勇气去代替惧怕的最好方法。”詹姆斯的话,在实践中早已得到验证。在正式登台后,演讲者也一定要用意志去控制自己的行动,以便保持自信。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以后,注意力集中在演讲辞上,紧张情绪便会很快放松了。对大多数演讲者来说,只要上台不乱阵脚,几分钟后,怯场心理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排除。

(三)保持头脑冷静

演讲者的自制力需要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需要有冷静的头脑。一些演讲者在演讲中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常常不能冷静对待,而是情绪过激地采取了不恰当的行为,以致演讲失败。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演讲,由于过于冗长,引起听众反感,会场秩序很乱,于是赫鲁晓夫暴怒起来,脱下皮鞋敲讲台,企图以此来回敬和制止不安静的听众,结果遭到听众加倍的反对和蔑视。所以演讲中只有保持头脑冷静,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调节,才有可能采取恰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四、克服心理障碍

一般说来,口才交际者初次在人前讲话的紧张反应是暂时性的,也是正常的。它是由于周围情境的刺激、角色的改变和自身内部状态变化而引起的一种身心和行为的异常反应。如何克服害羞、害怕、恐惧、紧张等心理障碍?

(一)事先做好准备

对所讲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把握自如。以演讲为例,要事先写好演讲稿,熟悉牢记。演讲者只有对演讲内容做好准备,才能产生自信,才能临场冷静自制。演讲内容未准备好就仓促登台,而又缺少临场经验,面对那么多听众,必然感到十分不自然。这犹如上战场,枪膛里未装子弹或枪支故障百出,战士怎么能不恐惧?成功的演讲者,一般在演讲前都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在日常社交场合、集体会议上,尽量利用一切机会,热情主动地与人交流,逐渐养成习惯,练好口才,具备适应能力,一旦走上讲台,就能从容不迫地表达了。

(二)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交际主体要意识到广大听众是抱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此处,自己将要讲述的正是广大听众急切要求知晓的内容。自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将这一话题讲好。诚恳、真挚、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会克制和排除计较个人的脸面、患得患失的心理。经验证明:有无成功欲望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成功欲望的强弱大小,同一个人未来的成就总是成正比的。演讲中,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才能使演讲者对演讲效果高度关切,进而引起对演讲内容的构成、演讲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听众的有关情况、演讲进程中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演讲质量。即使遇到较大的困难,成功欲望强的演讲者也不气馁,始终锲而不舍地攻克难关,直到充满自信地走上台去演讲。演讲者如果对成功缺乏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驱动力必然不足,在行动上就会表现为消极冷漠、准备不充分,导致自信心不足,登台时便感到胆怯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