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06

第6章 痛经(4)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适应证:气血淤滞型痛经。

方11通经汤

配方:肉桂6g,当归12g,川芎10g,莪术10g,红花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乌药10g,益母草10g,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于每次月经前6d开始煎服,服至月经来潮。如果来潮后,小腹仍隐隐作痛,月经量不多,再继服3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适应证:痛经。

方12二核茴元汤

配方:荔枝核、橘核仁、延胡索、当归、白芍各15g,小茴香、乌药、桂枝、吴茱萸、枳壳各10g,甘草6g。加减:月经量少色黯,刺痛甚者加苏木15g,五灵脂10g;小腹冷痛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各10g,艾叶6g;伴胸腹胀痛甚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月经量少、腰部痛者,加炒杜仲、狗脊、山药各15g;少气乏力者加黄芪20g,党参15g;伴带下量多色黄者,加川楝子10g,泽兰、薏苡仁各15g。

用法:每月月经前1周服药,每次4剂,连续服药3个月。

功效:行气化瘀,调肝通脉。

适应证:顽固性痛经。

方13香归连脂汤

配方:当归15g,川黄连3g,制香附、炒五灵脂各12g。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阿胶;气滞加柴胡;血瘀加桃仁、红花;肝肾亏损加续断、杜仲、巴戟天;寒湿凝滞加艾叶、乌药。

用法:于每月月经前7d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7d,经至停止。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共21剂。平时服中成药:若气滞血瘀服逍遥丸;寒湿凝滞服艾附暖宫丸;肝肾亏损、气血虚弱服乌鸡白凤丸。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适应证:原发性痛经。

方14全蝎佛手散

配方:全蝎6g,当归15g,川芎10g,益母草15g,香附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经前3~5d服。

功效:通经止痛,活血化瘀。

适应证:气血淤滞型痛经。

方15痛经舒

配方:柴胡15g,白芍30g,枳实30g,甘草6g,延胡索20g,川芎30g,当归18g,炒杜仲30g,醋香附15g,肉桂(冲服)6g,熟地黄30g,丹参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600~900ml,每日3次,每次服200~300ml。于月经前1d或当天开始服用,至经后停止服用,一般最少服用3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

功效:补肾调肝,行气活血。

适应证:原发性痛经。

第五节效方疗法

方1痛经汤

配方:水蛭3g,红花10g,土鳖虫10g,香附12g,穿山甲珠(代)6g,延胡索14g,木香12g,当归15g,川芎10g,益母草15g,甘草6g。

加减变化:气滞重者加青皮15g,枳壳12g,柴胡10g,川楝子9g;瘀血较甚者水蛭加至5g,土鳖虫、红花各再加5g;伴气血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山药12g;寒凝者加吴茱萸4.5g,炮姜10g,乌药12g;伴有瘀热者加牡丹皮、黄柏、生地黄各15g;经量多者水蛭减量加三七。

用法:每于经前12d服用,每日1剂,水煎服,水蛭粉装胶囊,早晚各1次,连用12剂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止痛,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112例中,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21年。经治疗,痊愈86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43%,服药最多者52剂,最少者12剂痊愈。

病例:患者,女,41岁。患者性情暴躁,常易上火生气。12岁月经初潮。

20岁开始,每于经前经期下腹疼痛难忍。经量少,色紫暗,带块状,经行时小腹及肛门坠胀,少腹拒按,有时恶心呕吐。需服止痛药,常不能缓解,舌质紫,脉弦。妇科检查、B超显示,子宫附件无异常,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着。

笔者接诊后辨证为气滞血瘀所致,病程日久,气滞血凝,血行受阻,故行经时,冲气上逆;非寻常活血之方剂能奏效,治法须结合病机,自拟直捣病巢的方剂:

水蛭粉(吞服)5g,红花10g,土鳖虫10g,香附12g,延胡索10g,木香12g,炮姜10g,当归15g,川芎10g,益母草20g,甘草6g,乌药15g,三棱12g,莪术12g,赤芍20g,没药12g。水煎服,每日1剂,水蛭粉5g胶囊盛装,每日2次,与汤剂经前12d始同服,经期停用。服上药12剂后,月经来潮,经量增多,经行通畅,腹痛减轻明显,少腹及肛门下坠亦大减,继以上方调治,共服药42剂,腹已不痛,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经验体会:气滞血瘀型痛经,大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伏,肝郁气滞,血行受阻,冲任二脉气血不利,导致经血滞于胞中或久滞成瘕而作痛。痛经汤依据这个病机而立法组方,方中香附、延胡索、木香舒肝、理气、止痛;当归、川芎、益母草养血行瘀调经;红花、土鳖虫、穿山甲珠(代)、水蛭祛瘀散瘕消症;甘草则缓急止痛,调合诸药。对于顽固性痛经,尤其是瘕证者,常用活血之剂,且易复发,必须重用活血化瘀散结之药直捣病巢。方中水蛭逐瘀散结,首当其功,水蛭味咸气腐,善入血分而破瘀,亦善破冲任之瘀,又不伤气血。

方2温经化瘀汤

配方:制附子、五灵脂、乌药、白豆蔻各6g,当归、郁金、红花各9g,蒲黄、小茴香各4.5g,乳香、没药各3g,牛膝、荔枝核各12g。

用法:月经来潮时服用,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功效:温经理气,化瘀止痛。

临床应用:62例患者,重度14例,中度39例,轻度9例。原发性痛经21例,继发性痛经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痛经5例。经3个月治疗后,痊愈34例,占54.34%;显效16例,占25.84%;有效8例,占12.90%;无效4例,占6.45%。总有效率93.55%。

病例:患者,女,34岁。经行腹痛4年余,现月经来潮第2天,少腹疼痛明显,伴恶心呕吐,手足欠温,形寒怯冷,腰痛重坠,月经涩滞不爽,色黯,血块量多,脉沉弦紧,舌淡,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证属寒湿凝滞,胞脉淤阻。治予温经理气,化瘀止痛。予温经理气汤7剂,嘱下次月经来潮再诊。2诊,月经来潮,未见明显腹痛,经色转红,无血块,继投温经化瘀汤7剂,结果行经5d干净,未见腹痛。随访3个月,月经周期为26d,经色红,5d干净,腹痛未见复发。

经验体会:痛经是妇科临床极为常见的疾病,其中尤以寒湿凝滞所致痛经最为多见。寒湿凝滞胞宫,冲任受阻,血行不畅,是以瘀血内生,稽留胞宫,不通则痛。寒邪非温不化,瘀血非通不行。温经化瘀汤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壮阳,散寒化湿,为方中主药;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为方中臣药;香附、小茴香行气解郁,助附子通行十二经脉;乌药下通肾与膀胱,荔枝核入肝肾,白豆蔻温经暖中、芳香行气,助附子化湿理气;当归、郁金、红花活血化瘀调经,加牛膝则导瘀下行,合乳香、没药以增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全方温经理气,化瘀止痛,不仅止痛效果明显,而且具有显着的调经作用。

方3五花汤

配方:杜鹃花10g,玫瑰花6g,月季花6g,合欢花10g,佛手花6g。

加减变化: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量少、舌淡、脉沉细,属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型,减合欢花,加黄芪20g;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有血块、舌黯、脉沉紧,属寒凝血瘀型,减合欢花,加茉莉花6g;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经色紫红、平时带下量多色黄、溲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结型,减月季花、玫瑰花,加牡丹花6g,益母草花6g。

用法:于经行前3d开始服用,连服7d,每日1剂,开水泡服。

功效: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患者,女,20岁。正值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下后腹痛减轻,舌紫暗,苔薄白,脉弦。证属痛经,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用杜鹃花10g,月季花6g,玫瑰花6g,合欢花10g,佛手花6g,每日1剂,开水泡服,连服7d,上述症状皆除。嘱连续3个月在月经来潮前3d开始,按上方泡服7d,3个月后停药观察,无复发。

经验体会:“五花汤”中杜鹃花酸、甘、温,有和血调经的功能;玫瑰花甘微苦温,入肝脾二经,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的功能;月季花甘温,入肝经,有活血调经的功能;合欢花甘平,入心脾二经,有舒郁、理气、活络的功能;佛手花气香、味苦,有行气止痛的功能。诸药配合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使冲任、胞宫的气血通畅,“通则不痛”。花类药物采用泡服,气味芳香宜人,并且便于携带,服用方便,尤其适用于煎药不便的患者。

方4归附汤

配方:当归、制香附、延胡索各10~15g,川芎、红花各5~10g,赤芍、乌药各10g,炙甘草5g。

加减变化:气滞明显加柴胡、枳壳;血瘀明显加没药、桃仁、丹参;寒象显着加桂枝、附子;热象显着加栀子、牡丹皮;夹有湿热加红藤、败酱草;夹有寒湿加苍术、小茴香;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白芍、鸡血藤;肾虚加杜仲、续断;伴恶心呕吐加吴茱萸、陈皮、生姜。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次月经前服5剂,服3~6个周期。

功效:活血理气,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100例中痛经史最短3个月,最长3年。经治疗,临床治愈(停药6个月以上无痛经)70例,显效(痛经症状明显减轻)12例,有效(痛经症状减轻,停药后腹痛依旧,再服药又可缓解)10例,无效(痛经症状无改善)8例。

病例:患者,女,17岁。14岁月经初潮。每次月经来潮第1天小腹疼痛,怕冷,有时痛甚如绞,恶心呕吐,经色紫暗有血块,自服止痛西药(药名不详),1d后缓解,月经延后5~10d。此次经来又腹痛,恶心呕吐,面青,怕冷,舌淡,脉短涩。此寒凝淤阻冲任。拟温经化瘀,调经止痛。用归附汤:当归、制香附、延胡索各15g,乌药、赤芍、没药、桃仁、小茴香各10g,桂枝、吴茱萸各5g,红花、陈皮各8g。每次月经前服5剂,连服3个月。服2个周期后痛经症状有明显缓解,已无恶心呕吐,服3个月后痛经症状基本消失。原方加减再续服3个周期已无痛经。

经验体会:归附汤中当归补血活血、调冲养血,制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而香附可提高机体痛阈,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川芎乃血中气药,有活血行气定痛之效。延胡索《本草纲目》谓其“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红花活血化瘀,赤芍祛瘀止痛,乌药行气消胀,甘草甘缓止痛、调和诸药。全方活血理气、调经止痛,使冲任调和,气血通畅,而痛经止。

方5小温经汤

配方:人参10g,当归15g,川芎5g,炒白芍15g,肉桂5g,莪术10g,牡丹皮10g,甘草10g,牛膝15g。

加减变化:对于寒重者,可加炮姜10g;对于寒凝伴气滞者,加乳香、没药各5g。

用法:于每月月经来潮前5~7d开始水煎服用,每日1剂。服用至来月经,若月经第1天痛重者,可服用至月经第1天,连续服用3个月。

功效:暖宫散寒,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30例患者中有4例经治疗后经期小腹微痛,2例患者治愈后因冒雨涉水、游泳等原因于半年后复发,复来就诊,但不如最初重,其余均痊愈。

病例:患者,女,22岁,未婚。平日月经周期正常,每于经期第1、2天小腹疼痛难忍,尤其第1天不能正常工作,得热痛减,血量少,3d即净,色黯黑有块,伴手足发凉。就诊时为月经来潮第1天。患者面色苍白,苔白,脉沉滑微紧。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寒凝血瘀。治宜暖宫散寒、化瘀止痛。药用:人参10g,当归15g,川芎5g,炒白芍15g,肉桂5g,莪术10g,牡丹皮10g,甘草10g,牛膝15g,炮姜10g(3剂)。复诊。患者主诉,初诊后回家吃了2剂中药,疼痛明显减轻。后月经第1天又疼痛服用了余下的1剂药,疼痛亦明显减轻。今距来月经还有四五天。嘱其从本月开始连续调理3个月。

治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经验体会:方中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三药配伍有温经散寒调经的作用;人参益气扶正,助三药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莪术、牡丹皮、牛膝活血散瘀,且牛膝具有引血下行之功;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有温经散寒,兼活血调经之效。炮姜助温经散寒。乳香、没药具有活血止痛,行气散滞之功,对于伴有气滞者,效果甚佳。

方6温经汤合辛芥散

配方:肉桂3g,川芎8g,当归10g,党参20g,莪术10g,丹参15g,牛膝15g,白芍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

加减变化:血热者去肉桂,加牡丹皮10g。

用法:患者经前2~3d或经行当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温服,连服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