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05

第5章 痛经(3)

用法: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取装有1号羊肠线1.5cm的9号穿刺针刺入穴内。气海向下刺入肌层,余穴直刺1.5cm,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1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2

取穴:三阴交、关元、地机、归来、内关。配穴: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寒湿凝滞加气海、足三里,气血虚弱加脾俞透胃俞、足三里、肾俞。

用法:用注线法。取1号羊肠线1~2cm,装入9号穿刺针内。腹部穴向下斜刺入肌层,埋入羊肠线2cm;四肢穴直刺,有酸胀感后,埋入羊肠线1cm。

7d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八、穴位注射疗法

方1

取穴:环跳、关元或上髎、次髎。

用法:用1%普鲁卡因注射液于穴位皮下注射,每穴0.5~1ml,每日1次。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2

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气滞血瘀配膈俞,寒湿凝滞配脾俞,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

用法:气滞血瘀型用5%当归注射液4ml,寒湿凝滞型用5%当归注射液2ml加胎盘组织液2ml,气血虚弱型用胎盘组织液4ml,每穴注入1ml,每日或隔日1次,左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3

取穴:肾俞、次髎、关元、血海、三阴交。

用法:用2%普鲁卡因1ml,加生理盐水适量,或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6~8ml,患者腰痛重者取腰部1穴,腹痛甚者取腹部1穴,再配双下肢1穴,每穴注药1ml左右,每日1~2次。下一次治疗应于月经来潮前1~2d开始,可预防或减轻痛经发作,连续治疗3~5个经期。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4

取穴:中极、承山(双)或三阴交(双)。

用法:用阿尼利定(安痛定)2ml加生理盐水适量,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

适应证:主治痛经。

九、穴位贴敷疗法

方1

取穴:关元、次髎。

用法:患者在行经前取阿魏麝香化积膏(中成药)两帖贴于上述穴位,贴3~5d去除。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2

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阿是穴。

用法:取痛舒宁硬膏(中成药)剪成每片约lcm2,贴于上述穴位3个。每天1次,30min左右可见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3

配方:乳香、没药各15g。

用法:两药混合共碾细末,备用。于月经来潮前取药5g,调黄酒制成药饼如五分硬币般大(稍厚),贴在患者脐孔上,外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

适应证:瘀血型痛经。

方4

配方:五灵脂、蒲黄、香附、丹参、乌药各等量。

用法:诸药混合碾为细末,经前5d起取药末适量,调热酒适量成厚膏状,把药膏摊于纱布上,贴敷在患者脐孔上,外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病愈停药。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适应证:妇女痛经,或经前后少腹疼痛难忍,乳房胀痛不舒。

方5

配方:肉桂10g,吴茱萸20g,小茴香20g。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白酒适量炒热敷脐。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适应证:寒凝气滞型痛经。

方6

配方:肉桂、沉香各3g,干姜、吴茱萸、香附、艾叶、小茴香各6g,当归、延胡索各9g。

用法:诸药混合碾为细末,置于双层纱布袋中,敷于脐部,外用绷带固定,另用热水袋置药上熨之,每日3次,每次30min。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适应证:寒凝气滞型痛经。

方7

配方:丁香、肉桂、延胡索、木香各等份。

用法:诸药混合碾为细末,过100目筛,和匀,瓶装备用。月经将行或疼痛发作时,用药末2g放胶布上,外贴关元穴,若疼痛不止,加贴双侧三阴交。

隔日1次(夏季每日换药1次)。每月贴6次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温经、止痛。

适应证:瘀血型痛经。

方8

配方:白芥子15g,面粉150g。

用法:先将白芥子研细,然后与面粉混合,用热水调制成饼,趁热贴敷脐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3h更换1次。一般1次痛止。如痛不止,可连续敷用。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9

配方:乳香15g,没药1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用黄酒调成糊状,敷脐,胶布固定。每月行经前连敷3d。直至经行不痛为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10

配方:肉桂10g,吴茱萸20g,小茴香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加白酒适量炒热,用布包裹,趁热敷脐,胶布固定。

于行经前3d开始敷。直至经行不痛为止。

适应证:主治寒凝气滞型痛经。

方11

配方:吴茱萸25g,细辛5g,桂枝1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单层纱布约钱币大放脐孔中,再将药粉2g加少许食盐混匀置于纱布上,再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并于每晚睡前用手指按摩5~10min。每2d更换1次。15d为1个疗程,休息3~5d再行下1个疗程。一般连续3~5个疗程即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12

配方:五灵脂250g,郁金250g,冰片1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30g用白酒调成糊状,于经前3d,贴敷关元穴(脐下3寸)、中髎穴(骶骨第3孔中),胶布固定。经后2~3d无腹痛时去掉。

一般2~3个周期可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13

配方:肉桂10g,吴茱萸20g,小茴香20g,没药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用白酒调成糊状,敷脐,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用3d痛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14

配方:肉桂10g,吴茱萸20g,小茴香15g,延胡索1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黄酒适量炒热,用布包裹,热熨脐部。冷则再热,直至痛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15

配方:丁香5g,肉桂5g,延胡索5g,木香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2g置胶布上,于月经将行或疼痛发作时贴敷关元穴(脐下3寸)。一般贴后20min即感腹松、痛缓。隔日1次,每月贴6d。

若痛不止,加贴三阴交穴(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16

配方:当归、香附各30g,吴茱萸、艾叶各1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30g,以醋或黄酒调和成膏状,分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和肚脐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于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至经行停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十、其他外疗法

方1

配方:食盐(细盐)300g,生姜(切碎)120g,葱头1个(洗净)。

用法:将上药炒热,热熨腹部痛处阿是穴,葱头改成葱白亦可。每日数次,每次30min。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适应证:虚寒型痛经。

方2

配方:老陈醋90g,香附(研末)30g,青盐500g。

用法:将青盐炒热后,拌香附末炒0.5min,再将陈醋均匀洒入锅内,边洒边炒0.5min,然后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热熨小腹部,每次30min。

功效: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适应证: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方3

配方:花椒60g,生姜1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入锅炒热,用布包裹,热熨痛处。其痛立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4

配方:香附120g,白芷15g,红花10g。

用法:上药加醋120ml,文火炒热,用布包裹,热熨少腹。凉则再热。如此2~4次即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5

配方:川乌0.5g,草乌0.5g,香附0.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小块纱布包裹,塞入两侧鼻腔。10~20min即可止痛。痛止后取出。一般1~3次即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6

配方:香附30g,白芷15g,红花10g,陈醋150g。

用法:上药共拌匀炒热,用布包裹,热熨痛处。20min后加热再敷。其痛立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7

配方:生铁屑500g,小茴香50g,艾叶50g,硫黄10g。

用法:上药用醋拌匀,装入布袋,于经前2~3d置于少腹部。1h后除去。

每日1次。

适应证:主治痛经。经期间勿用。

方8

配方:香附20g,枳壳20g,乌药20g,丹参20g,延胡索20g,五灵脂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少许黄酒拌匀,装入18cm×14cm的布袋内,贴敷脐部30min,外加热水袋。于经期时每日1次。一般2~3个经期即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9

配方:肉桂3g,吴茱萸6g,当归9g,干姜6g,艾叶6g,延胡索9g,沉香3g,香附6g,小茴香6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置于双层纱布袋中,于经前3d敷脐30min,外用绷带固定,再用热水袋温之。每日3次。直至经净。

适应证:主治痛经。

第四节验方疗法

方1化膜汤

配方:血竭粉(另服)3g,生蒲黄(包煎)15g,五灵脂10g,生山楂9g,刘寄奴12g,青皮6g,赤芍9g,大黄炭、炮姜炭各4.5g,三七粉(另服)3g。

用法:自月经中期起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至月经来潮。

功效:理气活血,逐瘀脱膜。

适应证:膜样痛经。

方2脱膜散加味

配方:五灵脂10g,生蒲黄10g,肉桂末(另服)3g,三棱10g,莪术10g,鹿角胶(烊)10g,乌药10g。加减:兼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0g,紫石英30g;伴经前乳房胀痛、大便干结者,加柴胡8g,川楝子10g;有乳癖者,加穿山甲珠(代)10g,皂角刺10g;溢乳者,加木通5g,山楂10g,麦芽15g;经血量多者,加血竭10g,三七5g;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于经前服用,每个月经周期服5剂,疗程为3~6个月经周期。并结合采用调周法。

功效:祛瘀止痛,温阳脱膜。

适应证:膜样痛经。

方3活血化瘀汤

配方:当归15g,三棱、莪术、红花、桂枝、乌药各10g,艾叶5g,桃仁、川牛膝各12g,益母草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空腹口服。

功效:温肾、活血、逐瘀。

适应证:膜样痛经。

方4痛经方

配方:当归9g,川芎9g,桂枝3g,吴茱萸3g,柴胡9g,乌药9g,牛膝9g,益母草30g,延胡索9g,香附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用时间为来潮前3~5d及经期中前3d,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适应证:原发性痛经证属气滞血瘀型。

方5当归四逆汤

配方:当归25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4g,甘草10g,通草10g,大枣8枚。加减:若虚寒甚,见大便溏薄、呕吐、脘腹疼痛者,加吴茱萸、生姜。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通经止痛。

适应证:痛经。

方6调经止痛方

配方: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延胡索15g,白芍15g,制没药10g,川楝子10g,川牛膝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香附10g,甘草6g。加减:恶心呕吐加黄连、吴茱萸、生姜和胃降逆;胸闷、食少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口苦、苔黄、经期延长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痛及腰骶加杜仲、续断;两胁胀满加柴胡、枳壳。

用法:每个月经周期前5d开始服药,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适应证:原发性痛经。

方7益肾调气方

配方:鹿角霜10g,巴戟天10g,熟地黄1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乌药10g,艾叶6g,益母草25g,赤芍10g。加减:素体阳虚,小腹冷痛,经行腹泻加肉桂、炮姜、小茴香;肾虚腰痛明显加淫羊藿、续断;经行小腹胀痛明显加九香虫、延胡索;经行腹痛挟下瘀血块加蒲黄、五灵脂;肝郁化热头痛、头晕、经行量多、色深去香附,加牡丹皮、夏枯草、柴胡;痛甚而呕逆者去熟地黄,加吴茱萸、黄连、生姜。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于经前1周开始连服7d,3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原发性痛经。

方8香灵汤

配方:制香附12g,五灵脂10g。加减:气滞血瘀重者加乳香10g;兼寒者加吴茱萸或肉桂6~8g;兼热者加黄柏或栀子6~8g;气虚者加黄芪或党参10g;血虚者加当归10g。

用法:行经前3d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5剂,经行时不停药。若经期不准确,可在行经腹痛时立即服药。

功效:理气活血,散瘀止痛。

适应证:气滞血瘀型痛经。

方9芍铃汤

配方:赤芍、白芍、甘草各15g,川楝子、延胡索各20g,没药、鸡血藤、丹参各15g,黄芪、山药各20g,肉桂10g。加减:若腰骶痛加杜仲;腹胀痛或经前加枳壳、乌药;腹坠痛加党参、白术,乳房胀加柴胡、香附;恶心呕逆加沉香;经期加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香附;经后加熟地黄、当归、党参;盆腔炎加紫花地丁、连翘。

用法:每剂水煎至300ml,每次100ml,每日2次温服,间断适时给药,痛经随月经周期发作,故每在疼痛发作前1周开始给药,至月经期过停药。

功效:调气和血,化瘀止痛。

适应证:气血淤滞型痛经。

方10益母止痛汤

配方:益母草20g,当归12g,赤芍15g,香附9g,延胡索9g,乌药9g,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月服3剂。经前1周开始服,连服3d。共服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