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14

第14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熟地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七、益母草、茜草根。经行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兼口渴心烦者,加黄芩、黄柏、麦冬。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虚寒证

主证:经行量多,色淡黯,有小血块,腰膝酸冷,小腹冷痛,四肢不温,平素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迟。

治则:温经散寒,止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甘草、人参、桂枝、吴茱萸、牡丹皮、阿胶、半夏、麦冬、生姜。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艾叶。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经期延长

1.气虚证

主证:行经时间长达7d以上,甚或2周方净,量多,色淡质稀,肢倦神疲,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腹满纳呆,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治则:补气升提,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举元煎加减。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阿胶、艾叶、海螵蛸、仙鹤草。经量甚多者,加姜炭、血余炭、赤石脂;伴头晕心悸者,失眠多梦者,加制何首乌、熟地黄、酸枣仁。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虚热证

主证:经行时间长达7d以上,甚或2周方净,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咽干,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血养阴汤加减。生地黄、牡丹皮、白芍、玄参、黄柏、女贞子、墨旱莲。五心烦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白薇、银柴胡;口渴甚者,加麦冬、天花粉。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湿热蕴结证

主证:经行时间长达7d以上,甚或2周方净,量或多或少,色黯如败酱,气味臭秽,身热起伏,腰腹胀痛,大便黏滞,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方药:三妙红藤汤加减。黄柏、苍术、薏苡仁、红藤、败酱草、大蓟、小蓟、仙鹤草、益母草、夏枯草、香附。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血瘀证

主证:经行时间达7d以上,甚或2周方净,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经行小腹疼痛,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有力。

治则:活血化瘀,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棕蒲散加减。棕榈炭、蒲黄炭、当归身、炒白芍、川芎、生地黄、牡丹皮、秦艽、泽兰、杜仲。痛经甚者,加失笑散;经量多者,加血余炭、茜草根、海螵蛸、牡蛎。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四)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证

主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黏,无血块,无腹痛,头晕腰酸,或失眠多梦,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弦略数。

治则:滋阴止血。

方药:两地汤加减。生地黄、玄参、麦冬、地骨皮、阿胶、白芍;合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加菟丝子、续断。出血多时加炒地榆、龟胶、阿胶;血中有块者,加牡丹皮、赤芍、丹参;挟肝郁者,加醋柴胡、栀子炭、合欢皮;腰酸耳鸣者,加金樱子、炙龟甲;舌红少津加沙参、知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湿热证

主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或稍多,色暗红,质稠或有块,或赤白带下,或有臭气,少腹刺痛或胀痛,胸闷烦躁,神疲纳呆,腰骶酸楚,小便短赤,或平时带下量多,色黄白,质黏腻,舌暗红或有瘀点,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血。

方药:清肝止淋汤加减。白芍、当归、生地黄、黄柏、牡丹皮、牛膝、香附、黑豆、小蓟、茯苓、薏苡仁。出血多时,去当归、牛膝,加马齿苋、益母草;血黯有块者,加赤芍、桃仁;少腹胀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腰酸楚者,加续断、狗脊;湿热盛者,加车前草、木通、滑石;带下量多者,加马齿苋、土茯苓;食欲缺乏或食后腹胀者,加厚朴、麦芽。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血瘀证

主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黯黑,质稠或有块,少腹刺痛或胀痛,胸闷烦躁,口干不欲饮,舌黯或有瘀点,脉细弦或细涩。

治则: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加减。大黄、生地黄、当归尾、赤芍、牡丹皮、枳壳、龟甲、桃仁。出血时去当归,加炒蒲黄、三七、益母草;气滞血瘀者,加柴胡、川楝子;热灼血瘀者,加黄芩、栀子、地榆;寒凝血瘀者,加炮姜、艾叶;气虚者,加黄芪;腰酸甚者,加续断、桑寄生。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中医外治疗法

一、针刺疗法

方1

取穴:肝俞、脾俞、肾俞。配穴取相应夹脊穴。

用法:常规针刺,中度刺激,留针30~4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疏肝理气、健脾补肾、调理冲任。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方2

取穴:主穴为隐白、复溜、关元。配穴:偏热者加血海,脾气虚者加足三里,阴虚者加内关。

用法:选用2.5~3寸不锈钢毫针,用弹针进针法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大幅度刮针1次,针感传导至大腿内侧者为佳。偏虚者用捻转补法(手大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实热者用捻转泻法(手示指向前,大拇指向后)。

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穴交叉使用,如左刺复溜穴,则右刺隐白穴;反之亦然。配穴则辨证选取。

适应证:主治崩漏。

方3

取穴:主穴为隐白。配穴:实证取太冲、中极;虚证取气海、三阴交。

用法:选1寸针,常规消毒后,在双隐白穴呈45°角斜向上快速刺入0.1~0.15寸,施轻捻转,有胀痛针感后,留针25~30min,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灸20min,隔日针灸1次。10d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5d。治疗时间为3个月。

适应证:主治崩漏。

方4

取穴:隐白(双)、三阴交、气海、关元、次髎、肾俞、肝俞、脾俞。

用法:将上述穴位用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后,用2寸、1.5寸针,针刺后有柔和酸胀感、温热感为宜用。肝俞、肾俞、脾俞行热补手法隔日针1次,为求针后有温热感觉。三阴交针1.5寸,针下得气后,行针使针感向上至膝或向下至足跟,同时兼用捻转补法留针15min,气海、关元捻转补法留针20min。同时重用灸法,出针后用艾条灸气海、关元、三阴交、次髎穴针刺2寸左右行针,使针感向前放散至前阴部为好。对双侧隐白穴用艾条雀啄灸3~5min,每日1次,直至经净,以上均10次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适应证:主治脾肾阳虚型崩漏。

方5

取穴:双侧中极、三阴交、隐白穴。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5寸毫针针刺。根据病情采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崩漏。

二、灸疗法

方1

配方:乳香15g,没药15g,血竭15g,沉香15g,丁香15g,大青盐18g,五灵脂18g,麝香1g。

用法:前7味共研细末。用时先取麝香0.2g放脐眼,再将药粉15g撒上,然后盖上槐皮,皮上钻一小洞,以艾绒捏炷放槐皮上点燃灸之。在行经期间每日1次。

适应证:主治月经不调。连用数次,经期即可调准。

方2

取穴:主穴取神阙、隐白。或加关元、气海、大敦、三阴交。实热加血海;脾虚加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太溪。头晕耳鸣加百会。

用法:神阙、隐白温和灸20min,一般10min后血量可减少。着肤灸,每次选3~5穴,每穴5壮,每日1次,3d为1个疗程。或温针灸。

功效:补气固冲,调经止血。

适应证: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三、按摩疗法

方1

取穴: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少腹、肾俞、腰骶、合谷。加减: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而不畅。经血紫暗有血块,排出后痛减,或伴有胸胁胀痛者,加按揉三焦俞、揉膻中、揉擦章门、拿揉血海、掐揉太冲。经前或行经期少腹疼痛或冷痛、经量少、色紫暗、手足不温者,加擦大椎、摩中脘、揉擦章门。经期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喜按、经色淡、量少、质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者,加擦大椎、摩中脘、揉按血海。经来色淡量少、行经后少腹作痛、头昏耳鸣、眼花目涩、腰膝酸软者,加揉擦志室及章门、揉按太溪、掐揉太冲。

用法:按揉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揉关元,擦少腹,揉擦肾俞,按擦腰骶,拿按合谷。每日1次,每次15~30min。

功效:调理气血。

适应证:主治月经不调。

方2

取穴:大椎、脾俞、肾俞、志室、三焦俞、膻中、中脘、章门、关元、大赫,血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用法:揉大椎,擦脾俞、肾俞、志室、三焦俞,揉膻中、中脘、章门、关元、大赫、血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每穴2~3min,每日1次。

功效:调理气血。

适应证:主治月经不调。

方3

取穴:气海、关元、归来、脾俞、肾俞、八髎、三阴交、合谷、神阙、足三里等穴及脊椎两侧膀胱经、腰骶部。

用法:先按摩气海、归来、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5~10min;再用拇指一指推或平推脊椎两侧膀胱经,以潮红为度,指按肾俞、脾俞、八髎各1min许;若腹仍痛,就提拿腰骶部皮肤,其痛即止。最后双手擦两胁,拿合谷各0.5min。

功效:调理气血。

适应证:主治月经不调。

方4

取穴:肝俞、膈俞、三阴交(均双侧)。

用法:用指压法。以双拇指指腹强压上述有关双侧穴位。每穴3~5min。

每日或隔日1次,于经前5~7d开始,至经潮为止。

适应证:月经先后无定期。

方5

取穴:大赫(双)、气海、关元、三阴交(双)。

用法:用指压、揉压法。以双拇指指腹揉压双侧大赫和气海、关元穴各3~5min,再强压三阴交1.5~3min。每日或隔日1次。

适应证:月经不调。

方6

取穴:关元、中注、关元俞、上髎、三阴交(后4穴取双侧)。

用法:用指压法,强压上述穴位,每穴1.5~3min。每日1次。

适应证:月经不调。

方7

取穴:关元俞、八髎、归来、三阴交。

用法:用指压法。以双拇指指腹强压双侧上述有关穴位。刺激量大小应视病情和体质而定。每穴3~5min。于经前5d施术,至经来后停止。每日或隔日1次。

适应证:月经不调,兼治赤白带下。

方8

取穴:第2、3腰椎棘突间两旁及关元俞(双)。

用法:用指压法。以双拇指指腹强压上述部位和穴位3~5min。每日1次。

经前施术,经来停止。

适应证:月经不调(月经异常)。

方9

取穴:太冲、隐白。

用法:用掐压配灸法。强力掐压双侧太冲1.5~3min;艾灸双侧隐白5~10min。每日或隔日1次,于经前7d开始,至月经来潮后停止,为1个疗程。

适应证:月经先期,经量过多。

方10

取穴:中极、关元、子宫、次髎、血海、合谷、太冲、三阴交。

用法:用按、捏法。先用示指或拇指指腹用重力扪按中极、关元、子宫、血海穴各2~3min,每隔10s放松1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止。再用拇指指端用重力扪按次髎穴,每隔20s放松1次,反复扪按3~5min,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止。又以拇指指端用重力捏按合谷、太冲穴各2~3min,每隔10s放松1次,以局部有较强烈酸胀感为止。然后用拇指指腹用重力扪按三阴交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扪按3~5min,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止。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方11

取穴:隐白、血海、三阴交、关元。

用法:用掐、灸、揉压法。先掐或灸双侧隐白,再揉压双侧血海、三阴交和关元,每穴3~5min,刺激量大小视病情和体质而定。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适应证: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方12

取穴:①肝俞、四满、三阴交、太冲;②脾俞、归来、大敦、血海。

用法:用指压、掐压法。任选一组穴,或交替使用。依次强压双侧有关穴位,其中太冲或大敦用掐压法。每穴3~5min,每日或隔日1次。指力由轻到重,灵活施术。

适应证: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沐浴疗法

方1

配方:吴茱萸(浸泡)、杜仲(炒)、蛇床子、五味子、桂皮各50g,木香、丁香各25g。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药末取25g,用布袋装入,以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熏下腹部,用手淋浴,早晚2次熏洗。

适应证: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经崩漏,淋漓不断。

方2

配方:吴茱萸50g,杜仲50g,蛇床子50g,五味子50g,秦皮50g,丁香25g,木香2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25g用生绢袋包裹,加水煎煮,滤汁,倒入盆中,趁热熏洗阴部。每日早晚各1次。直至经净。

适应证:主治崩漏。

方3

配方:诃子20g。

用法:将上味加适量米醋与水煎煮,滤汁,倒入盆中,熏洗下阴部。每日2次。直至血止。

适应证:主治崩漏。

方4

配方: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各15g,益母草30g。血热加牡丹皮15g,生地黄20g;寒凝加艾叶30g,生姜10g;气滞加制香附30g;血瘀加川红花20g。

用法:每日2剂,1剂水煎服,每日服2次;1剂加水1000ml,煎沸10min,将药液倒入脚盆内,待温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30min。也可每日用1剂,头煎内服,日服2次,二、三煎泡脚,每日2次。

适应证:主治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