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言力学理论,语言和物体一样也具有力。在人际交往之中想要建立和谐的交际环境,减少交际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语言力学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就会得出不同的效果,因为语句不同,所表达的语言力就不同。世界是复杂的,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环境来实施和谐的交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性格暴躁。性格暴躁的人相对来说是易于产生交际障碍,在某种情况下比较难以建立和谐的交际环境,自然也就难以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但是,无论是怎样性格的人,只要他们了解了语言力学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且在人际交往之中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力学,同样可以进行和谐的交际。这就好像最初世界上发生的鼠疫一样,当时不知道救治的方法,等待的只有死亡,而今天了解了病理之后,鼠疫的出现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如何运用语句在语言学界和哲学界一直讨论着。日常语言学派就认为,在日常语言里,语句就要在日常语言中运用,无论语词和语句都不能脱离日常语言。
从人类历史来看,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语言力的问题,特别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力有了很大的注意。
如英国的奥斯汀(1962)和美国的塞尔(1979)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本文从语句力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力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日本ALC 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细井京子写的《商贸英语》,作者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要注意沟通。因为沟通时的客气程度是很重要的,否则你自己认为说的话完全合乎语法,表达了你要说的意思,其实,对方听了后反而大为生气。作者认为直截了当的说法客气度低,标准客气度说法处于中等,间接客气度说法的客气度最高。
比如某人希望对方把所表达的问题更加阐述清楚时,客气度由低而高的序列如下:
(1)直截了当说法
⑴Clarify that point.
⑵Please clarify that point.
⑶Won’t you clarify that point?
⑷Can you clarify that point?
(2)标准客气度说法
⑸Will you clarify that point?
⑹Would you clarify that point?
⑺Could you clarify that point?
⑻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clarify that point?
(3)间接客气度说法
⑼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clarify that point?
⑽Do you think you could possibly clarify that point?
⑾I wonder if you could clarify that point.
⑿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larify that point.
作者的这一叙述来自语用学,虽然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力学的特征不完全符合,但是这也说明了语言力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标准客气度说法比直截了当说法要好;间接客气度说法比标准客气度说法要好;在间接客气度说法里越是往后其客气的程度也越高。从语言力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各种不同的力,比如有腐蚀力、诱惑力、固执力、迷信力、时尚力以及修辞力等等。以上这些力在本文里不作讨论,本文所讨论的是有关语句的力度。
在语法书里有各种各样的语句划分,如有的把语句分为陈述句、命令句、疑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在语法书里只考虑语句中的语法关系以及语句之间的转换原则,没有涉及各种不同语句在交际环境之中的作用与效能。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已经对语句的作用加以关心,语用学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任何一句语句都有一个言语行为。虽然在语法里不涉及言语行为,但是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言语行为是确实存在的。这样就出现了行为语言学,因为行为语言学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了解到思维、语言和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人类就生活在一个复杂、信息千变万化的语言符号的世界里。任何一个个体的行为都和思维及语言联系在一起。
思维通过发声表达出来就是语言,而语言在没有用声音表达出来时属于思维。语言一经实施就成为行为。比如某人对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说:“你要走人行道。”这是一句命令句,命令句本身是一个言语行为,而这句话可能使本来想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改走人行道。这仅仅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发话的人用的是命令句,而听话的人性格如果是属于冲突型的,他就会感觉到对方用的命令句是对他的不尊敬。虽然说者用劝告式的命令句是正确的,然而听者对这个命令句仍然不满。这里只是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可见在行使言语行为时就要像医生那样要“对症下药”,才能得到比较有效的结果。在语法书里有各种各样的语句划分,如有的把语句分为陈述句、命令句、疑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在语法书里只考虑语句中的语法关系以及语句之间的转换原则,没有涉及各种不同语句在交际环境之中的作用与效能。
英国着名语言学家奥斯汀(J.L.Austin)对不同的语句有过分类。这个分类就是非表现行为的分类,我国学术界一般把它翻译成以言行事的语句分类(见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奥斯汀的分类应该说是比较细致而全面的,特别重要的是在分类里奥斯汀把语句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他的分类是:
(1)判定式(verdictives)语句,如:开释(acquit)、坚信(hold)、估价(assess)、表……特征(characterize),等等。
(2)执行式(exercitives)语句,如:命令(order)、辩护(plead)、乞求(beg)、推荐(recommend),等等。
(3)承诺式(commissives )语,如: 许诺(promise)、宣誓(vow)、保证(pledge)、定约(contract),等等。
(4)解释式(expositives)语句,如:肯定(affirm)、强调(emphasize)、举例说明(illustrate)、视为同一(identify),等等。
(5)行为式(behabitives)语句,如: 道歉(apologize)、感谢(thank)、悔恨(deplore)、祝贺(congratulate)、祝福(bless)、欢迎(welcome)、批评(criticize),等等。
奥斯汀的非表现行为(以言行事)分类是初始的分类,不少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见。后来美国的言语行为研究学者塞尔(J.Searle)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非表现行为分类。
塞尔的分类比奥斯汀的分类进了一步。虽然塞尔的分类也是五类,但是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应该说他的分类更加符合人际交往的情况。塞尔的分类如下:
(1)断定式(assertives)语句:说者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所表述命题的真理性。
(2)指令式(directives)语句:说者在一定程度上使听者去做某件事。如:我要求你……,我坚决要你……,表示诸如命令、请求、指令、忠告、恳求、允许等一类的语句。
(3)承诺式(commissives)语句:说者有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去做某件未来的事情。
(4)表情式(expressives)语句:表示出对命题内容里所述事件的心理状态。如:感谢、道歉、祝贺、哀悼、欢迎等。
(5)宣告式(declaratives)语句:宣告某个事态的存在从而使该事态得以存在。如:“我派你做特派员”、“我辞职”等。
无论奥斯汀还是塞尔,他们都为语句力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尽管他们所涉及的只是语言力的初级原则:言语行为,而不是语句力度。但是他们在客观上对语句力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人们如果注意一下人际交往的情况,就不难发现语言力度在交际当中的作用。如2006年2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叙述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报道说有一个教导员看到一个学生的头发有点长,就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这位头发长的学生斥责道:
“你这个有人养没人教的……”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学生谈话,即使对学生进行批评或指责时也要注意言语的轻重。像上面的这句话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的负责同志就认为,校园里的语言暴力是指那些具有侮辱性、诽谤性、歧视性、恐吓性和贬损性一类的不文明语言。这类语言会造成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和伤害。并且他们认为这种类型的语言是对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许多学生在某些教师的语言暴力下害怕教师、憎恨教师,自己情绪低沉、精神不振,甚至厌倦学习,有时甚至于会想到自杀。事实上过去发生的一些学生自杀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语言运用不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能够自觉地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运用恰当力度的语言,就会发现世界更加和谐与美好。
一般来说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时常使用的是陈述句、命令句、疑问句。但是从其言语交际性质的方面来探讨,就不止以上的几种语句。因为语句的力度不同,在交际时就需要选择适当力度的语句。按照日常交际的情况,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语句:威胁式、贬损式、命令式、征询式、承诺式、解释式和表彰式等七种。下面对这几种语句形式作一个说明。
威胁式语句包括威胁、惩罚、批评、警告、恐吓、判定等。所谓威胁式语句系指说者所说的语句对听者具有威胁的作用。比如:“你不按期把作业交来,后果自负。”(威胁性)“你又迟到了,站在座位上,不许坐下。”(惩罚性)“既然是你的错误你就得承认。”(批评或指责)“你再这样的话就要被开除。”(警告)“不要哭,再哭鬼就要来了。”(恐吓)“现已判定你方败诉。”(判定性)特别对儿童的威胁或恐吓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很多人都有恐惧心理,其实这些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大多是在儿童时代形成的。因为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恐吓,成人后就有可能形成恐惧心理。比如有关怕鬼的心理就是由于儿童心理不断受到有关鬼的恐吓后而形成的。
贬损性语句包括侮辱、诽谤、歧视、讥讽等。在社会里虽然各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既然人人平等,就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上级要尊重下级的人格。特别不能用侮辱、歧视一类的语言讽刺和打击对方。前面举过的一个教师对学生说的话:“你这个有人养没人教的……”,既是斥责,又是侮辱性的语言。教师的目的是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步,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利用讽刺和侮辱性的语言损伤学生的心理,后果是不可想象的。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有不少就是在学生时代不知不觉当中形成的。同样,一些名人由于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受到教师的谆谆教导,就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使他们的一生受益。如陈景润就是在中学时代受到了他老师的有益影响而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
命令式语句包括命令、指令、请求、要求、宣告、忠告、允许等。
命令句的目的系指说者对听者所说的话是听者必须执行的。命令句像其他各种语句形式一样,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如:“一排全体士兵现在向203高地出发。”(命令或指令)“你应该对自己的问题好好考虑一下。”(请求、要求或忠告)“现在我宣布开工!”(宣告或宣布)“你可以在星期一上午9时到我这里来。”(答应或允许)命令句实用于一定的场合,比如在战斗中,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具体场景中进行。在一般的交际场合之下最好不用命令句,命令句用得不好就会使听者产生逆反心理。
征询式语句包括征询、建议、选择、比较等。在所有语句形式里征询式语句是最能够造成良好气氛的语句。如:“你看是不是这样?”(征询)“你明天可以早一些来吗?”(建议)“你可以报考国内研究生,也可以向国外的大学申请读硕士学位,你自己决定。”(选择或比较)征询句的特点是说者不做任何决定,只是提出个人的看法,由听者自己决定,这是对听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