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讲到“享乐主义”,我们就会联想到其中的贬义,认为人们不应该是享乐主义者;一讲到“有神论者”,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唯心主义,人们应该是唯物主义者。一讲到商人,就会想到他对金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无商不奸”。
My crown is in my heart,not on my head,Not decked with diamonds and Indian stones,Nor to be seen;my crown is called content,A crown it is that seldom kings enjoy.这是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下篇》3幕1景中的几句,中文意思是:“我的王冠珍藏在我的心中,不戴在我的头上,它没有镶嵌钻石和印度的珍宝;我的王冠看不见,它的名字叫满足;这顶王冠有几个国王能够享受到?”这里所包含的隐喻不是单独的隐喻,而是一个隐喻群,这个隐喻群可以用“满足”来代表。常常比较贫穷的人易于满足,而越是富有的人越是不能满足的人。而这里的满足隐喻群,就给不容易满足的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常人的思想里,也许戴上王冠当了国王是最大的满足。而这里的说者却认为,他也有王冠,但是他的王冠不是戴在头上,他的王冠也不是用珍珠宝石镶嵌成的,是内心的满足。许多人问,什么是快乐,怎么样才会不得抑郁症,什么是幸福,这个隐喻群就告诉了人们,这个答案就是满足。
中国也有一句成语,同样是一个隐喻,即:“知足常乐”。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也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隐喻。
运用语言时称呼和语词力也有一定关系。在莎士比亚时代在运用第二人称时就有尊称和一般称呼,而在现代英语中都用you,就表现不出你/您效应。但是在当代中国你/您还是很讲究的。汉语文化中有一个因素是对别人尽量尊敬,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些特殊用法。比如从人称角度看,你/您效应就很值得注意。“您”是一种尊称,应用范围很广,只要说话的人觉得对方值得尊敬,就会在口语或书信中称“您”。在一定的场合运用“您”就会起到增加语词力度的效果。在汉语中除了“您”外,还有不少这一类的社交指示用语,都可以增加语词的力度。比如讲到公司,称呼它时用“贵公司”。问对方姓时,“请问您贵姓”。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不仅称“您”,还要加上一个“老”,“您老身体好吗?”有时用姓或名字的第一个字加上“老”,如称呼我过去的老师姜亮夫先生时,可以说“姜老”或“亮老”。汉语和英语在交际行为中都常常把职务职称和某人的姓连在一起。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ofessor Smith(史密斯教授),李医师等。不过在汉语中把职务和姓氏连用更为普通。在交际语言方面,这样做是会增加语词力度的。下面再从修辞方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有关语词力度的问题。比如借代。借代又称为代替,其内容包括转喻和代喻。在汉语修辞里把代替分为旁代和对代两种。从汉语角度来说,借代的意思是指不直接说出某一件事情的名称,而借用别的什么事物来表现其意思,增加语词的色彩。在汉语修辞里旁代又称为借代,旁代相当于英语修辞里的转喻,对代相当于英语修辞里的代喻。
旁代是用一个形象的名字代替或替换另一个较一般的名词,并以此来增加语词形象的力度。如“狐狸”和“狼”,无论在汉语或是在英语中都具有相似的含义,如“狐狸”(fox)代替狡猾的人,而“狼”(wolf)代替凶残的人。“他简直是一头狼”就是指“他是一个凶残的人”。又如:Mary is a lily.这里的lily 原意是“百合花”,该句里的这个词是指a pure and kind girl。因此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玛丽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姑娘”。也就是说,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善良。再看:She lived as a lamb.该句里的lamb 是指innocent,weak and gentle person,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似一个无辜、脆弱、温柔的人而活着。”另外,旁代和隐喻不同。在隐喻里主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旁代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事物的标记指明标记所代表的事物:如:She lives a hard life from the cradle to grave.其中的grave 原指坟墓,cradle 是指摇篮。摇篮是新生儿睡的,坟墓是死人睡的。一个表示新生,另一个表示死亡。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她从生到死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英语里这类修辞用得很多,比如用crown代表王位,用bench代表法官等。
(2)工具或事物代替物主或相关的事物: 如: The pen is stronger than the sword.该句里的pen 是指文人的工具,sword 是指军人武士的工具。这句话的含义是“文人胜过武士”,或“笔杆子胜过刀把子”。
(3)用容器代替容器中所装的东西:这在汉语里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我来一笼,你来两笼。”无疑,这里的“一笼”是指“一笼包子”或“一笼小笼包子”。“笼”本来是用来蒸包子的容器,这里代替用蒸笼所装的东西。
(4)结果和原因相互代替,如:“我看了你们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就不禁为你们捏一把汗,在大众面前,倘若有人造一个攻击你们的谣,说日本人出钱叫你们报,你们能够洗刷得清楚么?”(鲁迅《答托拉斯基》)这个例子是用结果代替原因。再看下面的例子:
I have never read Homer.(我从未读过荷马。)该句里的荷马是指荷马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这位诗人是写作的原因,而他的作品是结果。
对代也是一种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增加语词力的手段。
和旁代相比,只是性质上的相同,但是在范围上就不相同。对代也有以下几种情况。
(1)部分代替全体,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秋是一年里的一个季节,而这里的三秋是指三年。又如:“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鲁迅《阿Q 正传》)眼睛是人体的一部分,而在这里眼睛是代替人的整体,也就是代替喊彩的看客。
再看英语里的例子。
(2)全体代替部分,如: He is a poor creature.其中的creature原来的意思是生物,人也只是生物的一个部分,一个类。这里的creature 既是以种概念代替部分,也是以全体代替部分,该句的意思可翻译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儿”。
(3)个体代替类别,如:Samuel Roger is the Nestor of England poets.(萨缪尔·罗吉斯是英格兰最年长的诗人。)Nestor 原是希腊名将,在围攻特洛伊时他是最老的,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有经验的人,所以这个词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个体成为一个通称。He is a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天文学家。)Newton 是物理学家,而这个名称变成通称后,就有了“最伟大的天文学家”的意思。如同中国的秦始皇一样,“秦始皇”这个词成了通称后,就有了“暴君”的意思。
(4)具体代替抽象,法国作家伏尔泰讲过一句话:There is a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a Frenchman.(法国人的性格混合了凶猛残暴和模仿。)句子里的tiger(老虎)和ape(猿猴)都是具体事物。但是老虎生性凶猛,而猿猴生性善于模仿,因此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有了抽象概念的意思。英国另外一位作家斯威夫特说过下面的话:I hate the viceroy,I love the man.其中viceroy 是总督,man 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