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48563600000011

第11章 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2)

据《妙英宝卷》说:古时候有个妙庄严王,他有三个美丽的女儿。长女妙颜和次女妙香很早就出嫁了,唯有三女儿妙英不愿出嫁。妙英从小聪明、善良,五岁能念经文,一心想皈依佛门。妙庄严王为她亲许婚事,她毫不领情,还说准备出家当尼姑。气得妙庄严王怒发冲冠,狠心割断父女之情,命令她以剑自刎。妙英个性倔强,拔剑在手,引颈自刎,但并没有砍断她的颈项,反而断为千节。妙庄王见不能伤害妙英,又命令闷死她,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但管地狱的阎王爷对妙英公主特别开恩,使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她在那里生活了九年,为人治病,抢救沉船……后来,妙庄王患重病,全身癫痂生疮,医生开出药方,特别关照说:“这药需要亲生的骨肉当药引。”妙庄严王没有儿子,长女妙颜和次女妙香都不愿作出牺牲。妙英人主听此消息,为了救父王,立即赶到王宫,割下手臂肉来给父亲治病。妙庄严王病愈不久,又生眼疾。妙英公主又挖出自己的眼睛,替父亲治愈了眼病。妙庄严王并不知道妙英割肉、挖眼为自己治病的事情,一见到三公主,就觉得有气,命令手下把她关在房中用火烧死。在熊熊烈火中,屋顶烧穿,妙英冉冉升天,成为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得知此事,慷慨地许诺“舍一偿千”,赋予观音菩萨千手千眼。

我们在寺院中见到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实有千手千眼,分为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八只手,塑得最大,手中各有一只眼睛,其中二手合掌,其余六只手各执一种法器。报身四十只手,塑得较为细小,手中各有一只眼睛,其中二手合掌,其余三十八只手各执莲花、宝塔、玉帛、乐器或文房四宝等一种法器。化身九百五十二只手,塑得最小,手中也各有一只眼睛,分五层或十层排列,像孔雀开屏一般有规律地往后插。

另一种是比较简化的造型。除本身双手双眼外,再加左右各具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只眼睛,并对称地各执一种法器:左手日轮,右手月轮;左手宫殿,右手五色云;左手戟矟,右手锡状;左手羂索,右手宝剑;左手宝弓,右手宝箭;左手红莲,右手紫莲;左手白莲,右手青莲;左手军持,右手胡瓶;左手玉环,右手金轮;左手宝箧,右手胋经;左手铁钩,右手钺斧;左手金刚杵,右手三钴;左手宝螺,右手蒲桃;左手白拂,右手杨柳;左手宝铎,右手宝印;左手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化佛,右手顶上化佛;左手宝镜,右手骷髅;左手榜棑,右手珠数;左手宝钵,右手合掌。每一只手一只眼各配所谓“二十五有”,四十乘以二十五等于一千,以此象征“千手千眼”。佛教所说的“二十五有”,指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的环境,也有说是二十五种因缘,或二十五种功德。

这种以四十只手和眼睛各配三界“二十五有”的象征性做法,也有出典。据佛经上讲,观音菩萨曾发誓要普度众生,而面对芸芸众生,又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分身为四十二个大慈大悲菩萨。观音的师傅阿弥陀佛见了,一面劝慰观音不要心急,一面把四十二个分身合在一起,共留下四十二只手臂,每只手掌中长出一只眼睛。这样,除去主体的两只手臂,余下的四十只手,各配以“二十五有”,成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心灵的天堂与地狱

热地狱里的锈铁山,天空被永寂的黑暗冰冻住,没有一丁点的星光透得进来。唯一的光源,却又显得那么炽热,原来那是从地底冒出的一朵朵怒放火焰,不住伸长火舌吞吐着。活在热地狱的鬼,都还想着人间的往事,很少有鬼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鬼,而且沦入地狱当中了。不过那即使在地狱中仍以瞋火对瞪的师兄弟张记和王明倒是个例外,因为他们一直到临终前还相互诅咒要一起下地狱。

张记、王明生前都是京师最杰出的佛像雕刻师,但嫉妒之火却把他们烧得忿恨苦恼,最后还双双沦入地狱当起矿工。事实上,对雕刻师而言,每天面对满满的矿石,却只能推车将矿石载上载下,却再也不能拿起雕刻刀,让佛像由质朴的矿石里走出,本来就已经是极大的惩罚了。何况他们还得合作一前一后推着车,时时刻刻看着对方回忆着生前的种种恼火。

王明一手雕刻绝活几乎全是大师兄张记亲手教授的,所以名为师兄弟的他们,其实也有着深厚的师徒之情。虽然年纪足足相差了十二岁,但聪明的王明,很快就拿捏到雕刻的技巧,短短几年就已青出于蓝,名闻京师了。

当时正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迎接西域来的高僧,京师刚落成的寺院需要两尊金佛雕像,老师父为试试门下两位杰出弟子的手艺,所以便要二人各负责一处,一来可以显示自己门下双杰的成就,二来也想就此决定继承家业的人选。因此对这两人来说,这份工作还有浓厚的较量意味。两人为此不眠不休地专注工作着,背对背一言不发各自切割着矿石。往昔两人工作时虽也不说话,但气氛总有一股祥和之气,这次从一刀一锤的磨擦声里,俨然听闻到兵刃交锋的意味。终于到了交货期,业已完成的作品被装箱送到寺院进行开光典礼,不料开箱后却发现那是两口空箱子。张记以为是王明暗中调包,而忿然骂王明说:“你居然卑劣地盗走佛像,难道不怕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惊诧中夹杂着气急败坏,王明怒视着大师兄脱口而出:“我没说是你偷的,你居然赖起我来了,我应该相信师弟说的,你会因为嫉妒我的作品比你好而陷害我,想不到你竟然真的这么卑鄙。不过放心好了,我就算被打入地狱,也要拉着你一起去。”两人一番怒火攻心的詈骂之后,彼此早已气得说不出话来,加上多日未曾休息,居然双双就这么在诅咒中暴毙了。

就如他们所相互诅咒的,两人果然一同来到火焰遍地的地狱锈铁山。明知他们有仇的狱卒,当然故意将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推车工作,一前一后负责运送矿石。一同堕入地狱后就没有再开口说过话的彼此,表面上似乎相安无事,但心中的怒火与地狱火环环相连,总觉得对方故意不使力,而持续地暗暗计较。

一天,照常推车上山的二人,突然听到狱卒斥骂一个跌倒在地的饿鬼:“你都偷得动两座几十斤重的佛像了,怎会搬不动这些小石块,别想偷懒!”张记和王明仔细一瞧挨鞭的饿鬼,原来正是他们的一位师弟,瞬间恍然大悟的二人,心中不但受到震惊,也起了羞愧之心。

正处在惊诧状态下的二人,一时没有留神脚下,结果便从半山腰往山下滚落,可怜的王明还被冲撞而下的推车打昏过去。但狱卒看到不醒人事的王明,还毫不留情地给他狠狠一鞭。甚至对着从地上吃力爬起的张记吼道:“像你们这种鬼计我见多了,已经死了还想装死呀!”张记为保护王明便扑倒在他身上,恳求狱卒说:“请您高抬贵手不要再打了,他的工作我来帮他做,让他歇一歇吧。”狱卒听后对空狂笑说:“真不愧是鬼话,我们锈铁山的鬼,每颗心都是生锈的,哪有可能会同情别人而代人受过呢?”然而张记仍以大无畏的眼神对着狱卒说:“如果你一定要鞭打他,就请把最疼痛的鞭痕烙印在我的背上吧!”狱卒听到张记这样说,不但没有因为感动而放过他们,反而更用力地鞭打他。就在张记被打得昏死过去时,醒转过来的王明看到张记舍身救他,也立即恳请狱卒说:“求求您放过他吧,我愿意承担地狱最毒辣的鞭笞。”

这时,王明眼角慢慢滚落的泪珠,忽然间大放光明,照亮了整片天地。就在王明与张记再次睁开眼时,彼此都感到不可思议,哪里有什么锈铁山或狱卒呢?只见地面的斑斑血痕化为朵朵香花,而锈铁山的山被光点亮后,居然变成了一座光亮无比的金山。两人再仔细一瞧,锈铁山竟然成了一尊雕刻着阿弥陀佛的庞大雕像,而两人正坐在佛的手印上呢!

佛缘悟语

境由心造,美丑善恶只在一念间,看破既得自在。先入为主的成见很难改变,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所有我们做的一切,最终都会还给我们身上。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参禅悟道

石头希迁问新到的僧人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僧人答道:“江西。”希迁问:“是否见到马祖?”答曰:“见到。”希迁指着墙角的一根木柴问道:“马大师是不是很像这个?”这位僧人无言以对,百思不解,后来他到了江西,见到马祖后,把这件事告知马祖,马祖听后问道:“这根木柴是大是小?”僧人道:“很大很大!”马祖笑道:“你很有气力呀!”僧人不解其意,马祖继续说:“你从南岳背了一根很大的木柴,一直背到江西,岂不是气力很大吗?”僧人听后似有所悟。

经典典籍

《华严经》

《华严经》的原本只有一种,但分量很大。印度人计算篇幅的大小,是以偈颂为单位,说一偈或一颂是同样的意思,都以四句为一单位。不论是偈颂、长行或密咒,也以四句为一单位;一单位里,字数并不相等。《华严经》总共有十万颂,也就是四十万句,可见其分量之大。分量多就容易散失,所以《华严经》传入中国时,就是一个残缺本。

首次传入是在晋朝,只有三万六千颂,是十万颂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都遗失了。将三万六千颂翻译成华文,总共有六十卷,称为《晋经》,也称为《六十华严》。现在还有流通,但是读的人较少。

第二次是在唐朝证圣年间(695),即武则天执政时,由实叉难陀大师从西域带来,比上次增加九千颂,总共有四万五千颂,共翻译出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

第三次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印度有个小国,对中国进贡。礼品里有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经文完整无缺,非常珍贵。由印度高僧般若法师译成华文,总共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所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华严经》每一品都有缺文,唯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完整的。

佛门相关植物

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据考证与考察,我国原来并没有菩提树,它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傣家人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在傣家人的文学艺术里,菩提树则是神圣、吉祥和高尚的象征。在举行婚礼时,歌手总会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们则会对心爱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树”或“你像枝叶繁茂的菩提树”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谚语里,还有“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菩提树”这样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