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人类文明2
48560700000008

第8章 灿烂的文化(8)

音乐,19岁指挥乐队演奏,博得观众喝彩,不久获得了“华尔兹之王”的美称。一生中创作了170多首乐曲,大部分为华尔兹舞曲,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为了创作,他常常苦思冥(míng)想,废寝忘食。虽早已成名,但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为一日三餐而费心。幸亏有一位聪明贤慧的妻子为他操持家务,安排生活,才能获得一个良好安定的创作环境。在维也纳他结识了一位着名女歌唱家,两人经常在一起协作,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一次,他们计划离开维也纳乘船顺着多瑙(nǎo)河去外地演出。临行之前,他的妻子特意去拜访了女歌唱家,说她担心丈夫去外地生活起居不安定,委托女歌唱家照料好她的丈夫。女歌唱家感觉到施特劳斯的妻子确实是个贤内助,是对丈夫真诚的爱。便劝施特劳斯打消去外地演出的念头,留在妻子身边。施特劳斯坐在多瑙河岸边,望着恋人乘船离去,默默不语。河水拍打着小船的声音渐渐消失了,小船在慢慢地远去、消失。他独自坐在岸边回忆,向往、兴奋、悲伤,他哭了,多瑙河的河水似乎理解他的心,河水波浪起伏,碧波荡漾。这一切在他心中涌现,腾飞,奔放,渐渐地形成一个个音符,终于创作出一首闻名世界的、经久不衰的《蓝色的多瑙河》。当时施特劳斯42岁。《蓝色的多瑙河》就像是一枝永不衰败的玫瑰花和施特劳斯的名字连在一起而世代流传。

《马赛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年轻军官,喜爱诗和音乐,并有一定的造诣(yì)。1792年冬,饥荒笼罩着斯特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希望你能写一首最能鼓舞人民激情的歌曲来。”说完后让女儿取来仅存的一瓶酒和战时配给的面包还有几片火腿。市长为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光。午夜了,寒气袭(x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心情激动,兴奋异常。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文思犹如泉涌,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只是纵情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下。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像梦一般地在他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市长家跑去。市长叫来家人和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市长的长女伴奏,鲁热唱起歌来。听第一节,每个人的脸都苍白了;听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眼泪;听到最后一节,人们的狂热爆发了。他们哭着拥抱在一起,祖国的赞歌找到了。几天之后,这首新歌很快从-个城市流传到另一个城市。马赛市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着这支歌,并把它传遍了整个法国,“马赛曲”便由此而得名。

《月光曲》是颂月之作吗?

《月光曲》记叙了贝多芬在一个月夜里为盲姑娘弹奏钢琴的故事,意图说明《月光曲》产生的客观环境,并借以表现贝多芬对大自然的钟爱。这美丽的传说,曾打动过多少读者的心。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事实却并非如此。

贝多芬的《月光曲》,实际上是他在1801年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曾将此曲称之为“具有幻想风格的奏鸣曲”,献给其恋人朱丽叶塔。俄罗斯作曲家鲁宾斯坦在听到所谓《月光曲》后说:“说此曲是描写‘月光’,不像啊?月光要用朦(méng)胧(lóng)、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却是彻头彻尾悲剧性的。”鲁宾斯坦的话没有错,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正处在“孤独”、“悲哀”之中。

那么,后来为什么会称为《月光曲》,而且会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的呢原来,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于一个月明之夜在瑞士美丽的流森湖上,看着水面晃动的小船,联想起贝多芬的这支名曲,从那以后,便将曲名称为《月光》。经过诗人的描述,又引来一位无名作者的随声附和,编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鞋匠和盲妹会见贝多芬》的故事来。渐渐地,故事似乎变成了事实。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程中,多以此故事来解释这一乐曲的意境。

钢琴为什么被称作“乐器之王”?

钢琴,是全人类公认的“乐器之王”,这是由钢琴的独特构造所具有的无比强大的表现功能所决定的。钢琴琴体为木制,内装有钢板,其上面有琴弦200多根。按键时,通过小打槌(chuí)(上蒙有厚绒(róng))击打琴弦发音,音量变化通过指触力度或踏板的选择而取得,键盘分黑键和白键,按十二平均律半音排列(即相临两音为半音关系)一般为88键或85键,音域为A:——C5或a4,记谱用大谱表。钢琴音色高,中音区明亮、清纯、华丽;低音区浑厚、低沉。其音域之宽是任何单件乐器无法相比的。从外形上来看,钢琴可分为立式和三角两种;从演奏形式上来看,主要用于独奏和伴奏,同时还可合奏、重奏,与弦乐队协同演奏等。在世界音乐宝库中,钢琴曲非常丰富,历史上许多音乐家如巴赫(hè)、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都创作了很多的钢琴音乐作品。

小提琴为什么被称作“乐器之后”?

小提琴起源于阿拉伯,后传至意大利,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在十五、十六世纪逐渐定型。

琴体为木制,琴身由面板、背板、边板、琴颈、指板、琴弦(四根)、弦轴、琴马、系音板、肋托、琴弓等部件组成。演奏时将琴肋托部挟于下颚与左锁骨之间,左手持琴颈按弦,右手执弓拉奏。演奏技巧有:左手为换把、换弦、移指、滑音、揉弦、拨弦等。右手为换弓、跳弓、颤弓等。小提琴能演奏单音、双音、三音和四音。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等,是管弦乐队及交响乐队中重要的乐器之一。因小提琴音色华丽优美,表现力很强,被俗称为“乐器之后”。

你知道小号与萨克斯管的区别吗?

小号的发明始于人类最初发现海螺(luó)或兽角可以发出声音。约19世纪初开始出现带有活塞的小号。

一般常用的活塞数为3个,本调为Bb调,管体为铜制。其音色激昂辉煌,富于号召力,常常用以表现队伍行进场面或催人奋进、鼓舞士气的战斗场面,降低音区演奏时能够产生一种特别的音响效果。

一般演奏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断音等。记谱用高音谱表,在管弦乐队或交响乐队中它是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乐器。

萨克斯管是一种装有弹簧片的吹奏管乐器,是比利时人萨克斯于1840年发明,故名萨克斯管。萨克斯管的吹嘴是用苇片制成的哨片和单簧(huáng)管相同。音乐表现力异常丰富,是管乐器中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力量饱满且富于歌唱性,能保持均匀的颤音和动人的音色。在吹奏时有一种令人兴奋的情调。多用于爵(jué)士乐队和军乐队的演奏。

音乐术语

协奏曲原指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期起,只有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奏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近代协奏曲为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出的大型乐曲,其形式与结构为莫扎特所确立。

奏鸣曲西洋乐曲体裁。十六十七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十七世纪后,则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奏鸣曲系指有三四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如钢琴奏鸣曲),或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如小提琴奏鸣曲,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形式通常如下:第一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用奏鸣曲式,三段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有时略去)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用复三段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

进行曲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可在集体行进时演奏(唱)。用偶数拍子,节奏明确,结构整齐,常为三段式,中段较为抒情,以取得对比。群众歌曲常用进行曲体裁,如冼星海《救国军歌》等。

交响曲大型管弦乐套曲。从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亦有少于或多于四个乐章者。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相似,但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亦较为丰富,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早期交响乐大多没有标题,十九世纪以来,标题交响乐兴起。加用声乐的交响乐,始于贝多芬的《第9交响曲》。

小夜曲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通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如舒柏特的歌曲《小夜曲》等。另外还有一种供乐队合奏的小夜曲,其曲调轻快活泼,始于十八世纪末,常为上流社会达官司显贵餐宴时助兴而用,如莫扎特的《D大调哈夫纳小夜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