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又作董元,南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董源对山水、人物、花鸟、云龙、牛虎都很擅长,是个全才。他的人物画主要作品有《夷光像》、《孔子见虞丘子》、《长寿真人像》、《雪坡钟馗(kuí)图》、《渔舟图》、《渔父图》、《采菱图》、《牧牛图》等;他画虎画龙也别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水石吟龙图》、《风雨出蛰(zhé)龙图》、《出洞龙图》等。董源绘画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主要作品有《潇湘》、《龙宿郊民》、《夏景山口待渡》、《半幅溪山行旅》、《夏山》、《寒林重汀》等。
范宽,北宋着名山水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笔墨技法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传世的范宽画真本有《溪山行旅》、《雪景寒林》、《雪山楼观图》等。
李唐,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界画,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李唐的存世作品,山水画有《万壑松风》、《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清溪渔隐》等,人物画有《晋文公复国》、《采薇》等。除山水、人物画以外,李唐的画牛也为人称道。
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chún)五年(1269年),死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是元代最杰出的画家,他的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剩山》、《九峰雪霁》、《陡壑密林》、《浮峦暖翠》、《丹崖玉树》、《雨崖仙观》、《快雪时晴》、《富春大岭》等。
徐渭,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明代后期一位个性强烈、品格突出的杰出文学家和艺术家。而在他所擅长的各种艺术中,成就最为杰出的,当数绘画。他的画突破传统思想,借物抒情,舍形求韵,笔墨生动。他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尤以花鸟画得最好。徐渭的画派,对后世画坛影响也极大,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都与徐渭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陈洪绶(shòu),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杰出的人物画家。陈洪绶的绘画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博采众长,又融入新机,各种题材的绘画无一不工,精妙入微。他的人物画存世作品很多,较着名的有他早年的版画《屈子行吟图》,晚年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图》、《生鲁居士四乐图》、《隐居十六观图》、《六逸图》等等。山水、花鸟画流传下来的重要作品有《莲石图》、《荷叶鸳鸯图》、《花卉山鸟图》以及《杂画册》等。
石涛,广西全县人。他是明靖江王赞坟的十世孙。少年时代为了躲避清兵的杀戳(chuō),出家做了和尚。石涛在绘画上,既是杰出的画家,又是伟大的理论家。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包含着极为丰富、精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其次是花卉画。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吗?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划时代巨作。张择端自幼生活在汴京,供职翰林院,擅长画车马、市街、舟桥等,对于汴京生活的熟悉,再加上深入细致的观察,
为他创作《清明上河图》做了扎实的准备。然而更可贵的是作品有一种史诗意识,从而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做了真实而形象的艺术表现。
《清明上河图》系绢本设色,反映了北宋京都汴梁(开封)热闹繁华的市井景色。作品结构宏大、层次丰富,既有宏观式的俯览,从鳞(lín)次栉(zhì)比的各类店铺商号、车水马龙的街道集市到河港中的舟楫往来,都一一展现;也有微观性的精细刻画,如达官贵人在家人们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贵妇人坐着小轿悠然而行,小贩们则挑着担子急急地赶着上市,车夫们推着沉重的木轮车蹒跚地前行,做木轮的木匠神态专注,买桃花的妇人则面容安然,从而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
《清明上河图》问世800多年来,人们公认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世俗人事。可是,后来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孔宪易在仔细观察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后,又从中发现,这幅标明清明的图画中,居然出现了十余把折扇,还有卖西瓜的,卖凉水的场面以及赤臂露膀的大人和小孩,带竹笠、草帽的市民、劳动者等等。这一系列的发现,引起了孔宪易的深思:清明时节的河两岸,怎么会有这些现象呢据此,他又进一步的考证了一些有关史料,最后得出结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色,而是反映了清明坊(当时的行政区)到虹桥一段的秋季景色。
《洛神赋图》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着名画家,字长康,博学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顾恺之精通画论,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着有画论三篇。画迹很多,《洛神赋图》是他的一幅传世之作。
《洛神赋图》以三国时代曹植(192~232)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也体出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重视情感生活的要求。
《洛神赋》的背后有着一段悲婉曲折的故事:美人甄氏原是袁绍的儿媳,曹操打败了袁绍,得到了她。曹植热恋甄氏,但求之不得,她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篡汉后立甄(zhēn)氏为妃。后来甄氏因故被曹丕“赐死”,当时正值曹植来京朝拜曹丕,曹丕就把甄氏用过的枕头赏赐给了曹植。曹植回到洛水时,十分思念她,有感而作《感甄赋》,后来明帝将它改名《洛神赋》。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对爱情追求的无奈与向往。曹植借用神话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而顾恺之用传神的妙笔,向后人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段凄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八大山人的绘画有什么特点?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的后裔。朱耷20岁遭国破家亡之痛,故他的画中常流露出愤懑(mèn)之气,笔墨间饱含着忧国的情感。
朱耷的山水画意境枯索荒寂,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浑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决断。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像平常所见的形态,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朱耷的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极富个性,上承林良、沈周、陈淳、徐渭,同时又借古开今,自出性灵。他的作品大多借物抒情,以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借笔墨表现自己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所以朱耷笔下的花鸟形象,夸张变形。他画的荷花,荷茎挺拔而立,生气勃勃,力图表达倔强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所画的怪鸟及鱼,多白眼看天,表现出他不妥协的气质。笔情纵恣,不拘泥于古法。
齐白石是如何画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号白石山人,简称白石,27岁始正式拜师学习绘画。在他成名之前,当时的名画家,只有陈师曾赏识他的才华。
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不同,齐白石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其作品也不属于画工画的范畴(chóu)。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以一颗率直天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或画工画领域都前所未有的境界,得到了传统文人阶层与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誉。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齐白石曾运用此种方法创作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绝世佳作。这幅作品是齐白石91岁时为我国着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这确实是个难题。画完之后画面上没有蛙,但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真是绝妙之至的构思。据说齐白石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3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于是齐白石没有画蛙,而是在那4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有鳃(sāi)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
为什么说徐悲鸿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历代都有画马名家,如曹霸、韦偃、李公麟等,但他们笔下的马终究摆脱不了受人役使的命运。徐悲鸿的马却独有一种精神抖擞(sǒu)、豪气勃发的意态。
他画马是借助马的气势抒发情感、信仰和追求。马的剽悍、驯良、勇猛、忠实、耐劳等特点,与画家的艺术个性十分相通。徐悲鸿画马重在画马的风骨,用线简练奔放,干湿、粗细得当,着色略带凹凸法,这是糅合中西画法的成功尝试。《群马图》、《奔马》、《群奔》是他画马作品的代表作。
《群奔》中野马豪放不羁(jī),精神抖擞,倾注了画家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一种雄壮的气魄,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徐悲鸿做此画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乘兴挥毫,画下这幅逸兴横飞的佳作。借这幅《群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满怀希望以及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滕王阁序》是怎样写出来的?
公元663年重阳节,唐朝洪州府(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为庆祝屹立在赣(gàn)江边的滕(téng)王阁修葺一新,在阁上大摆宴席。席间,他拿出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描写滕王阁的文章,在众宾客面前称赞夸耀,然后又说:“我们要挑选天下最好的称颂滕王阁的诗赋,刻在阁上添色。”说完,他请手下人拿出纸和笔,一一请客人作文。
满座宾客知道阎都督此举是想让女婿出风头,都纷纷推让,惟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不明真相,欣然挥笔。
这下把阎都督的计划都打乱了。他心里很不愉快,酒也不吃了,退到后厅,吩咐手下人将那少年写的内容一句句报给他听。不一会儿手下人告诉他,说那少年写的开头两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了嘿嘿冷笑道:“老生常谈,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听到那少年写了“物华天空”、“人杰地灵”两句时,阎都督脸色渐渐平静,觉得那少年不可小看。最后听手下人报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水一色”两句时,阎都督不由得拍案叫绝道:“天才,真是个天才?”因为这两句将滕王阁秋天傍晚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简直无法用其他的字句或意思替代。于是阎都督兴高采烈地返回宴席上,鼓励那少年将文章写完,然后询问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神童王勃。
你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哪些人吗?
“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朝以前,散文与辞赋合流,发展成为骈文。所谓骈文,就是文章要讲究对偶双句,音调悦耳;并且大量使用典故。结果文章词藻华丽,内容难懂,甚至空虚无聊。于是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所谓“古文”,就是指恢复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散行单句,不拘格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余五个人都是欧阳修直接或者间接培养起来的。他们都赞成“文道合一”,就是内容和形式要合一,达到既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又容易让别人接受的目的;提倡平易质朴的散文风格,他们八人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特别是论说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像流传下来的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曾巩的《墨池记》等,都是优秀散文的代表之作。
你知道“茅盾”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吗?
茅盾是我国着名的文学大师。他写的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乡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剥削和他们的反抗,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你可知道,茅盾只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沈雁冰。那么,沈雁冰为什么要用“茅盾”这样一个奇怪的笔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