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什么是标准预防?
答:不管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24.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125.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1)洗手(2)戴手套(3)戴眼罩(4)戴口罩(5)小心利器刺伤(6)穿防护衣
126.什么是A、B隔离系统?
答:1983年美国CDC提出的隔离系统分为2类,即以类目为特征的A系统、以疾病为特征B系统。A系统分7类,只需熟悉7种隔离常规措施,7种不同颜色指示卡代表7类隔离,卡的正反两面分别为隔离疾病(正面)和措施(反面);B系统则按疾病选择所需隔离措施,仅用一个指示卡,列出各种隔离措施供选择,医务人员根据该病的临床资料确定隔离措施,因此要求医务人员有较高的水平和责任感。
127.隔离分哪四种?
答:(1)飞沫隔离(2)空气隔离(3)接触隔离(4)保护性隔离
128.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系统,又称为A系统,可分为哪七类?
答:包括7类: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结核菌隔离、肠道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血液-体液隔离。
129.临床用于隔离的标记有哪些?
答:①黄色——严格隔离;②橙色——接触隔离;③蓝色——呼吸道隔离;④灰色——抗酸菌隔离;⑤棕色——肠道隔离;⑥绿色——引流物或分泌物隔离;⑦粉红色——血液或体液隔离。
130.什么是飞沫?
答:由于咳嗽、打喷嚏或谈笑等而从口腔、鼻腔喷出的很多微小飞沫称为飞沫液滴,它含有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及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悬浮时间不长,很快降落于物体表面。
131.什么是气溶胶?
答: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体与液体粒子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粒径一般为0.001-1000μm。
132.什么是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答: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133.飞沫隔离的意义是什么?
答:预防经飞沫传播的已诊断或怀疑是飞沫传播的疾病以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粒径>5?m)所致疾病。如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白喉、百日咳、支原体肺炎、风疹等。
134.空气隔离的意义是什么?
答:预防已诊断或疑有经空气传播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粒径<5?m)传播的疾病。如麻疹、水痘、结核病等。
135.接触隔离的意义是什么?
答:减少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感染的发生是通过感染源和感染受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物品间接接触传播。如肠杆菌属、志贺菌属、肝炎、脓肿、褥疮、葡萄球菌、疖病等。
136.保护性隔离的意义是什么?
答: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137.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单间隔离;(2)他人进入患者房间时必须戴手套;(3)医务人员未戴手套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物体表面;(4)以下情况要加穿隔离衣:与患者或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有大面积接触时;与大便失禁、腹泻、有造瘘口、有辅料不能控制的引流或伤口有渗出的患者接触时;(5)除非必要,否则不允许运送患者;(6)一般的医疗器械最好专用,否则必须一用一清洁消毒。
138.空气隔离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尽可能将患者安置在负压病房;(2)单间隔离;(3)房间的空气每小时交换6-12次;(4)直接将空气排到室外;(5)房门要关闭,患者应呆在房间内;(7)每天应采用可见的方式(如烟柱、飘带等)监测压力;(6)当隔离病房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将患者转移到可以正常使用的隔离病房;(8)进入该房间的其他人必须对该病种已具免疫能力,没有免疫能力的人在进入房间前必须佩戴防护口罩;(9)尽量避免转运患者或准许患者离房。
139.飞沫隔离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单间隔离;(2)近距离(1m即3英尺以内)接触患者时,必须佩戴外科口罩,或者质量更好的口罩;(3)尽量避免转移患者或准许患者离房,必要时应先让患者戴口罩。
140.如何正确的戴口罩?
答:口罩必须同时盖住口和鼻,与面部吻合严密,这样一来吸入的空气首先通过口罩才能进入体内。口罩仅能提供有限的空气预防。
141.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1)不应一只手捏鼻夹。(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142.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应考虑戴口罩?
答:(1)在进行抽吸、外科手术和口腔治疗等操作中可能发生体液或血液飞溅到口、鼻或眼睛黏膜时;(2)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3)自己患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或打喷嚏时。
143.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更换口罩?
答:(1)呼吸阻抗力明显增加,出现呼吸困难时;(2)口罩有破损或毁坏时;(3)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或无法通过密合检验时;(4)口罩受污染;(5)口罩曾使用于隔离病房或与患者有接触;(6)若为活性炭口罩,口罩内有异味时。
144.什么是“N95”口罩?
答:“N”表示“不耐油”;“95”表示暴露在规定数量的专用实验粒子下,口罩内的粒子浓度要比口罩外的粒子浓度低95%。其中95%这一数值不是平均数,而是最小值,所以实际产品的平均值大多设定在99%以上。N95口罩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染,当暴露在可能通过飞沫或空气感染的环境中时应戴N95口罩。
145.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防护服?
答:(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46.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隔离衣?
答:(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47.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的应注意什么?
答:(1)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2)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3)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148.戴手套的作用有哪些?
答:戴手套的作用主要有3个:(1)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2)预防疾病由医务人员传至患者;(3)预防医务人员将疾病由一个患者传给其他患者。
149.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设备的顺序有什么要求?
答:(1)洗手(2)进入指定的区域前穿普通的工作服(3)穿鞋套或防护靴,并将裤脚包夹在鞋套或防护靴内(4)洗手或手消毒(5)戴帽子(6)戴口罩(7)穿隔离衣(8)穿不透水的围裙(9)戴眼罩(10)再次洗手并干燥双手(11)戴手套,确保手套的边缘包盖住隔离衣的袖口。
150.脱摘个人防护设备有那些注意事项?
答:脱摘个人防护设备时,应该避免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污染物。当手被污染时,应立即洗手和对手消毒。
151.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实施标准预防的措施;(2)将患者安置在有合适通风设备的单间;(3)房间每小时应该换气6~12次;(4)日常工作中保证随时关门;(5)工作人员在进入房间时必须戴高校防护口罩(如N95口罩);(6)限制患者的活动和转运患者。
152.使用含酶清洗剂需要防护吗?
答:需要。含酶清洗剂内除含有多种酶外,还含有稳定剂、防腐剂、漂洁剂等在皮肤直接接触时可能导致过敏和皮疹。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153.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答:(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154.医护人员最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途径是什么?
答:污染利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
155.脱隔离衣的基本顺序是什么?
答:(1)用戴手套的手解开隔离衣的系带,并脱去鞋套;(2)脱去手套并洗手,将脱下的手套放入指定的容器内;(3)脱去隔离衣和防水围裙;(4)脱眼罩、口罩、帽子;(5)彻底洗手并对手消毒。
156.戴手套是否能预防医疗锐器伤的发生?
答:戴手套不能预防医疗锐器伤的发生,但发生医疗锐器伤时,戴一层手套可减少50%以上的接触血量,戴两层手套则会减低70%的接触血量。特别是在使用实心锐器时,戴手套的防护效果更好。
157.暴露于血液和体液后如何紧急处理?
答:(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尽管如此,使用抗菌剂或用手挤出伤口中的血能否降低血源传播病原体感染的危险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实;(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聚维碘酮(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立即报告相关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158.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后感染危险有多大?
答:暴露于HIV感染血液的针刺伤或割伤的感染危险性平均为0.3%,即99.7%的针刺伤或割伤暴露并不会导致感染。眼、鼻、口暴露于HIV感染血液的危险性平均为0.1%,完整皮肤上的少量血液暴露可能没有任何危险。还没有HIV传播是由于少量血液暴露于完整皮肤(短时间内几滴血暴露于完整皮肤)的病例记载。
159.如何预防口腔科诊疗操作相关感染?
答:(1)医生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加强无菌概念,进行无菌操作。所用的器材包括口镜、探针、镊子、钻针、手钻、刀片、缝针、开口器等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按消毒-洗涤-消毒原则。能高压灭菌的均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器材用2%戊二醛浸泡,浸泡或高压灭菌前反复冲洗,以去除残留的血液和唾液。手钻的灭菌方法应根据不同品牌、不同制造商的要求而定。(2)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前应使用含漱液,如有急性炎症应先给予抗感染治疗,如免疫功能低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中性粒细胞<1×109/L者,术前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术后根据情况继续用药1~3日,以预防心内膜炎等感染发生。(3)用于各种伤口及口腔的污染棉球、纱布切忌乱扔、乱放,一律装入污物袋,进行烧毁。(4)定期进行诊疗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消毒与监测。口腔门诊综合诊室、实验室、技工室、手术室内安装紫外线灯或电子灭菌灯,消毒并净化空气,消除病原微生物。(5)口腔修复及正畸治疗中使用的印膜材料及正畸矫正器在使用中常被血液、唾液污染,在消毒前必须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再用高效消毒剂浸泡,然后再冲洗。
160.给患者采血时如何落实个人防护措施?
答:(1)采血人员在工作中应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懂得避免针刺伤和接触血液的方法,以及发生暴露后的方法;(2)采血前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夏季穿裤子和不露足趾、足背的工作鞋,以防针头掉落时刺伤腿部和足部;(3)采血前检查双手,发现手有破损或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4)工作服或手套被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5)采血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血标本放在不易被碰撞的地方;(6)采血后立即将针头放入耐刺的容器内,严禁传递针头或回套针帽;(7)每例标本采集完成后应立即脱去手套,并洗手或对手消毒;(8)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按本医疗机构推荐的相关程序进行报告和处理。
161.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采取何种措施?
答: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162.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如何处理?
答: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163.口腔科职业暴露如何防护?
答:(1)在日常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按要求正确使用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如果怀疑有结核等患者时,应使用高过滤效率的口罩;(2)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体检,增强其免疫力,如接各乙型肝炎、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疫苗等。对在结核高发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以便早发现、早治疗;(3)建立职业暴露的管理制度,制定暴露后的流程和教育培训计划,使每个医务人员知道如何自我防护,如何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以及发生暴露后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4)使用安全环保的修复器材和消毒剂;(5)对口腔诊室进行合理的布局,注意工作间的通风,使用适当的清洁剂进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同时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锐器,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164.医护人员的工作服是感染隐患吗?
答:有可能。作为个人防护装备的衣服、制服、实验服或隔离服等,在护理完定植或感染了某种感染因子(比如MRSA、VRE和艰难梭菌)的患者后可能会被污染。虽然目前还未发现污染的衣服引起的直接传播,但是致病因子从污染的衣服传播给患者存在潜在可能。
165.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如何落实消毒隔离防护措施?
答:(1)发热门诊的气流设计应避免“U”字型,即上送上回,应采取单向流;(2)由治疗室进入发热门诊的输液大厅时,应设置缓冲间;而肠道门诊一侧可采用单门;(3)两个科室的卫生处置间不得公用。
166.引流物与分泌物隔离主要防止哪些疾病传播的感染?
答:引流物与分泌物隔离主要用于经直接或间接接触皮肤或粘膜或破损处引起的传染病。例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167.被乙肝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应采取那些预防措施?
答: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