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感染朊病毒病人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应采用清洁剂清洗,并采用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15min。为防止环境和一般物体表面污染,宜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操作台,操作完成后按特殊医疗废物焚烧处理。
(5)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感染朊病毒病人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传播朊病毒的风险还不清楚,可参照上述措施处理。
(6)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感染朊病毒病人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法处理。
(7)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感染朊病毒病人无危险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①清洗并按常规高水平消毒和灭菌程序处理。
②除接触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外科内镜,其他内镜按照《国家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要求处理。
③采用标准消毒方法处理低度危险性物品和环境表面,可采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消毒剂处理。
【注意事项】
(1)当确诊病人感染朊病毒时,应告知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临床医师等相关人员。培训相关人员朊病毒相关医院感染、消毒处理等知识。
(2)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感染朊病毒病人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使用后应立即处理,防止干燥;不宜使用快速灭菌程序;不能清洗和只能低温灭菌的物品,宜按特殊医疗废物处理;没有按正确方法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应召回重新按规定处理。
(3)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4)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2.气性坏疽病原体
【消毒方法】
(1)伤口的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周围皮肤可选择碘伏原液擦拭消毒。
(2)诊疗器械的消毒: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2000mg/L浸泡消毒30~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5000~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
(3)物体表面的消毒:手术室或换药室,每处置一例感染病人应及时进行物体表面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0.5%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4)环境表面的消毒:手术室、换药室、病房环境表面有明显污染时,随时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0.5%过氧乙酸或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终末消毒:手术结束、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终末消毒可采用3%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熏蒸,3%过氧化氢按照20ml/m3气溶胶喷雾,过氧乙酸按照1g/m3加热熏蒸,湿度70%~90%,密闭24h;5%过氧乙酸溶液按照2.5ml/m3气溶胶喷雾,湿度为20%~40%。
(6)织物:病人用过的床单、被罩、衣物等单独收集,需重复使用时要专包密封,标识清晰,压力蒸汽灭菌后再清洗。
(7)医疗废物:接触病人创口分泌物的纱布、纱垫等敷料、一次性医疗用品、切除的组织如坏死肢体等放入塑料袋内扎口后,再外套医疗废物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注意事项】
(1)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
(2)医务人员应做好职业防护,防护和隔离要求应遵循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接触病人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手卫生应遵循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3.破伤风感染病人使用后的手术器械、器具与物品、环境等的消毒,应遵循本书第35页气性坏疽消毒方法的要求。
4.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的病原体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手术器械、器具与物品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没有要求时,其消毒的原则为:在传播途径不明时,应按照多种传播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中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的剂量(可按杀芽孢的剂量确定);医务人员应做好职业防护。
(七)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皮肤消毒
(1)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①使用70%~80%(v/v)乙醇溶液擦拭消毒,待干。
②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③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待稍干后再用70%~80%乙醇(v/v)脱碘。
④用5000mg/L醋酸氯己定乙醇(70%v/v)溶液或用20000mg/L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70%v/v)局部擦拭2遍,作用2min。
⑤使用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皮肤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min。
⑥其他:已获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⑦消毒范围:肌内、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等消毒方法主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不小于5cm×5cm。
血管内留置导管及其他部位分流导管和引流处每日按要求处理后用无菌敷料封盖。
(2)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
清洁皮肤:手术部位的皮肤应先清洁,对于器官移植手术和处于重度免疫抑制状态的病人,术前可用除菌皂液擦拭洗净全身皮肤。
【消毒方法】
①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至少2min。
②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待稍干后再用70%~80%乙醇(v/v)脱碘。
③用5000mg/L醋酸氯己定乙醇(70%v/v)溶液或用20000mg/L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70%v/v)局部擦拭2遍,作用2min。
④其他:已获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手术切口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10cm以上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3)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
【消毒方法】
①彻底清洗。
②消毒采用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3~5min,或用乙醇、异丙醇与醋酸氯己定配制成的消毒液等擦拭消毒,作用3~5min。
2.黏膜消毒
(1)擦拭法
①口腔黏膜及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5min。
②对伤口创面消毒,用5000mg/L醋酸氯己定水溶液擦拭创面2~3遍,作用2min。
③用500mg/L单链季铵盐作用3~5min,或用双链季铵盐100~500mg/L,作用1~3min。
(2)冲洗法
①对阴道黏膜及创面的消毒,用含有效碘250~500mg/L的消毒液冲洗3~5min。
②对阴道或伤口创面的消毒,用500~1000mg/L醋酸氯己定水溶液冲洗,至冲洗液变清为止。
③采用3%(30g/L)过氧化氢冲洗伤口、口腔含漱,作用2min。
(3)其他已获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黏膜消毒产品,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4)如消毒液注明不能用于孕妇,则不可用于怀孕妇女的会阴部及阴道手术消毒。
(八)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1.清洁和消毒方法
(1)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2)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3)重点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环境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清洁与消毒;其他部门应保持清洁、干燥,遇明显污染随时清洁与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min。
物体表面消毒也可用1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消毒。
【注意事项】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当遇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所用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九)卫生洁具的消毒
1.手工清洗与消毒
(1)抹布:清洗干净,采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墩布:清洗干净,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抹布、墩布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
3.注意事项
(1)抹布、墩布清洗消毒后应干燥保存备用。
(2)抹布、墩布应分区使用
二、耐药菌预防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大多数革兰阴性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 型新德里金属β 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 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 PA)、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在ICU、手术室、新生儿室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池、皂液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实施冲洗伤口、经口鼻吸痰、气管插管等有分泌物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戴口罩;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2)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当专人专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对其他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3.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常见医院感染。
4.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重点部门(ICU、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应当使用专用的清洁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生命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医用消毒剂擦拭消毒。如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定。
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的最新情况,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加强感染病专家和临床药师会诊干预,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