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48553500000085

第85章 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与结合(3)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全社会反省过去的思想蔓延,医学界对于中西医学结合的认识有过一些反复,争讼纷起,仁智互见,出现了多种学说。80年代以后,人们对中西医学结合的认识统一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色,中医学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学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学结合的方针,中医学、西医学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掘各自的优势。

四十年的中西医学结合实践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中西医学结合不仅在疾病防治上,而且在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医学对“血瘀”和“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阴阳、脏象、经络、针麻、针灸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中药研究中,从中药青蒿中提取抗疟新药青蒿素,从青黛中发现治疗白血病的新药靛玉红,震惊了世界。我国在世界领先的5个医学项目中,骨折、急腹症、针麻等三项属于中西医学结合范畴。

中西医学结合的防治及研究机构遍及全国,建立了中西医学结合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也初具规模,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的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增进了国际交流。

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学结合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成果多局限于临床实践上,中西医学之间的理论层面上仍然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相对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这一中西医学结合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实践也把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显示出来,中西医学的统一比原有的设想要难得多。于是,有人根据中西医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从根本上否定了中西医学结合的可能性,把中西医学结合看作“长官意志”、“是出于行政命令的一厢情愿”,甚至认为“是医学的乌托邦”,感到中西医学结合“遥遥无期”,怀疑“能否进行到底”。产生这种困惑的认识论原因有二:一方面,中西医学理论范式之间确实存在着难以通约性;另一方面在于中西医学结合概念本身的模糊不清。

二、何谓“中西医学结合”?

“中西医学结合”这一概念,是1956年毛泽东“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提出的,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内涵不清晰、外延无定界的概念。至今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分歧,甚至出现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有的把懂一点中医学又懂一点西医学的人称为中西学结合;有的把临床上中西药并用或杂投称中西医学结合;有的把中西医学课程混合安排称为中西医学结合;有的把用西医学还原性研究方法研究中医学知识体系的做法称为中西医学结合;有的把管理西医学的方法套搬到中医学管理上称为中西医学结合;有的把用西医学实验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验证、解释、改造称为中西医学结合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中西医学结合的概念存在着多种理解,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也是其本义,即以毛泽东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指示的原初含义。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中西医学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学结合。狭义上的中西医学结合,即以创立一种统一的新的医药学为目标的结合,由于这种目标对于当前的中西医学结合实际来说还比较遥远,目前中西医学在这层意义上尚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于是有人便怀疑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从而提出了第二种广义的理解,即将中西医学两种理论、两种方法相互配合或联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结合。实际上,这两种提法是从不同的层次上来界定中西医学结合的,两者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如果将中西医学结合目标划分为最低目标与最高目标,那么最高目标就是将中西医学融合为一体,创造一个新的统一的医药学;最低目标则是目前中西医学结合工作正在进行的运用中西医学两种知识和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中西医联合或配合。对中西医学结合的理解如果局限于最高目标而忽视最低目标,实际上是无视中西医学结合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相反,如果仅局限于最低目标,而忽视甚至否认了最高目标,容易导致将中西医学结合简单化,将中西医学结合仅看成了临床诊断上“辨证”与“辨病”的“互参”,治疗上中西两法“互补”、中西两药“并用”。实际上,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人为将两个阶段分离开来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盲目。

“结合”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长处,克服其不足,取长补短,把不同然而相关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使之达到最佳组合、融会贯通,由此促使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正因为我国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和方法的中、西医药学,才出现了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中西医学结合首先应承认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结合的必要;同时也应承认中西医学之间存在着共性,没有共性就没有结合的基础。中西医学结合正是建立在中西医学之不相同,但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关系及互补关系基础上的“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中西医学结合过程,也就是两种医学从差异、互补逐步走向渗透、融合的过程。当然,中西医学结合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有一个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临床实践到系统理论,由中西医学互相合作到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由初级到高级等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逐步发展的过程。

三、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然性

一般而言,中西医学结合存在着临床结合与理论结合两个层面。从目前中西医学结合现实来看,重点应放在前者。医学,不管是中医学、西医学,还是中西医学结合,首先应为临床服务,解决临床中遇到的治疗疾病的问题。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医学理论对临床实践的依附性。中医学理论直接来自并服务于临床实践,离开了临床,中医学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临床,寻求单纯的中西医学理论融合的努力是不现实的。中西医学结合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保障人民健康,对同一患者结合使用中西医学两种诊治方法,提高了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学在临床上的结合点。现代中西医学结合在临床许多疾病的诊治上确实获得了单纯采用中医学或西医学方法所不能够取得的疗效。在确定提高临床疗效基础上,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其内在机理,这就是中西医学在理论上的结合点,也就是中西医学融会贯通之处,也可以说是新医学派新理论的生长点。

在中西医学临床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上一般不存在太大的分歧,但在关于中西医学理论能否结合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争论。中西医学理论之间是否真的没有可通约之处?

众所周知,中西医学分别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思维方式的制约,造成了二者在观念形态、器用特征、致知方法、医家行为规范乃至审美意趣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了大异其趣的两种医学范式。中西医学之间不仅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时间性”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着东方与西方科学传统的“空间性”的不同。近几十年来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和中西医学结合实践将这种差异深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中西医学的“汇而未通”与“结而未合”的事实表明了二者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以通约性。但“难以通约”并不等于“不可通约”。库恩在早期论述理论语言的不可译性时,明确坚持它们的不可交流性,因而有时他使用“交流的中断”这样的说法,但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有人指出,库恩一方面坚持语言的不可交流性,另一方面又写了大量的文章与其他科学哲学家进行了广泛的论战和交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库恩后来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言具有不可通约性和不可译性,但却是可以“部分交流”或“不完全交流”的。这就是说观点截然对立的派别通过彼此交流,其观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比较的,只是不存在着一种“中性”语言,能够将两种语言二者完全对等,没有损失地翻译过来。根据中西医学理论难以通约性来否定中西医学结合的可能性,是只看到了中西医学难以通约的一面,而忽视了中西医学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可通约性、可交流性。毕竟,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医学,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中西医学在一定层次上的可通约性。而中西医学理论结合的主要突破口、结合点就是在中西医学可通约性方面。

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我们说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然性是由两个方面来决定的:一是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现象和规律的;二是真理的一元性,对统一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对统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要统一为一个一元化的理论体系。医学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决定着中医学和西医学可以对同一对象进行不同的研究,但最后对同一规律的认识必然要服从同一真理,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真理认识要统一为一个一元化的理论体系。

从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上看,中西医学结合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异不是惟一的,是东西方之间在多种学科上的差异中的一种。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科学先后与中国传统科学统一起来,“在数理科学这方面,东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一拍即合,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着差异,它们已经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医学目的的特殊性,造成了中西医学之间还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至今没有走向统一。李约瑟的“世界科学演进律”指出:“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有机程度越高,它所涉及的现象综合性越强;那么在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之间,它的超越点与融合点的时间间隔越长。”历史是一面镜子,只要承认中医学是科学,中西医学之间必然走向融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然性是从中西医学发展的趋势上来看的,要使这种必然性向现实性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中西医学理论范式的“融合点”尚未到来之时,在理论上做硬性的结合是不可能实现的,用一方取舍或取代另一方更是违背了历史规律。由于两种范式的深刻差异性,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不可能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直接“合并”而统一,必须通过在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新的水平上实现结合。中西医学之间不仅存在“空间性”差异,而且还存在着“时间性”差异。因此,中西医学结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医学走向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不同于中西医学结合,中医学现代化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经阶段和必要途径。同时,西医学也存在着现代化发展的问题,通过中西医学现代化,使得中西医学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概念语言等方面实现统一。当然,这种结合不是也不可能是二者的绝对一致和完全等同,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包含着多样性的统一性。

展望21世纪,中西医学结合将会普及,结合的水平也将不断提高,结合的形式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中西医学结合专家吴咸中教授曾预言21世纪的中西医学结合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中西医学结合的第一种形式就是兼容并用。中西医学之间的交叉与兼容由来已久,随着中医学现代化与中西医学结合的不断深入,交叉兼容会更加自觉与充实。兼容不仅局限在药物上的相互应用,在理论、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将普遍展开。中西互补是中西医学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已被公认并已取得丰富经验的结合形式。在某些疾病,特别是疑难病症的防治中,同时采用中西医学两种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尽管在理论上中西医学还没有统一,在作用机理上还不十分清楚,但已收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结合暂称之为互补性结合,这是中西医学结合的一大优势,也是中西医学结合不可逾越的阶段。结合创新是高层次的中西医学结合,也是中西医学结合的根本目标。不可能一旦结合就立即创新,但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通过长期实践及认真探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