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与生命
48553400000032

第32章 性命之托——医生、病人、医患关系(5)

6.患者医学知识相对缺乏和维权意识增强的矛盾

科学意义上的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疾病防治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医疗领域中充满着未知数和变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的差异放大了医学认识活动的难度,国内外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也只有70%左右,各种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在70%~80%左右,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有较高的误诊率、治疗无望。在很多情况下,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缺乏基本的认同,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医患纠纷的伏笔。

与此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据连续4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地对近6000名居民的调查表明,在遇到权益受损时,有94%的受调查人表示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时代的患者与以往的患者有着显着的区别,他们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出现了医患纠纷,采用多种途径进行维权,包括要求“第三方”介入,利用网民的力量给医院甚至政府施加压力等等。

(三)基本对策

医患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其中既有长期以来国家发展过程中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又有医院、医护人员的因素,还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既然构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那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必须从多个方面来架构。

1.观念认同:地位平等、目标一致

医患双方在法律和人格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并无强弱群体之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患者不再被视为医疗活动中被动的工作对象,而是掌握自我命运的自主、自律的独立个体。医生从事医学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未知因素众多是其他职业难以相比的,医生的尊严和人格必须有社会的保障。

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与医学同在,并非当前所特有。现代对医患矛盾的处理往往是在法律的平台之上和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医患矛盾因而成为关注热点。理智地讲,以诉诸法律和舆论介入的形式解决医患矛盾,是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觉醒。但是,患者审视诊疗过程防备心理有余,信任态度不足,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人为炒作有余、理智分析不足的现状,只能加剧医患双方的戒备和对峙。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的天籁之音的时候,我们离医学人文精神远矣。

尽最大可能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诊疗,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医生和病人、病人家属基本态度是相同的,医患双方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建构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对于医务人员而言,要赢得患者的尊重和认同,需要用人文的眼界体察病人,关怀患者。包括:体验病人角色。实践中有一个方法使医生深切理解他的病人:当医生自己生病的时候,他们便立刻意识到他们自己亲身所体验到的疾病与理论上对疾病的解释存在着的差距。一位医学专家说,在成为病人之前,我行医已有50年。“直到那时我才弄清楚医生和患者所想象的,并非同一件事。站在床边和躺在床上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洞悉病人的处境。病人的处境是疾病给病人造成的困难。对于某个特定的患者而言,他的处境取决于各种困难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必然也是他的独特人生境遇的一种体现。某种意义上说,了解这种个体化的处境比了解病人某种病理或生理上差异难得多。

走进病人的语境。病人的语境依赖于处境。某个信息对一个人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另一个人可能不引起任何兴趣。对科学家来说意义重大的科学进展对其他人而言不过是一条消息。也就是说,共同的语境与具体处境有着密切关系。不能走进病人的语境,医患之间就没有对话的基础。

重视病人体验。现代医学的危机表明,病人方面的主观体验常常被当成不可靠的“软性数据”而在本质上遭到轻视,医生们有意无意地对实验室检查、X线报告之类的硬性的指标情有独钟。重视病人的体验是人文的和人性的视角,它能够为了解病人的特殊情形提供可贵的见解;而忽视病人对疾病体验的描述就是忽视疾病本身。

审视治疗目标。对于慢性病人和目前无法治愈的病人的治疗目标,应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中心,帮助病人恢复个体整体性,帮助病人恢复自信心和建立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治疗有的时候病不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而意味着照料病人,或者意味着病患和死亡痛苦的减轻等。

对于医患关系,患者的觉悟体现在:医学的每一个成功都是患者的福音,病魔的每一次得手都是医学的憾事。患者用戒心筑起壁垒,使医生心怀疑虑,被隔断的会是医生向顽症的冲击;舆论用关注构成压力,使医生瞻前顾后,失去将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介入医患关系的人文基点应该是:医生眼里的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有尊严、自由、情感和需要的人,而不是被分割的机体组织、送检物、病原体、数据和物品。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医生当以患者为本,以生命为本,呵护生命,远离利欲,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患者眼里的医生是一个友善的朋友,是有责任心、同情心、可以信赖的人,而不是无法接近或别有意图的人。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条件的支撑,更需要患者认同和鼓舞的目光。患者当配合医生,理解医生,放弃成见,善意度人;要支持医生,信任医生,尊重医学规律,尊重医生人格。

医患双方是天生的共同体,从戒备、对峙走向理解、合作,走向和谐通融、主客合一,是医患关系由觉醒达至觉悟境界的必由之路。

2.体制革命:医学去商业化与市场化

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是这一矛盾的表现形态。

而卫生工作的基本矛盾的根源是医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因此,确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是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先导。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物质基础。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公立医院靠向患者收费维持医院的发展的机制必须得到改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报告表明,我国2005年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合计仅占GDP 的10%左右,而美国为16%,法国为30%,巴西、波兰、伊朗、俄罗斯等国为20%。低投入使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难以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医院经费中,政府投入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均由医院自筹。这种政策导向客观上迫使医院追求效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生存和正常运转,才能留住并不断引进人才。医院自筹资金从医疗服务和药费两方面来,其中药费大约占经费来源的一半左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医院药品可以定价为出厂价格的115%,实际上还要程度不同地高于这个比例,由此造成医药费高,看病贵。医院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不仅使医药费上涨幅度过快,也使自身公益性质逐渐降低。据统计,1990~2005年15年间,全国公立综合医院的门诊费用平均上涨了大约12倍,住院费大约上涨了10倍,超过城乡居民平均收入上涨幅度。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心态报告》调查数据表明,“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第二大压力源,城乡居民对医院收费标准普遍不满,因医疗费用而放弃就医的现象时有发生。医疗体制改革之后,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没有跟上,即使是后来实施的保障制度,但其覆盖面有限,也没有能够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

据《2006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在城市、小城镇、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分别为48.8%,24.3%和6.5%,社会统筹性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分别为39.8%,7.2%和3.3%。医疗保障没有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医疗公平就无法真正落实和体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绩效排名中,我国医疗筹资公平性指标名列199个会员国中的倒数第4位。

3.管理革命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是关键和主导。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人文关怀能力是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务人员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

建构合理科学的医患纠纷处置机制是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合理,主要是能为广大公众所认同,所接受;科学,主要是符合医学发展的规律。慎重采用“第三方”干预的机制,积极主动建设符合医学规律的医患纠纷专家处置系统,开展异地医疗专家处置模式的研究,提高医患纠纷处置的公信度。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是新闻宣传的热点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信息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医院危机。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着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第一,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第二,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11),第三,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正确对待和处置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护短、不遮丑,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