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的足迹,广及世间百态,深抵生物分子,更要涉入人性的疆土;人类叩问真理的答案,远至太空苍穹,近达社会人伦,更要造访人性的深宫。人性具有生生不已、渗入生命本质、执着坚韧的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性被称之为“本性”或“本能”。
人性是人的生命永恒的内在动因,人性的满足和冲突是人之幸福和痛苦的根源。无论是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还是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性的制约;人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国家、民族之间还是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自然与人、社会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中一切问题都根源于人性;任何科学或学科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说到底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诚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的那样:“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类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一、人性之本色
(一)使人幸福使人狂
1.人是具有生物特征的存在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现代人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狭鼻猴次目、人猿超科、人科、人属、智人种。
人的生物特征具有超越动物的“人”的标记。人拥有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手;拥有精确的感觉器,能够把触觉、味觉、听觉尤其是色觉和立体视觉感受到的各种信息输入脑中,拥有可以产生智力的大脑。人的生物特征是人的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的生物状态是人的生命的基本状态,是医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人的生物特征具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综合和整体优势,这是人在生物分类系统中保持着巅峰地位、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处于一个特殊位置的生物学基础。
2.人是具有心理特征的存在
带来幸福和痛苦的物质基础在于肉体的快乐和痛苦,这并非人所特有。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生命形式,是具有情感生活的“万物之灵”。对于人类而言,肉体快乐这一基础对于幸福感的产生和保持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有的情况下还是有限的。
人,从其本质的意义上说,是唯一能使用概念的存在,是会反思的存在。
人性是一种力量,推动着人终生追求某种满足,获得安宁富裕的生活、自由、价值和尊严、更高的人生目标等等。问题在于,人在追求满足的路途中消耗的却是人的幸福感,生活成为忙碌的过场,人成为忙碌生活的过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人是一种令人忧虑的存在,没有人是真正健康的人。
3.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性最强烈的表征。即使有了文化的修饰,尽管人们冠冕堂皇、振振有词,但人的个体、群体和人类的一切行为还是掩盖不住最终指向自我中心的标的。人是彻头彻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其他生命和自己的关系。在认为需要的时候,无比残暴地对待其他生命,对于人而言这已经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即使是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其实质还是为了人自身的利益。
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是一把双刃剑,让人生存,也能让人疯狂和毁灭。
人与人之间,甚至亲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切冲突的根源,都在于人的极度自我。“我”的皇位、“我”的财产、“我”的事业、“我”的生活……这些,都可以使极度自我的人与骨肉至亲兵戎相见,与亲朋好友对簿公堂。古今中外,无论贵族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难以避免。
(二)佛罗伦萨的人性拷问
法国学者菲利普·亚当和克洛迪娜·赫尔兹里奇在《疾病与医学社会学》一书中,记载了当时佛罗伦萨人在黑死病袭来之时佛罗伦萨的人性故事:1348年3月,黑死病侵袭佛罗伦萨。“恐惧感充满每个男人和女人的心里,兄长抛弃了弟弟,叔叔抛弃了侄儿,姐姐抛弃了弟弟,妻子抛弃了丈夫。
最严重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父母拒绝去看望和照顾孩子,似乎他们不是自己的亲生。恐慌四起,能逃走的富人们想办法逃走,整个社会都陷入混乱;有人怨天尤人,有人荒淫放荡及时行乐,有人怒气冲天,这样在所有流行病中,大家都在寻找替罪羊”。
1.复杂的人性结构
人永远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必须满足生命的生物性欲求;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控制。人性是人的生物特征的诉求,并投射于人的行为。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依据大量人类行为,列举18种人类本能:如求食、性、获利、群居等等。美国心理学家莫瑞把人的欲求分为20种:如避害、性等等。对人性的界说,古今中外已有多学科、多向量的研究成果的积淀,但对复杂的人性结构缺乏深入的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人性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弗洛姆认为人性的结构由两个方面构成,即受环境影响可以改变的“顺应性因素”和深植于生理组织之中,必须满足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所谓人性的“顺应性因素”,是指人的如下一些特征:“爱、破坏性、虐待狂、屈从倾向、贪求权力、超然性、自大狂、节俭欲……”等等,这些人性成分的养成和满足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实际上没有一项是固定的和不可改变的”,“比其他因素更具有灵活性和顺应性”。所谓人性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是指人的“饿、渴、睡等等,它们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必须予以满足的”,这些“植根于人性结构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最低限度的满足,人就无法承受,从而“具有一种力量无限的冲动性质”。埃里希·弗洛姆认为,人性的这些不可缺少的动因“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
埃里希·弗洛姆关于人性结构的理论揭示了人性构成中不同成分对人类行为产生的不同作用,与环境、社会、后天教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对人性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但埃里希·弗洛姆的人性结构理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他的人性结构分类将人性的成分和个性特征混为一谈,将人性的表征与人性的基本结构混为一谈。“屈从倾向”、“超然性”、“节俭欲”等,是个性特征而非人性。人性更多的是反映人类的共同特征而不是个性特征。“饿”、“渴”、“睡”等人的基本需要,只是人性的表征而不是人性本身。
将人性的表征混同于人性,是人性研究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后果是使人性定义因缺乏应有的理论概括力而失去深刻。
我们认为,人性是对欲望满足的追求。人性结构可以分为人性基质和人性表征两个部分。人性基质是人类共有的,不可缺失的、受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人性内核,是人的生命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是显现人的生命的特征和价值的基本形式。人性基质是人性内涵的哲学抽象,是思维把握的对象,具有概括、凝练的特征。
人性基质包括求生、趋利与心欲三个层次。求生是人性基质的基本层次,与文化因素呈弱关联状态,是人的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最强大的驱动因素。趋利是人性基质的中间层次,与文化因素呈中等关联状态,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行为特征。心欲是人性基质的特征层次,与文化因素呈强相关状态。心欲是一种有目的的精神活动,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理性目标等等。心欲是人性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重要特质,有条件地制约着人性基质中的其他两个层次,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抑制“求生”、“趋利”的人性基质。
人性表征是人性基质的外在化形态,人性表征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表达与否、怎样表达受个体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影响,与个体人格、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性表征是人性外延的生活感知,是感官亲和的产物,具有生动、感性的特征。人性表征的表达十分丰富:饮食、性欲、关爱、亲情、同情、自私、竞争、嫉妒、凶残、恐惧等等,都是人性的表征。
人性基质本身并无善恶属性。断定人性为善或者为恶都是属于人性表征的范畴。人性丰富的表征内容有善有恶,或者说有优点有缺点,恰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存在于正常人体之中一样,人性表征中的善的元素和恶的元素并存于人性之中,在相应的社会条件下选择性地予以表达。人们并不精细地区分人性基质和人性表征,只是笼统地说人性善或者恶。实际上,人性的基质:求生、趋利和心欲本身是没有善恶的,人性的善恶是在社会关系中人性表征的显现。
人性不是单纯的物质性欲求,更与人的精神因素融为一体;不是孤立的个体需要,更与家庭、社会其他成员的需要相关联;不仅受到主观意念、内在冲动的驱使,更受到客观条件、外在条件的制约;不仅是一己欲望的满足过程,更是与文化环境、社会结构调适的过程。我们要强调的是:人性的和谐与调控、人性的挣扎与冲突,是人的幸福和灾难、健康和疾患、生理与心理状态的根源。人性的问题,是医学、医学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2.复杂的人性表征
历史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13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在这里勃兴并席卷欧洲,改写人类文明史。当时,达·芬奇、但丁、伽利略、米开朗基罗、马基亚维利等文艺复兴运动的旗手集聚在这里,创造了大量的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张扬自由的人性,传播人文精神。这里的人们沐浴着人道主义的阳光,佛罗伦萨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都、人文主义思想之都。不过,这里的人们在生与死的拷问下,人性的基本颜色毕现无疑。
人性的表征是非线性的。人性善于伪装和矫饰,人性的各种因素也时常显现聚合、抵触、冲突等复杂状态,从人性的各种因素的表象分析和认识人性,往往使人们误入人性的迷宫之中。人性的不同因素在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背景之下,显现的面目和占据的地位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复杂的人性之演绎,其内在逻辑是清楚的:人性基因无论如何表达,何时表达,都离不开求生恶死、趋利避害与精神愉悦等人性的基本颜色。
不必惊异人性的冷漠,也不必责难邻居、家人和医务人员的歧视。因为这就是人性的本色。这也不妨碍人性在某些时刻可以展现其美好和温暖的一面;也不排斥可以依照某种社会价值标准重组人性基因、扬弃人性,甚至出现“完人”或圣人。但如果没有人类文化的再造,人性的本来面目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事实上,每个人,在本性上,也都有某种绝对邪恶的一面。即使是最高尚的性格,有时候,也会因其堕落、腐败的特性使我们感到吃惊,好像它和人类是密切相关似的。……从本质上讲,人是野蛮的,是一个残忍恐怖的野兽。……就我们本性中漫无节制的利己主义而言,在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地总是积淀着一些愤怒、嫉妒、憎恨和恶毒的因素。
(三)医学根植于人性之中
求生的本性可能为文化所修饰,但这种强大的力量不会因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有根本改变。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医学暂时束手无策的艾滋病,“佛罗伦萨的人性故事”有了新的版本。
据报道,2003年中国某省有一位国家模范女教师,因为手术输血导致感染艾滋病,她的亲人拒绝了她,单位也抛弃了她,最终无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03年4月21日,河南艾滋病患者李志星因为忍受不了邻居及家人的冷淡和歧视,挥刀向邻里进行报复,杀死8人,重伤1人。对艾滋病病人来说,最可怕的歧视之一来自医生和医疗机构。一些医院和医生,在病人检查出艾滋病后,往往既不告知本人,也不给予治疗,而是找出各种理由将病人拒之门外,或让患者到指定的传染病医院就医。而传染病医院的专科治疗是相对薄弱的,往往会延误病情。一个从东北来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患上了肠结核,本来在东北就可以开展治疗手术,但是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为他提供方便,结果一拖再拖,直到病危,病人家属才下决心到北京来,还是落到了佑安医院,事实上耽搁了治疗。有学者揭露:一名五岁艾滋男童食道堵塞,一口水都无法喝下。他现在急需一次食道扩张手术,这个手术并不难,但多家医院拒绝手术。据报道,这个孩子不是唯一的被拒绝者,仅2007年上半年,华南地区就有10起以艾滋病人要求手术被拒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