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眼保健知识荟萃
48548500000022

第22章 眼病诊疗知识(9)

由此可见眼底各种变化,对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但是眼底变化是形态学上的变化,仅仅依靠眼底不作详尽的全身检查是不全面的。应查明病因,降低血压,注意饮食,限制食盐量。发生视网膜出血、渗出者,应对症进行辅助治疗。中药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主治本,止血化瘀治标,对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眼底病变,保护视功能,有一定的疗效。

77.肾炎视网膜病变

肾炎有两种:一种叫急性肾炎,这是一种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导致中枢性血管舒缩调节障碍,全身和肾脏内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结果肾小球毛细血管缺血,在这基础上继发了一系列变化,如全身水肿、血压升高,以及尿的变化(尿的比重增高,尿内出现蛋白、红白细胞、甚至管型),严重时可以出现心肾功能不全。既然肾炎的改变与全身小动脉痉挛有关系,那么眼部也可以发生同样改变。

急性肾炎时,病人一般视力没有明显变化,如果视网膜动脉发生了痉挛,有时视力一阵阵模糊不清。脑血管发生了痉挛,甚至影响了枕叶视中枢,临床上可以发生偏盲,甚至黑蒙。

眼底改变,急性肾炎患者常常血压高。出现视网膜动脉痉挛。

比较重的患者视神经乳头边缘模糊、视网膜水肿,火焰状出血和棉团状渗出等,通常经过治疗很快都能消退。

第二种是慢性肾炎,多数由于急性肾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来的,有的缓慢进行,有的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慢性肾炎的病变以增生和变质为主,小动脉显着硬化。晚期肾组织广泛萎缩,被瘢痕组织替代。临床上全身明显水肿,血压持续增高,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尿毒症。

慢性肾炎的眼部改变也是多种多样的。患者视力的变化一般取决于视网膜病变或者全身并发症。如果视网膜病变广泛,或者后极部受累,视力模糊就比较明显。如果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可以出现阵发性视物不清。慢性肾炎到了晚期,一旦发生尿毒症,有的可引起尿毒症性黑蒙。

眼部病变以眼底改变最为重要。玻璃体混浊、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严重时发生视乳头水肿。黄斑部星芒状渗出;视网膜水肿、散在火焰状、圆形和不规则形出血,棉絮状渗出,病程长的患者视网膜出现白色斑块;视网膜动脉硬化,病程愈长变化愈明显。上述的视网膜改变是由于继发的高血压所引起的。一般认为慢性肾炎出现视网膜病变,说明预后严重。

78.高度近视眼底病变

高度近视是伴随眼球进行性病理改变的屈光不正。眼球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最终使眼球后部膨大,前后轴延长和脉络膜视网膜变性,视乳头颞侧向后移位,表现为纵径较长,横径较短。视乳头颞侧或周围有弧形或环形脉络膜视网萎缩或缺如。视网膜变性变薄,进而可形成囊样变性和破孔。脉络膜弥漫性萎缩变薄,基质色素消失,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减少。透过萎缩的视网膜可见脉络膜大血管的颜色和形状,如同豹皮花纹,故称豹纹状眼底。后巩膜局限性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黄班部常表现为萎缩斑、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出血、漆状裂纹和Fuchs黑斑。是高度近视眼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除配镜矫正部分视力外,应注意用眼卫生。后巩膜加固术可防止病变继续发展。杞菊地黄丸、增光片、羊肝明目片等中成药,对保护眼底,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明显的疗效。常为高度近视做准分子激光,提供了必备的眼底条件。

79.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由于色素上皮细胞、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等在玻璃体内、视网膜面或其下形成增殖膜,膜收缩或条索牵引可使视网膜变形、脱离或术后复发,称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多见于视网膜脱离眼,术前后均可发生。RRD中约5%~10%有PVR,其中巨大裂孔,3PD的马蹄形孔,固定性皱襞,广泛脱离及多次手术等为高危因素,也是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基本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最重要因素,约占失败原因的27%。

玻璃体,视网膜广泛增生与收缩为本病之特点,可见玻璃体混浊,增生条索,视网膜皱褶固定和脱离。后者在眼球转动时失去波动感,早期病变处血管扭曲和黄斑玻璃纸样反光,裂孔后缘翻转与视网膜表面变白与增厚,膜越厚,白色越明显。

本病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术、视网膜切开松解术、眼内光凝、视网膜打钉、硅油或气体内填塞等眼内手术,还可同时联合扣带术。按现代发展水平,已使复杂性脱离手术复位成功率由20%左右提高到约70%。

本病是视网膜脱离难治或易复发的病变,可采用药物治疗防止其发生与发展,严重者则需进行复杂的眼内手术,但其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

80.老年黄斑变性

老年人中约有五分之一可发现黄斑变性,多为双眼,程度轻重不同,临床症状为中心视力降低,自觉可有中心暗点,初期眼底变化较轻,黄斑部有细小色素繁殖,若进一步发展,黄斑可有灰白色及暗黄色斑,向外扩展,有境界鲜明发暗的晕轮。视网膜电流图可无变化,多数视力在0.1左右。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湿性与干性两类,前者比后者难治。

黄斑部变性的原因尚不完全明了,有的为家族遗传,但多数属于老化改变,黄斑部脉络膜动脉及毛细血管发生老年硬化改变,则影响黄斑部营养供给不足,而致该处组织萎缩或坏死,视网膜毛细血管紊乱,围绕中心凹附近,黄斑处锥体细胞显示萎缩,邻近的色素上皮细胞色素游离,在神经纤维层也发生水肿,这些退行性变,造成黄斑部变性而影响中心视力。还有一种圆盘状黄斑变性,亦多双眼发病,男女之比约为10∶7,在50岁后发生者较多,周身可患有高血压、肾炎、糖尿病等疾患。临床表现主要是视力下降,可有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病程变化较快,最早期眼底,可见黄斑部毛细血管扩张,随病情发展,黄斑部乃有圆盘状隆起,隆起表面呈灰色,暗绿色及黑色,其大小由半乳头直径到几个乳头直径,多由视网膜下出血及渗出物所致,逐渐发生机化,体积稍微缩小,最后残留境界比较鲜明的圆盘状隆起病灶。

对于黄斑变性及圆盘状黄斑变性的治疗,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措施。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有利于黄斑变性的改善。采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类药物,有利于阻止退行性变的发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有时可见有由毛细血管循环发生的渗漏。在黄斑附近出现,可应用氩激光或小能量的红宝石激光封闭渗漏点,以使中心视力得到提高。对于圆盘状黄斑变性,如能在早期圆盘形成之前,即发现荧光渗漏点,使用激光进行封闭,约有50%可获得功能性治愈。滋补肝肾与活血化瘀的中药联合应用,常可收到显着的疗效,常用的有复明片、十全明目片、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丹七片、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胶囊等。如老年人视力低下,近距离工作不便时,可应用放大镜辅助视力。

81.黄斑囊样变性与裂孔

由于黄斑中心最薄,血管最少,对液体的吸收困难,且缺少Muller纤维网架,使组织易于分解,故黄斑囊样变性即为神经成分分解形成囊样腔隙所致。本病常发生于老年性退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静脉周围炎,高度近视,黄斑水肿和炎症,眼外伤等,高血压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可引起。黄斑囊样变性的腔隙前壁一旦破裂即可引起视网膜板层裂孔,前后壁均破裂则形成全层视网膜黄斑裂孔。

患眼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变小或变大,有眼或全身病史,或外伤史。当发生黄斑全层裂孔时,则视力明显减退,并有中心暗点。

初期黄斑小囊肿呈蜂窝状暗红区,囊肿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或中心融合成红色的较大囊肿,而周围为红色花瓣状小囊肿。

可见囊肿前壁的光带向前弯曲,其后与脉络膜红色背景光带有间隙,当囊肿前壁破裂后形成板层裂孔;若前后壁均破裂则为全层裂孔。如发现裂孔处视网膜光带中断,并与脉络膜光带有明显间距,周围视网膜变混浊或有放射皱纹时,则有视网膜脱离。

黄斑囊样变性无有效治疗。板层裂孔不需作预防性光凝。而全层裂孔无视网膜脱离倾向时,应定期观察,不必作光凝封闭裂孔。如有玻璃体牵引或裂孔周围视网膜水肿,即有发生脱离倾向时,应进行激光光凝封闭裂孔。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应手术治疗,通常采用裂孔轻度冷凝,玻璃体气液交换术。或先行玻璃体注气术治疗黄斑裂孔,但较易复发,应补充激光光凝。

82.眼底出血

(1)眼底出血,实际上是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虽然出血时眼睛没有外伤,也没有其他眼病。但是,病因并不单纯局限在眼睛上,而是全身疾病的表现。视网膜上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血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现象。血管内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一是脆性增加;二是渗透性增强,很容易因其他原因引起眼底血管破裂而出血。另外,由于全身血管硬化,许多毛细血管发生阻塞,血液回流受阻或静脉周围炎症,而容易引起破裂出血。

(2)眼底出血首先要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尽量避免一切刺激,以防止继续出血。其次是止血,选择口服或肌注的止血药。停止出血以后,要促进血管循环,使已经出血尽快吸收。

如高血压者,将血压降到正常。有静脉周围炎者应用抗生素等促进吸收,争取恢复部分视力。

(3)眼底出血对视力影响严重,治疗效果又不理想。所以预防是最好的办法。①从长远的观点讲,应当预防动脉血管硬化,这关系到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是极其复杂的问题。②预防高血压,并保持血压的稳定。如果平时血压偏高,就应当根据医生的意见,按时服药,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③保持情绪稳定是间接预防。因为过度愤怒和兴奋,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过度悲伤、忧愁,又可以引起小血管痉挛。这些都可能成为眼底出血的原因。

④中老年人应当忌烟酒,长期吸烟可促成动脉硬化。短时间内大量吸烟,又可引起全身小血管痉挛,血压升高。⑤及时治疗咳嗽及保持大便通畅。由于中老年人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反复过度的用力咳嗽及大便干燥,都可能诱发血管破裂。因此,做好上述工作就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83.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系指视网膜的内9层与色素上皮层相分离的一种病态。视网膜从外往内,共分色素上皮、视细胞、外界膜、外颗粒、外网状、内颗粒、内网状、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内界膜10层。

由于色素上皮层,是眼杯外层演变而来,而内面的9层是由眼杯内层演变而来,所以色素上皮和内面9层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空隙。

另一方面,色素上皮层部与脉络膜紧密连接。如果这个空隙里面有水液或其他物质,或眼内有索条牵拉,则视网膜内面的9层很容易与色素上皮层分开而造成脱离。

视网膜脱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脱离多发生在有高度近视眼的病人和老年有视网膜变性的病人。这些人的视网膜和玻璃体常不健康,视网膜变薄,孔洞形成或玻璃体内有索条牵拉,液化的玻璃体流入视网膜下而发生脱离。继发性脱离是指由于眼部其他疾病所致,如眼外伤、眼内出血、炎症、寄生虫、脉络膜肿瘤等。这些病变可以使玻璃体内形成机化索条,牵拉视网膜而致脱离,也可以从视网膜下面顶起而引起脱离。

怎样预防和治疗本病?高度近视眼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游泳、踢足球等。避免抬过重的东西及参加重体力劳动,不要过度用眼。尽量避免眼外伤。眼内有出血、炎症或其他疾病,要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眼前有闪光或一侧有暗影遮挡,应立即去医院检查。一旦确诊,应收住院手术治疗。采用相应的网膜复位术,或用激光封闭裂孔。

有过视网膜脱离手术经历的人都知道,术后的配合治疗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同等重要。那么,术后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体位,术后一般取平卧位,双眼包扎,对上方裂孔、玻璃体腔内注入气体者,应取坐位或半卧位,夜晚睡觉床头要垫高。对后极部巨大裂孔、黄斑裂孔或复杂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术中行完全性气-液交换者,术后应取俯卧位或低头位,以保证气泡顶压在后极部视网膜上,使后极部视网膜复位。切不可随意活动头部,以防止气泡进入视网膜下,引起更严重的视网膜脱离。

(2)限制活动,一般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应卧床3~7天(大小便除外),轻闭双眼休息,不应左顾右盼,过多的眼球运动会影响视网膜的贴附。复杂的视网膜脱离,还应限制下床活动,尤其是俯卧位病人更应如此。

(3)保持大便畅通,避免过度用力,避免用力咳嗽或打喷嚏,以防过度震动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