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北望
48538400000006

第6章 陈仓

原名茹继田,陕西省和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杂文学会副会长,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先后在9家报刊开设专栏,杂文作品连年入选《中国年度杂文精选》,获得10多项全国性杂文、散文、随笔征文大奖,连续两次获得省级报刊新闻奖的副刊作品奖。

《愚公移山》是用来嘲讽愚公的

战国思想家列子的名篇《愚公移山》流传千古,很久以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总以为《愚公移山》是讴歌愚公精神的,其实,恰恰相反,《愚公移山》是用来嘲讽愚公式偏执愚昧的。

作家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他的是非标准。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众所周知,《愚公移山》中的主角“愚公”是个愚昧、固执、有为、妄为、胡作非为,穷折腾、大折腾的倔老汉,与道家思想恰恰相反。列子给故事主人公起名“愚公”,寓意不言自明。所谓“愚公”,就是现代人说的“傻逼”“瓜娃”,标题《愚公移山》可以直译为《傻逼移山》或许更为准确。

《愚公移山》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从第一句开始,几乎每一句都在嘲讽愚公先生的傻与偏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山而居”本身就是违反定居常识的倒行逆施。从古至今,依山傍水,乃是正确的居住方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盖错了房子,也开错了大门,将门朝南开不就结了吗?“惩山北之塞”乃自寻烦恼,“出入之迂”乃自作自受。

愚公“聚室而谋”,足见有其父,必有其子,愚公子孙都是听话的傻瓜。愚公号召子孙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子孙们居然“杂然相许”。从家乡走豫南,达汉阴,修条路就行了,干嘛要移山呢?可见,愚公一家乃愚昧之家,儿孙们都没长脑子。愚公既愚昧,又疯狂,疯子狂言,傻子热烈相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老婆是全家唯一的明白人,傻瓜子孙们不但盲从盲信,而且帮愚公出坏主意,支持愚公将愚昧进行到底。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带了头,愚民有劲头!毁林毁地,移山填海,破坏生态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盲目蛮干,劳民伤财的特大工程就顺利开工了。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乌合之众移山填海的大折腾吸引了爱凑热闹的小狂热分子。狂热分子把乌合之众的盲目运动当作娱乐活动,兴高采烈地“跳往”,并随大流。列子描述小傻子的用词非常生动,“孀妻”,暗示这个“遗男”有娘生,无爹教,“始龀”明说小傻瓜正在换牙齿,尚未长大成人,没有辨别能力。“跳往助之”,极言其傻。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由此可见,愚公愚民们特别能折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蛮干傻干,就是不思考工程量、工期和经济效益等最基本,最常识的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古汉语里,“叟”字是对老年男人的尊称,“公”字通“翁”,即老汉的意思。“河曲智叟”,即平川大坝见过世面的明白人。“北山愚公”,即没见识的“山耄野叟”。智叟尖刻地数落愚公不聪明,列子用词的寓意和立场不言自明。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在文中再用“北山愚公”称谓,毫不掩饰嘲讽愚公之意。愚昧者对聪明人的批评就是负表扬,反衬批评者的愚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借愚公之口赞扬了智叟的理智。愚公以“孀妻弱子”挖苦智叟,足见愚昧者的反智慧、反科学嘴脸。“子子孙孙无穷匮”论足见愚公先生混帐透顶,不可救药。于是,“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法说,只好不说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人类发了疯,神鬼都害怕!只有求上帝“给个说法”。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人类中了邪,上帝都会跟着犯傻!迁就傻瓜的上帝难道不傻吗?

愚公移山的结局是愚公的大折腾并没有取得成功,移山工程造成极坏影响,上帝好笑又好气,无可奈何,迁就了愚公。请问诸位看官,上帝何在?神仙夸娥氏二子何在?神话即鬼话,鬼话即谎言。列子的《愚公移山》告诉读者,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除非上帝帮忙。

帝制尸臭难散尽

整整一百年前,清帝退位,民国开张,为害两千年余年的皇权专制轰然倒下,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但是,共和体制兴起一百年来,帝制的尸臭味一直没有散尽,长期污染新体制,玷污新文化,毒化人们的心灵,让共和制蒙羞。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归葬南京,其墓地被命名为“中山陵”。陵,即皇帝的墓葬。民国元老们让推翻帝制的国父死后享受帝王待遇,无形中将开天辟地的民国国父纳入帝王“序列”。这是民国政府一个极大的自我讽刺,也是对国父中山先生的不敬。倘若国父在天有知,一定会勃然大怒,铲掉“陵”字。

皇帝住的地方叫做宫。民国以来,称作“宫”的地方不少。常见的有“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少年宫”“民族宫”。民国老前辈最搞笑的一个翻译是把美国总统办公的“The White House”(白色的房子)翻译成“白宫”。一字之误,美国总统是美国皇帝,美国是帝制国家。除了帝王建筑之外,“宫”这个词汇还有一个非常恶劣、血腥、肮脏的意思,就是“阉割”。

“万岁”一词本来是祝颂欢呼的词语,不是皇帝专用的。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不许称他人为“万岁”。宋以后,“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明朝时,大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二皇帝”,他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帝制灭亡之后,山呼“万岁”的声音一直未绝。山呼“万岁”者依然是臣民意识,奴才胚子。被山呼“万岁”者好像也没有警惕山呼“万岁”者用词不当?在共和体制下,皇帝是非法的,帝制文化理所当然也是非法的,与共和体制格格不入。在共和体制下,山呼公仆为“万岁”,国家主人与公民仆人伦常颠倒,以非法词汇称呼在职公仆,难道不是讽刺与互相讽刺,辱没与互相辱没吗?

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朝原创的皇权专制体制及其相配套的帝制文化余毒甚深,渗透到许多人的无意识习惯里。到现在,许多人将自己家乡所在地的镇长、县长、市长称作“父母官”。一次偶然聚会,在座的某大学校长给其担任原籍县长的弟子敬酒,称呼弟子为“家乡父母官”。我闻言大惊,忍不住调侃校长大人政治与文化双“乱伦”。论年龄,校长是长辈,论师承关系,老师是长辈,论行政伦理,人民“分子”校长也是长辈,公仆是晚辈。经我解读,两人面面相觑,脸颊飞红。我认为,我说的话即使得罪了他们,也不要让他们罔顾常识,拿斯文扫地,再丢人现眼,误导莘莘学子。

从秦代开始,朝廷明确规定“吏为民之师”,两千年未变。官员负有教化民众的责任,民众有接受官员谆谆教导的义务。在共和体制下,官员是民众的勤务员,只能虚心听取民众意见,无条件接受公民监督。在共和体制下,作为上级官员,有权教育部下,有责任训练雇员,但是,公仆无权教育民众。但是,在许多文件、讲话中,依然存在大量“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之类违背宪法常识,越级越位的说法与写法。某些官员所谓“教育群众”说辞,其潜意识还是帝制时代高高在上,以自己为上智,以百姓为下愚,为“刍狗”的“父母官”“牧民之官”“大老爷”心态。

宪法规定,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及地方权力机关,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责任上级,各级行政司法主官代表“一府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是下对上。因此,“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开篇有“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所谓“审议”,是上对下的审查和议论。但是,在各地两会报道中,许多人大代表面对媒体记者的话筒、镜头、录音笔时,说的不是“审议”,而是“学习”,谈的不是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审查意见,而是“学习心得”。从这些伦理颠倒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许多代表根本不懂宪法常识,没有从思想观念和议政状态上进入代表角色,把开人代会当成了上堂上朝。

近十年,帝王戏在挖掘、复习、推广、普及帝制文化方面功不可没,随处可见帝制用词。例如,“帝王”牌烟酒副食、“皇宫”酒店娱乐城、“御”花园、皇家擦鞋店、“相府”面庄、“千岁”包子铺、“状元”考试辅导中心等等。据说,有些声色场所把高级“小姐”升格为“公主”,把年轻“鸭子”尊称为“少爷”。

文化是制度之母。建设法治国家,重建法治文化,净化法治土壤尤为重要。不妨把帝制的僵尸埋深一点,不要再任其臭气熏天,滋生危害制度文明的蚊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