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北望
48538400000038

第38章 焦仁贵

1952年生,陕西礼泉人。1978年开始杂文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随笔、杂文800余篇,杂文作品先后在全国及地方报刊30余次获奖,有50篇优秀作品被收入各类文集。出版杂文集《世象百态谈》《悟思药言》。主编出版《陕西杂文精选》。现为全国杂文联谊会组委会委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作家协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委员。

“公事公办”的潜台词

中国的语言很丰富,语意深刻,寓意深长,表达力很強,潜意也很深。把词语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够得上一个文学家了。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反复推敲组合,就能成为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常用的语词反复变化置换,就能成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雄辩家。更可奇的是,双方阵前,箭拔弓张,黑云密布,一场博杀在即,另一场对阵也在谈判桌上紧張进行,唇枪舌剑,摇唇鼓舌,一语中矢,潜词攻心,击中要害,俘获对方,化干戈为玉帛,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谓潜台词,也就是话外的话味,词外的词意,使词语潜台化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面部神态和语气轻重表达,一种是书面文字的标点符号表达。

同样一个词,面部平静,肌肉平衡,五官端正,坐、立得体,语气适中平缓,出词时呼吸平稳,娓娓道来,表达的是词的原意。如果面部不平,肌肉抽搐,五官错位,呼吸急促,捶胸顿足,词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或是狂笑中蹦出来的,那准是词的反意,也就是潜台词。书写的词语,如果标点符号准确规范,则正确表达词意,如果该用句号用了叹号,该用逗号用了问号,那一定是作词者要表达某种潜意,让读者慢慢去琢磨。

生活中如果不研究、不懂得潜台词,你简直就无法生活,或吃亏跌跤而莫名其妙。记得以前我们崇尚“公事公办”这词,不管是处理事务,接待宾客,研究问题,调解纠葛,权力往来,金钱利益,或是处罚干部,解决矛盾,只要能听到彼此之间的一句话“公事公办”,心里就踏实了。那就是硬梆梆的一个原则,办事人定会根据这个原则,依据政策、法规条文、规章制度把事处理得公公正正,让你心服口服。因而,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也都喜欢“公事公办”,该办的,不用你说,就给你办了;不该办的,你再闹再缠,也不会给你办;该今天办的,决不会拖到明天。因此,在“公事公办”的气氛中,人们形成了一种信公、喜公、崇公的心理定势,即便偶有什么事暂时没办成,只要办事员或领导向他说一声:“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公事公办的。”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不知啥时开始,这“公事公办”多了一个潜台词,人们听到“公事公办”,不是放心,而是闹心,不再崇尚,而是害怕,谁要是去办什么事,事没办成,反听到办事员对他说:“咱们公事公办。”那他算是尿定了,心里凉半截,那潜台词里的意思他是清楚的。是啥人在啥场合用什么语态爱给人讲这句话呢?手头就有一例。1991年12月18日,响彻药王山谷的锣鼓鞭炮声刚刚宁息,前来祝贺耀县水泥厂扩建工程投料试产的代表们,款款步入喜庆的餐厅,桌上摆的是一盘鸡蛋炒蒜台、一盆生氽丸子、一盘蒜台炒肉、一盘凉菜、一盆丸子汤。领导和代表都说这样招待挺好,可也有一些代表见菜后反应异常,借口有事走了,有的不冷不热的回谢说:“没啥,如今都按政策办嘛——”远路的客人还没送走,厂里就接到电话,说招待太不够意思,今后就“公事公办”(此事见1991年12月23日《陕西日报》)。听了这“公事公办”你能不怕吗?听口气,这打电话的大概是拿着某些权力的人物,要么就是能够捏住这个厂子喉咙眼的人物,要么就是对这个厂子有制约作用的人物,他说“公事公办”这话的潜台词,无非就是断交、警告、报复、威胁、设关卡、不友好,给点颜色瞧瞧,这就是他“公事公办”潜台词的全部含义。

现在生活之中,大凡有一点管着对方的,有一点制约着对方的,有一点可使对方离不开的,或是能曲线使对方就范的,都会成为“公事公办”的资本。到你那里去了,你没有招待好,给你来个“公事公办”,你没有请吃请喝,给你来个“公事公办”,你没有打点、送礼,给你来个“公事公办”,你没有烧香、进贡,给你来个“公事公办”,甚或你不小心得罪了那里边的某位要员,也会对你来个“公事公办”。“公事公办”是怎么个办法呢?一推二拖三踢四借口五研究六失踪……该办的事叫你办不成,叫你跑断腿、磨破嘴、耗尽神,连办事的门都进不了。办一个钱的事,叫你花两个钱的代价,看你还办不办?你这边等米下锅干着急,他那边撒米喂鸡乐悠悠,有什么办法呢?有多少有能耐的人都经不住这“公事公办”的折腾。忍气吞声,忍辱偷生,咬着牙违着心去招待人、笑脸待人、送礼于人,屈于“公事公办”,避免人家的“公事公办”,躲开“公事公办”。

实质上,现在的“公事公办”成了公事吃办,公事礼办,公事舞办,公事情办,公事贿办,公事色办,公事拍办,公事玩办,只有这些东西都到位了,才能功到事成。现在人对“公事公办”很敏感,办事中听到“公事公办”四个字,马上意识到关系、关节、疏通、打通、金钱、礼物等等。现在的“公事公办”完全脱离了它的原意,被潜台词中的潜规则所代替,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体现政策”的学问

在乡下过年,很有一番情趣和感慨。年三十坐夜,祭祖谈天,初一烹饪蒸炸,家人团聚,初二走亲访友,亲朋聚谈,叙家常,谈奇闻,发感慨,诉疑虑,听得你目瞪口呆,惊讶感叹,真是长了见识,增了学问。

表哥谈了他们村“体现政策”的事:年三十下午,村干部在高音喇叭里点“将”,所有的鼓手锣手敲梆子敲叉拍的赶快到村头大槐树下集中,有重要任务。一会儿锣鼓队的人就到齐了,大家开始操练,鼓捶高高抡起,锣鼓敲得震响,锣鼓声把村民都引到了大树下,看人聚得差不多了,村长一声令下:“走!”锣鼓队开始移动,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从村东一直敲到村西,直敲到一位农户的家门口,户主出门迎接,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村长将一沓钱交给户主,拍了照,录了像,户主连声感谢。

我问,送的什么钱,表哥说是过去打的白条,年前给人兑现。我说白条让人家自己兑换不就完了,何必敲锣打鼓送去呢!表哥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这叫“体现政策”。我问,你们村有多少白条子,表哥苦笑了一下:哪可多了,卖粮食打白条,交棉花打白条,收购站打白条,乡政府打白条,村委会也打白条,村东赵四在镇上开了个饭馆,收了一堆镇干部的白条,弄得赵四资金周转不开,只好关门。我问,年前能集中解决多少,他说就解决这一户,要不咋叫“体现政策”呢?

“体现政策”这词,过去用得比较多,“体现政策”成了当时的主要工作方法,成了一些干部的口头禅,抓工作用它,抓典型用它,出政绩用它,出成果用它,表态度用它,显能力用它,表衷心用它。经常开“体现政策”大会、“体现政策”现场会、“体现政策”表彰会和经验交流会。我们都身临其境,大概程序是:上面有一个什么新政策,下面立即开会传达,组织学习、讨论,撰写体会文章,紧接着就要寻找典型“体现政策”。体现政策的典型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寻找苗子培养成型,一种是所作所为正好和上面这个政策相符,自生的典型,典型到手,“体现政策”的大会就可以开了,典型披红戴花,在众人簇拥下走上主席台,或被接见,或被表彰,或介绍经验,或现身说法,怎么折腾都不为过,因为他体现了某一政策的成功,某一方面的成果,某一经验的成熟,某一级组织的关心。“体现政策”大会开过了,政策自然也就算落实了,尤如敲锣打鼓兑换白条,有照片,有录像,有声势,谁敢说这项政策没有落实呢?有时候更绝,政策一下,立即体现,比如,上面出了一个严处的政策,立即从监狱里拉出几个,开个体现严处政策的公判大会,拉出去毙了。上面有松的政策,再拉出几个表现好的放了。

现在“体现政策”这词不大提了,但沿袭这种习惯做法的人还不少,比如一些地区存在的政策不落实,政策走过程,政策不到位,政策被截留,政策花架子等等,都是这种“体现政策”思想的结果。别的不说,单说这禁止公款吃喝的政策吧,贯彻得怎么样,老实说不怎么样。体现得怎么样,一个比一个体现得好,你订5条廉政措施,我订8条,他订10条;你在广播里宣读,我在报纸上刊登,他在电视里表决心;你开廉政表彰会,我开经验介绍会,他开廉政庆功会,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一个比一个有水平,其目的是“体现”到场面上,让上司看看,让群众知道,至于效果,谁也不去管它。

“体现”这词用于政策,我想是不应该有错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得以体现岂不更好?关键是有些人口口声声所喊的“体现”,完全是玩弄虚假的手段,他们用个别事例体现普遍的未落实,用局部个案的“落实”掩盖整体的未落实,以点体现面,以虚体现实,是一种欺上瞒下,盗功窃誉,玩弄骗术的卑劣行为,这样的虚假骗术不揭穿,虚假“体现”不纠正不制止,好政策怎么能落实到底呢?政策再好,靠这些玩耍政策的人来落实,也不可能产生好结果。因此,身边的“歪嘴和尚”“花和尚”之类,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作为领导部门,不仅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好政策,更要关注政策落实的真实情况,切莫让“体现”出的假象蒙住眼睛,纠正“体现”也是一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