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沙米稠饭
裕固族人还有一种风味食物叫沙米稠饭。沙米是一种沙生植物,逢雨水多的年份,沙米就长得十分繁茂。到了秋季,牧民成群结队到沙漠里打沙米。沙米粒比小米小,呈红棕色,米粒椭圆状。把沙米打回以后,用簸箕簸扬干净,再用水淘净下锅,锅里同时下些切碎的羊肉,用火煮,待米肉煮烂,饭就变稠,味道十分鲜美。把沙米磨成面粉,内卷葱花,蒸成沙米面卷子,是一种难得的美食,味美还耐饥。新中国成立前,贫困牧民家,以沙米为粮度日,救了不少人性命。
五、黄米干饭
黄米干饭是把黄米洗净下锅,煮得米刚张口,立即把米捞出,将锅内的米汤舀掉,再把米倒入锅内,淋一些清油,慢火焖。米饭焖好后,米粒是一颗颗的,盛到碗里浇上酸奶吃。裕固族牧民在秋季大忙季节,常吃黄米干饭,吃了耐饥耐渴。还有羊肉小米饭。把肥羊肉切成块下锅,待羊肉煮熟时放入盐、花椒粉,然后将洗净的小米下锅,和肉汤一起煮,一直煮到汤干米烂,用勺子在锅里搅,把饭搅成团状。这种米饭做起来省事,吃起来味香可口。
六、酸奶
裕固族称“酸奶”为“塔日合”或“尧呼日特”。制作方法是:把挤下的鲜牛奶过滤后,倒入锅内烧开,待奶子晾温时,加入一点上次留的酸奶,其作用就似发面的酵母。如气温低时,把做酸奶的盆子放到热炕上或火炉边,用能保温的衣物盖住,使其发酵,两三个小时后就做成了。如果在夏季,不用加温或苫盖。酸奶做成时,奶子就似豆腐脑一样变稠。在夏秋炎热天,十分饥渴时,吃一碗撒上白糖的酸奶,那真是沁人心脾,既解渴又充饥。另外,裕固族群众把打酥油剩下的奶子也称酸奶。夏日炎炎的时候,熬一锅小米或大米汤,待米汤晾冷时加入酸奶饮用,解暑败火又止渴,喝时略带酸味,舒适爽口。有时把酸奶加入没有肉及调味品的面片或面条饭内,也别有风味。
七、酥油搅团
酥油搅团是裕固族人喜欢吃的另一种奶制品。其做法为:先将2斤牛奶或羊奶倒入锅中边熬边洒入炒面,用筷子搅拌,再加入酥油、曲拉,一直搅成团状,起锅。吃时舀入碗中加入白糖即可。味道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在羊膘肥体壮的季节,生产较闲,遇上阴雨或雪天,一些裕固族男子相聚在一起,闲暇无事,就商量一起打平伙,也叫吃平伙。在相约之家买一膘肥体壮的羯羊,把羊宰掉,按羊全身部位,按参与人数搭份子。份子搭好后每份用干净白棉线捆扎在一起,全部下锅煮。然后装好肉肠,卷好脂裹干下锅。肉肠、脂裹干熟后,切成一节一节的装盘端上,大家一起吃,羊份子煮好后每人一份,可带回家。羊按讲定的价钱,按份摊钱,每人把钱交给羊的主人。大伙在一起公平合理地按份吃肉,按份摊钱,故名打平伙。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今天的裕固族,饮食已经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么简单了,现在的饮食更加讲究营养科学,在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文明许多新的内涵,裕固族的明天将更加幸福辉煌。
第四节裕固族的建筑
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是其经济支柱。富庶的祁连山草原与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易于搬迁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传统的裕固族帐篷是由几根木柱支撑的圆锥帐篷,后来有的地方也采用藏族式的方形帐篷。帐篷里的陈设一般都比较简单,正上方为神龛,中间为灶炉,左右两边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座位,人们垫毡片和兽皮席地而坐。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别具特色。这种帐篷是用耗牛毛编织的毛毡做成的。一般长约5米、宽3米、高2米,四周用牛毛绳拉紧固定。坐在帐篷里似乎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天空,但却不漏雨,且能遮风。帐篷内左侧是用原木搭成的贴地板床,大约占帐篷的一半,上面铺着厚厚的毛毡,这里除全家人睡觉、谈天、用餐之外,也是会客厅。帐篷的右侧就是厨房。他们烧的是干牛粪,这种燃料火力挺大,既没有什么怪味,也没有那种呛人的浓烟。
在定居放牧与农业地区,多数人住平顶房,温暖而洁净。
裕固族主要的传统居住方式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帐篷。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曾主要以毡帐为家,随水草迁徙。直到20世纪50年代,除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少部分裕固族外,其余大部分裕固族牧民仍然以帐篷为主要居住场所。裕固族牧民所居住的帐篷在外形上与藏族牧民的帐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制作材料多为驮牛毛织物,其特点是遇水后密而不漏,故不怕雨雪;阳光暴晒时则疏而透气,故凉爽宜人。如今,在当地各旅游景区,帐篷已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接待设施。帐篷过去多为圆锥形,现方形居多。扎立帐篷,多选择避风向阳的地点,根据山形和水路确定坐向,多坐北朝南,也可朝西或朝东,唯忌帐篷门朝向北方。
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盖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受到周围汉族文化较多的影响,从建材的选择到结构样式,基本上与邻近汉族地区相同,即用土坯、麦草泥、白杨木为原料的长方形住房。房屋外围修4堵约2米高的围墙,院门朝南开,院内有人的住房、灶房、堆放杂物的房屋,还有自家饲养的各种牲畜的圈棚。但各户人家一般都相距一两千米甚至几十千米,故在院落布局上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如堂屋多为东向且两侧多有厢房,院门一般也向东开。在紧靠院落的两侧又有畜圈(包括有篷和无篷的羊圈、牛圈)、草圈(用来储备冬季饲草)等。
第五节裕固族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一、节日
(一)正月大会
正月大会是裕固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流行在甘肃肃南一带。该会的具体日期不完全一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日至十五日举行,为期6天。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来到寺院,老人们为祈平安烧香磕头,点灯祈祷。寺院僧众戴面具,装扮成马、牛等形象,跳古老的祭神舞,裕固语称“禅”,并向人群抛撒红枣,以示吉利。寺院用油炸果子、奶茶等招待参加者。有时还举办酥油花灯会。
(二)火驱凶神
火驱凶神是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前举行。旧时,人们认为每年阴历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恶鬼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火才能驱逐凶神恶鬼。因此,除夕来临,裕固族家家户户要把帐篷(或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门外的空旷地方点燃两堆火,边放鞭炮,边驱赶牲畜从两堆火中间通过。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帐篷及畜圈内外都要挂上酥油灯,彻夜通明。这样,凶神恶鬼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
(三)春节
春节也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一般节期为5天,从正月一日到五日,有的地方要持续到十五日。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拆洗衣被,打扫卫生,准备节日食品,还要准备鞭炮、酥油灯和蜡烛。腊月三十日下午,人们还要选一块干净的空地点燃两堆火,然后放鞭炮,驱赶牲畜从火堆中间走过,以示在新年里人畜两旺。这天要将刀、剪、扫帚都收起来,不到初五不得动用。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相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唱歌。年初一拂晓,进行敬天神活动。清晨吃过饺子,喝过奶茶,便穿上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
(四)剪鬃毛
剪鬃毛是裕固族的传统农祀活动,流行于甘肃肃南一带,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以后的几天内择日举行。裕固族非常爱护牲畜,当小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隆重的首次剪鬃仪式。在这一天,要请来亲朋邻友祝贺。剪鬃时,一边唱《剪鬃歌》,一边剪。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进帐篷,献给佛像,以求保佑。剪完后,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借酒助兴,赞美主人有了骏马。最后,主人要骑上马驹串帐篷。每到一处,人们要以吉利的话祝贺。
二、娱乐活动
(一)摔跤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运动。它既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较量。双方侧身抱好对方的腰,可以用腿绊,看谁能先将对方摔倒。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二)赛马
裕固族赛马分为走赛马和奔赛马两项,走赛马主要是比马的走式,奔赛马主要是赛速度。赛马获胜者要披红挂彩,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射箭
裕固族年轻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标,弯弓射箭进行比赛。而且在裕固族婚礼上,新郎还要轻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带以下,射中为吉利。
(四)拔棍
拔棍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场上的一种角力比赛。拔棍时,两人面对面伸腿坐地,双脚相蹬,拿一根结实的木棍横在中间,两人用力将木棍往自己怀里拉,谁先将对方臀部拔离地面,谁就获胜。
第六节裕固族的人生礼仪
一、传统婚俗
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严禁通婚。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姻及帐房戴头婚姻。帐房戴头婚即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娘家另立一顶小帐房成家,是古老婚制的遗俗。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3支无镞箭(不至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裕固族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人才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头妖精求火而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回来,妻子却因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丈夫知情后,3箭射落妖精3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而死。从此,裕固族人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仪式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族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裕固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方家,次日在男方家,后者要更隆重才行。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要聘请歌手。在姑娘出嫁之日,举行戴头面仪式。当天,女方的亲朋聚集在姑娘家中,来客带来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姑娘出嫁的祝贺。傍晚,主人请客人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
酒过数巡,当启明星冉冉升起,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进入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举行戴头面仪式。戴头面仪式由两位少妇主持。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启明星闪闪发光/心爱的姑娘把头面戴上/送亲的马队就要出发/把姑娘送到婆家门上。
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的精心打扮下,改变了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编制成的头面。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
红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饮“上马酒”。新娘便和一位伴娘同骑一匹马或骆驼,告别慈母,在父亲、叔叔、兄弟、姐妹等家族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一路饮酒欢歌,向新郎家进发。男方迎亲的队伍在途中铺下一条毡毯,毡毯上备有酒、饭和一只煮熟的羊。送亲队伍来到时,迎亲的人们向女方客人赠送哈达,表示敬意。然后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饭,谓之“打尖”。“打尖”之后,两路人马汇聚在一起浩浩荡荡向男方家走去。
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骑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3轮,再绕小毡房3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娘的护卫能力。
接着是举行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把酥油涂在新郎额头上,把羊小腿挂在他的腰带上。这个仪式的意义正如《赠羊小腿词》所表达的“羊小腿上粘着毛,好比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开”。按裕固族的风俗,在赠羊小腿的同时,要向新娘举行射无簇箭的仪式。在《萨娜玛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对裕固族新人进入洞房,共同吃着羊小腿,从此开始了他们甜蜜的生活。
二、丧葬习俗
裕固族的丧葬形式有火葬、土葬和天葬3种,西部以火葬为主,东部以天葬为主,黄泥堡以土葬为主。
火葬就是在人死后,将死者的衣服全部脱光,用棉花蘸酒把尸体从头到脚擦干净,俗称“净身”。然后换上新衣服,给七窍填满酥油,有的还在死者嘴里放银玉首饰。在尸体未僵硬前,用白布或黄布把死者腿部膝关节和胳膊肘关节收拢捆住,面朝西或西南,把尸体装入布袋,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火化。选好火葬地点,根据风向挖一个地炉,放好柏木柴,将尸体放在柴上起火即可。火化后的第三天,由死者的亲属子女前往火葬地拾骨灰,将骨灰盛入一条红布袋中葬入坟地。坟地周围及上面,镶上白色石头,以示吉祥。
裕固族对死者实行土葬主要分布在明花区的前滩乡和酒泉市的黄泥堡乡、北乡和丁家坝一带,土葬始末与汉族相同,也是选一块墓地,挖一墓坑,将死者装入棺材,埋入坑内,填土堆坟。
康乐区一带,人死后以天葬为主。一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天葬场,人死后请喇嘛念经超度一天后,即送往天葬场。把尸体衣服全部脱光,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再请喇嘛念经后,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后,死者亲属再到天葬场探视,若尸体已被老鹰、麻雀之类的动物吃干净了,则认为死者已经平安“升天”了,其亲属就在当地垒一石堆象征坟墓。否则认为不吉祥,需要再次请喇嘛念经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