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在肉孜节之后70天,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所以也称“宰牲节”。伊斯兰教规定每年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宰牲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节日里,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在节日的白天,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
二、娱乐活动
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冬不拉和库布兹弹奏、阿肯弹唱、赛马、摔跤、姑娘追和叼羊等。
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上举行。如纳吾鲁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盛大节日,都必须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此外,生孩子、婚礼以及对有名望的人进行悼念,也要隆重举行娱乐活动。
(一)赛马
哈萨克族有两句谚语:
“马是人的翅膀”“英雄靠骏马,飞鸟凭翅膀”。哈萨克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马,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以马为主的娱乐活动不少。赛马是哈萨克族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哈萨克族举行赛马会,一般要提前公布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比赛的马匹要在两三个月之前进行特别训练。哈萨克族中有专门相马和驯马的人,他们可帮助挑选训练最好的马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的马的鬃毛和尾巴必须用各种颜色的布条辫起来或绑扎在一起,作为识别的标志。骑手都是十二三岁的男孩,他们身穿红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衣服。赛程一般为20~30千米。先由专人领着参加者由终点走到起点,然后由起点开始竞赛。竞赛时,一匹匹骏马犹如一支支离弦之箭。一个个机灵的小骑手俯伏马背,一面催马飞速驰骋,一面精心地替马擦拭着眼帘周围的汗水。因为汗水流入马眼,会影响奔驰速度。
在开始赛马之前,预先准备好名次号码,并由数人分乘数骑执号等待。第一名骑手来到终点时,有手执第一号的人迅速将号码交给骑手本人。其余皆依次进行,最后骑手们凭号领奖。
赛马会获奖名次的多寡要根据参加比赛的马匹数量来决定。一般评出优胜者1~25名。如果参加的马匹数量较少,只评出1~5名或者1~15名。第一名的奖品较多,其余的奖品依次相应减少。在过去有些赛马会上,第一名的马主可得9个元宝、9峰骆驼(1岁骆驼)、11匹骡马、100只羊。
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如果某一匹马在赛马会上获得第一名,那就不仅是马的主人的光荣,而且是整个部落的光荣。在赛马会上,当赛马的小骑手到达终点时,都呼喊自己部落的口号,观看赛马的人听到自己部落的口号,都会齐声呼应。当第一匹骏马到达终点时,每一个哈萨克族人都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欢快情感。赛马中得到的奖励,主人是不会独吞的,他会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分给亲人和同部落的人。赛马往往是在婚礼和重要节日里举行,而且经常是压轴节目。也就是说,赛马一旦结束,庆典也宣布结束。
(二)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萨克人集会时经常举行的娱乐活动之一。这一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人群分为两组,由一组选派一位姑娘,另一组选派一位小伙子。他们两个都骑上最好的马,并排走向人们目力所及的很远的地方(一般都是事先指定的地方)。在去的路上,小伙子可以向姑娘说各种调皮话,甚至可以吻她。按照习俗,无论怎么嬉闹都不算过错。但到指定地点后,必须立即返回。这时小伙子先跑,姑娘在后紧追。如果姑娘追不上,就算小伙子获胜。如果姑娘追上了,便可抓住小伙子的衣襟,用鞭子在头顶上频频打圈,甚至还可以轻轻地抽他几鞭。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小伙子的。有时,这种娱乐活动不一定选派姑娘,也可由年轻的少妇充任。
(三)叼羊
这是马力与人力结合的一种娱乐活动。所叼的羊是山羊,哈萨克人称其为“灰狼”。这个名称可能是古代突厥人的狼图腾的崇拜习俗遗留下来的。
叼羊之前,人们先分成两组,每组各出一人一骑相互对叼。先出场者把羊压在脚和膝之间。后出场者两手抓住羊的两只前腿用力拽拉。这时要求人和马的有机配合,谁的力量强就会将羊抢走而获胜。这样几次对叼之后,最后大家合叼一只羊。持羊者催马前跑,其他人追赶,追上后大家尽力争夺,夺得者持羊飞跑,其他人继续追赶。如果持羊者遥遥领先,别人无法追上就算获胜。获胜者可将叼到的羊送到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家中,当天晚上就由这家宴请众人,通宵娱乐。
第六节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
一、传统婚俗
哈萨克族在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娱乐活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即女方家送亲礼和婆家迎新礼。大部分仪式均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举行,也掺杂一些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古老习俗。
在过去,哈萨克族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过去,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这种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族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
“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族的习俗约定,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他们对氏族部落内任何一家的婚事都像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结婚后,男女在日常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一)订婚仪式
男女方定亲以后,男方要给女方扎“持特”(三角巾、方巾)或戴“乌克”。举行订婚仪式,女婿方可正(猫头鹰羽毛)选择吉日交送聘礼后,式登女方家的门,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女方的父母在这天要给女婿吃羊胸部肉,以表示双方已正式定亲。附近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可以跟女婿打闹玩耍,如把女婿投到水池里或泼水,或者将衣服缀缝到花毡上,让女婿出丑等。订婚后,男方就可公开去女方家。
(二)娶亲仪式
婚礼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举行,即女方家送亲礼和婆家迎新礼。大部分仪式均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举行,也掺杂一些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古老习俗。
(三)典礼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妇女受各种旧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没有社会地位,在家庭中没有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婚姻风俗和习惯均有所改进,妇女享受着平等自由的权利,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在逐步克服。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确定的歌词,即兴编唱。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儿的出嫁,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然后开始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这种场面非常热闹,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
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和伴郎们穿戴一新,骑着骏马,簇拥着向女方家娶亲,这一行娶亲队伍边走边唱“萨仁”曲子。听到歌声,新娘就坐进床上的帐幔里,并搭上红色盖头,哭起嫁来。同时伴娘们也头顶盖头团团围坐在床帐下的花毡上,准备对歌。当娶亲队伍来到新娘的毡房跟前时,女方的主人们立即把新娘毡房的一侧掀起一个口,伴郎们就在开口处对着新娘的床幔欢唱“加尔”曲调的劝嫁歌。唱罢劝嫁歌,紧接着伴郎们和伴娘们对歌,对歌的形式多样,男女互相对唱,相互盘问,诙谐逗趣,一直到一方无歌以答,无词以对,才算对方赢了。上述对歌完毕后,新娘唱(辞别歌),以哭嫁的形式辞别父母、“森斯玛”家人。
新娘唱罢歌曲后,由两位青年媳妇搀扶新娘去父母兄弟姐妹跟前,一一施礼哭别,同时也以哭声向送行的众亲友告别。唱完“阿吾加尔闹尔斯”(哭别歌)这支歌后,哥哥或弟弟就将新娘扶上银鞍坐骑,缓缓送往婆家。
当送亲队伍来到婆家,几位受尊敬的大娘把新娘搀扶下马,在亲戚、朋友、邻居的簇拥下举行结婚仪式。先是揭面纱,主持婚礼的人(一位能歌善语的年轻人)腕缠五彩缤纷的布条,手执彩色马鞭,唱揭面纱仪式的开场白,歌词即兴而发,随编随唱,曲调欢快,词义含蓄、幽默、滑稽,目的是逗人发笑,造成热烈欢乐的气氛。歌词大意有:百花齐放,多么芳香,百灵鸟歌唱,多么欢唱,新嫁娘来啦,多么漂亮!美丽动人的新娘啊,快把心扉敞开,让香甜的“夏什吾”为你撒下吉祥。然后再唱“别它霞尔”(揭面纱歌),之后主持人用彩色马鞭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长辈们一一行礼。至此婚礼仪式结束,主人端上各种食品佳肴盛情款待宾客。
二、丧葬习俗
由于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讨白”、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
哈萨克族施行的是无棺土葬。“埋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头北脚南,面西朝向圣地麦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个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个洞穴。安放完毕,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然后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坟的外形是长方形,周围建有坟墙,有门可出入,形似毡房。坟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有声望的死者,还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