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胃病的饮食调养
48535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本书所讲的胃病,包括胃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柿胃石症等。临床上,慢性胃炎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约占受检人数的13.8%,且以40岁以上多见,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

国外芬兰某调查指出:16~30岁组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仅为9%,而51~65岁组则高达53%。年龄每增长10岁,发病率平均递增14%。胃溃疡也为常见多发病之一,据统计,约有10%~12%的人在一生中曾患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发现,青壮年胃溃疡的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4∶1。胃出血为内科常见多发病之一,有人估计约占内科住院病例的2.4%~10.3%。胃出血好发于冬、春季,男性多于女性,以中青年多见,老年人则以胃肿瘤出血为多。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位,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小于30岁者占5%,40~60岁者约占70%,尤以50~60岁发病最多,男女发病之比为2.3~3.6∶1。据统计,胃癌住院病人约占综合医院住院人数的0.51%;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患胃癌,而每年死于胃癌者为15万~20万,占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2,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5。综上所述,临床上胃病大多属常见病、多发病范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故胃病的防治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医认为,胃为六腑之一,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有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主脘腹、咽、舌苔等功能。饮食进入胃之后,经过胃的研磨和消化作用,使之变成食糜,下传小肠后,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这一过程就是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胃的这一功能,每以“胃气”来概括之。如“胃气”充足,受纳、腐熟水谷功能正常,就会形神俱足,肌肉丰满,四肢轻劲;如若“胃气”不足,纳腐无权,则饥不欲食,或食而不消,或呕吐反胃,形体消瘦,精神疲惫。故有“人以胃气为本”及“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之说。胃之通降,是指胃气必须时时和顺通达,下降不逆。这就是叶天士所说的“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的意思。胃的通降以降浊为主,因降浊是受纳的前提。如胃失和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脘腹系指上中下三脘而言,系胃之所居之处,故胃主脘腹又有“脘腹属胃”之说。如胃气失调,运机壅滞,纳磨不健,则脘腹硬满,时有疼痛;如若胃气不足,则脘腹痞满。胃主咽部,是指受纳水谷,必须经咽部,通过食管,才能进入胃中。故《灵枢·忧虑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如果胃气不足,通降无权,则咽物噎阻不下;如胃火炽盛,上及于咽,则咽部红肿疼痛,甚则发生喉风、喉蛾等咽部疼痛疾患。胃主舌苔,是指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如若湿饮之邪停胃,会出现舌苔白腻或白滑;如火邪犯胃,则舌红苔黄燥或起芒刺;如食积于胃,浊气上泛,苔多厚腐;如胃阴不足,不能蒸生舌苔,则舌光无苔。

中医认为,胃与脾为表里关系,同居脘腹中焦,共主消化吸收,而共为后天之本,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脾胃的纳运、升降、燥湿相反相成的关系,来完成化生水谷精微、充养全身的功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两者的主要生理功能。纳、运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输周身、生化气血、充养四肢百骸。故《景岳全书》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脾胃纳运功能的活动形式,对机体气机升降有重要的影响。脾胃的升降相反相成,构成了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全过程,两者不可偏废,故张锡纯说:“脾主升清,所以运精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如果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即可影响到胃的受纳与和降,会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如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能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阴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以喜温燥而恶寒湿为特性,胃以喜滋润而恶温燥为特点,脾胃燥湿相济,阴阳才得以相合。如脾胃功能失常,不能相互协调,则会脾因湿盛而病,胃因燥热而疾。

中医认为,胃病的成因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有关,其中与“饮食不节”相关尤为密切,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不节则胃病。”有人调查700例胃脘痛患者,由饮食不当所致者最多,占68.3%。这也充分说明“饮食不节”是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目前认为,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饥饱失宜、饮食偏嗜等,为胃病发病的重要病因。饮食不节,包括饮食过量、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饥不得食等。其中饮食过量、暴饮暴食,会使宿食停滞于胃肠而壅滞不通,可出现脘腹痞满疼痛、恶闻食气、嗳腐吞酸、泻下臭秽等。故《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少,或饥而不得食,泻而不得饮,使气血生化无源,脾胃运化受纳功能亦随之减弱,可出现面黄肌瘦、神疲乏力、食后腹胀等。长期饥饱失宜,或饮食不定时,不仅损伤胃肠,会进而损及于脾,而致脾气虚衰,即李东垣所谓的“胃伤脾亦伤”。饮食不洁,包括进食腐烂变质食物、误食有毒食物、饮用细菌或工业污染水以及服用对胃有损伤或刺激作用的药物等,都能损伤脾胃,致使纳化腐熟传导失司,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下痢脓血等。饮食偏嗜,包括五味偏嗜、偏嗜肥腻、过食生冷及冷饮、嗜食粗糙干硬食物、喜食腌制发霉食物、嗜酒烟等。过食酸、苦、甘、辛、咸,则脏气偏胜,会引起脾胃等脏腑病变。“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明过酸过苦,可致脾胃病变。甘味本可益脾胃,但过食甘味,亦可使脾之气壅滞而发病,即《内经》所谓的“甘者令人满”。过度食用醋、蒜、辣椒、咖啡、香料、调味品等刺激性食物,既可直接刺激食管及胃肠,还可导致胃肠内一系列病理变化,如化火、动血、耗气、伤阴等,而出现胃痛、腹痛、痞满、便血、噎嗝等。偏嗜肥甘厚味,过食富含脂肪的油腻食物,可壅滞脾胃气机,使运化失健,聚湿生痰,或化生热毒,可出现胃痛、呕吐、肠痈等。过食生冷瓜果,或过度饮用冰冻饮料,皆可损伤脾胃阳气,化生寒湿,而致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进食过热、过快,嗜食热食者,久了可灼伤食管及胃,从而导致吞咽困难、疼痛、噎嗝等。

嗜食粗糙干硬难于消化之物,特别对于脾胃虚弱者,可致食积胃脘,难于运化腐熟,可出现脘腹疼痛、胀满等。喜食腌制及发霉食物如酸菜、豆酱、辣酱、萝卜干、干菜及霉变花生、玉米等,可损伤胃肠,或生痰湿而致痰湿阻滞,甚或血分淤滞,而致噎嗝、积聚等。饮酒过度,可损伤脾胃,酿生湿热,而出现各种胃肠病证。特别是过量饮用烈酒,不仅可出现胃痛暴发,而且还可助热动火伤及胃络,引起呕血、便血等。长期大量吸烟,会耗伤胃阴,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发生。

在中医胃病的辨证调护中,饮食调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内经》中“谨和五味”、“食养尽之”的理论中,均强调了这一点。对于胃病病人加强饮食调养,不但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配合治疗,包括了“药膳”、“食疗”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胃病的饮食调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随时注意保护胃气。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胃病者尤应如此。在急性胃病之腹痛、呕吐、出血等症状剧烈之时,常需禁食,只要腑实得通、病情缓解时,就应尽早恢复进食,初始以米汤、果汁等素流最宜,出血病人更宜用藕粉糊,以保护胃气。重症胃病在恢复期,胃气初复,或湿滞未净,此时如贪图口腹或急于求补,均可导致“食发”。平时,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弱时,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也不要强食,食之不运,反损脾胃。总之,在胃病的饮食调养中,应根据胃病的不同阶段及脾胃功能的强弱,采用不同的保护胃气措施。

第二,要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疾病或食物中毒,因而,饮食清洁对预防胃肠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因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发生密切相关,而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故与这类病人共同生活时,应采用分餐制或公筷制,以避免交叉传染。

第三,饮食有节,有条件可采用少量多餐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历代医家多有告诫。中医临床上,因暴饮暴食导致胃肠病急性发作或酿成顽疾者屡见不鲜,均因食积胃肠、纳运传化失司所致。“过则伤其正也”,过嗜烟酒、肥甘、辛辣、浓茶等,久之亦损伤脾胃。中医已明确认识到“饮酒过量,腐肠烂胃”、“辛辣助火”、“肥甘生痰”的危害,实非胃病之所宜。

张晓梅曾对484例胃脘痛与饮食关系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饮食不节及嗜好烟酒,是胃脘痛发病的重要因素;寒热、辛凉饮食,对不同证型胃痛复发加重的影响不同;并认为,恰当的饮食禁忌,是防治胃脘痛发生与复发的重要手段。胃病者,一般脾胃功能较弱,往往每餐饮食较少,为了保证其足够的每天营养供给,有条件者宜采用少量多餐制。

第四,饮食的软硬冷热应相宜。一般讲,胃病者宜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根据病情不同需要,可分别给予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等,其中粥疗尤适用于慢性胃病者。食物的过冷过热,均可能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长期嗜食辛辣热烫之品,可使胃肠积热,而致出血或便秘等。故《灵枢·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就是此意。

第五,对于胃病者,平素应根据辨证需要选食,以保健脾胃,防止胃病复发。对脾胃虚寒的人,平素宜多吃生姜、胡椒等温中散寒的调料;对胃阴不足者,宜多食百合、梨、藕、蜂蜜、牛奶等甘润生津之品;对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者,可多用萝卜、金橘饼、橘皮、佛手干等,以理气解郁、疏肝和胃;对于脾胃虚弱者,宜服用红枣、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白豆蔻、莲子肉等,以补益脾胃。

第六,胃病者,应顺应四季,调摄饮食,以防止胃病复发。春天,阳气升发,胃病多有动血之变,为防胃出血等复发,饮食宜清淡,并少食助热动火之物;夏季,炎热酷暑,多挟湿气,易困脾胃,故夏天不宜过食生冷油腻,以免伤及脾阳而蕴湿浊;新秋之时,暑湿未尽,天气转凉,饮食稍有不洁,常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故要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如秋燥明显时,可食些甘寒柔润的食品;冬令健身,重在食补,根据辨证需要,冬至后可服适量补品。

第七,在胃病的饮食调养中,服用方法应有讲究。对重症胃病用重剂时,宜采用腑气得通后宜“得下,余勿服”、“若一剂利,则止后服”,即中病即止等法;病后胃虚者,宜方小药轻,或多次分服,以免损伤胃气;对于轻微余邪者,勿服攻伐重剂,以免伤害初复之胃气。胃病患者,服药一般以温服为宜,以减少冷热对胃肠的直接刺激。

如服有刺激性药物的汤剂等,一般宜在餐后服用,或服药汁同时进食少许稀粥,或以适量蜂蜜调和药汁服用;呕吐病人服药汁,宜少量多次,或在服药汁同时含嚼生姜片等。从时间医学角度出发,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性,择时投药,可提高疗效。一般讲,补益药,宜饭前服,以利于吸收;补阴药,宜晚上1次服,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开胃健脾药,宜饭前服用;消食导滞药,宜饭后服;制酸药,宜饭前服,以中和胃酸,并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以利清除胃肠积滞。

本书分胃病的一般医学知识,常见胃病症状、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胃出血、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柿胃石症的饮食调养,胃的解剖生理及胃病常用化验检查正常值等11部分介绍。其中3~10部分为重点,其所介绍的饮食调养包括药膳及食疗两方面的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东西南北中的家庭及病人皆可掌握使用。本书写作深入浅出,既适用于胃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对广大基层医护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所汇集的资料,主要来自国内书刊杂志,为很多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惠中

2000年6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