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48533700000043

第43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17)

按:眩晕一症,病因复杂,外感内伤皆可引发。《黄帝内经》以风、虚立论,分为风眩与虚眩两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及《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是。仲景责之于痰饮,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丹溪则宗河间之说,认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然而,证之于临床,以眩晕为主症者,多由于肝阴不足、阴不敛阳、阳亢风动所致。本案眩晕为肝阴亏虚,肝阳上越化风,兼有中气亏虚、升降失常而致。治疗以滋阴潜阳息风为主,故用龟甲、白芍、当归、生地黄、钩藤、天麻;兼补中气,则用参、芪、术、草;病变主要在于肝脾二脏,经前乳房胀痛,说明肝气不舒,故用柴胡疏理肝气;恶心呕吐,胃纳欠佳,故用陈皮调理脾胃之气升降以止呕。方中不用半夏降逆止呕,何也?恐嫌半夏燥烈伤阴,今本肝阴不足,而见无苔之象,故弃之不用。本案治疗思路明确,一则补肝阴,潜肝阳,息肝风,理肝气,防止因肝旺而克伐脾土,肝虚而致木不疏土;二则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通过补脾益气,和调胃气,使中焦枢机恢复升清降浊之职。如此则肝阴充足,肝阳潜降,中州健运,升降自如,病可痊愈。笔者借鉴此案经验,曾治一女性老年患者,患梅尼埃病20多年,时发时止,平时眩晕、耳鸣,病发时自觉天地旋转,伴恶心呕吐,每因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本次发病最重,痛哭流涕,惊恐万状,不敢睁眼,由2人搀扶而来求治。观其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舌下青紫,诊其脉弦而缓,颇似张氏所治本案,而痰湿瘀阻较之为甚。故用张氏原方加姜半夏、茯苓、泽泻、丹参。3剂眩晕减轻,再守方加减6剂而安。

医案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张珍玉》

九、其他证候

验案1气阴两虚

焦某,男,62岁。1992年1月20日初诊。

头晕耳鸣半年余,重时晕倒,时而寐差。曾多次求医,疗效不著。刻下伴心慌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后加重,口干,二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证属气阴两虚,兼虚阳上亢。治以益气养阴,潜阳安神。

西洋参5g(另煎,兑服),麦冬10g,五味子5g(杵碎),生地黄15g,玉竹15g,阿胶珠10g,炙甘草6g,炒酸枣仁15g(杵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杵碎,先煎),首乌藤30g,磁石30g(杵碎,先煎)。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忌食辛辣油腻,宜畅情志,适劳逸。

二诊:头晕耳鸣基本消失,纳增,眠佳,心慌心悸减轻,口仍干,舌淡红,苔白少,脉细,强弱不匀。原方加茯苓20g,远志6g。再进10剂。并嘱其药尽后可续服西洋参生脉液,每次10ml,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者是因气阴两虚兼虚阳上亢所致。气短乏力,劳累后加重,为气虚之征;口干,舌淡红苔少,脉细弱,是阴虚之兆。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故心慌心悸,时而寐差;气虚清阳不升则脑失所养,阴虚阴阳失衡则虚阳上亢,故头晕耳鸣,重时晕倒。方以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生地黄、阿胶珠、炙甘草益气养阴;以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炒酸枣仁、首乌藤、远志等平肝潜阳,养心安神。

医案出处:《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黄某,女,34岁。1972年1月初诊。

1970年以来经常患头痛、眩晕、干呕,甚则晕倒,数家医院皆诊断为梅尼埃病。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无力,手足冰凉;面色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

此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10g,党参20g,生姜30g,大枣30g。4剂。

二诊:上方服4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服之。

党参20g,炒白术18g,炙甘草15g,干姜30g,制附子30g(先煎),茯苓15g,肉桂10g(研末,冲服)。

服20余剂,诸恙悉安。1979年7月追访,自从痊愈以来,再未重犯,始终坚持全勤。

按:本案患者以经常头晕、干呕吐涎沫为主症,且多为头顶痛,属厥阴肝经之巅顶痛。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例患者病机关键为厥阴肝寒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干呕吐涎沫。治以温里散寒,降逆止呕。方选吴茱萸汤治其标,后以理中汤加减温建先后天之本,使病根祛除而痊愈。

医案出处:《范中林医案》

第五节缺血性眩晕

一、气血不足

验案1

徐某,男,43岁。1978年10月14日初诊。心悸时作,胸闷气窒,夜寐多梦,手指震颤,近发头晕,晕甚而厥,脉细弱,舌淡少苔。辨证为心气不足,肝血不足,风阳易动。治当补益气血,息风潜阳。

党参12g,炙黄芪12g,丹参9g,炒当归9g,白芍9g,钩藤9g,天麻6g,菊花6g,降香6g,龙骨15g,砂仁15g,豆蔻15g,枸杞子9g。7剂。

10月22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减轻,胸中气窒略爽,时欲太息,而震颤已定,寐仍梦多,脉舌如前。再拟补气养营,略参芳香开郁。

炙黄芪15g,党参15g,炒当归9g,炒白芍9g,郁金6g,广木香6g,丹参9g,茯神10g,远志6g,枸杞子9g,菊花5g,炒谷芽9g。7剂。

10月28日三诊:头晕渐止,胸中爽快,胃纳亦展,唯神疲乏力,寐中多梦纷纭,气营不足,心神失养。宜益气养心。

丹参15g,炙黄芪15g,当归9g,白芍9g,远志4.5g,朱茯苓9g,柏子仁9g,姜半夏5g,佛手6g,党参15g,炙甘草5g。7剂。

按:本例先有心悸,后发眩晕,属心肝两脏为病。盖心主血脉,血虚不能养心,发为心悸;亦有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心力,心阳不振,而心悸不安,本病兼而有之,舌淡,脉细,是其征也。眩晕谓眼花头晕,转旋不定,重则可以昏倒,多因肝风内动而致;加以手指震颤,其为肝血不足,血虚生风之象。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枸杞子、菊花共养肝阴,钩藤、天麻息肝风,降香、砂仁、豆蔻开郁宣气,症状次第改善。至于寐中多梦,乃心失所养,神不收藏,而头晕已止,故去钩藤、菊花、天麻之平肝息风,加远志、柏子仁、茯神以养心安神也。

医案出处:《朱古亭临证录》

验案2

卢某,女,32岁。1991年12月6日初诊。

头眩晕2年余,不能工作,用西药无效。头眩晕,耳鸣目花,视物不清,气短乏力,倦怠少眠,面白无华,不能工作2年余,脉沉细,舌淡。

辨证为气虚清阳不升。以益气聪明汤加味主治。

红参15g(另煎,兑服),黄芪30g,白术20g,升麻15g,葛根15g,黄柏15g,白芍15g,天麻15g,五味子15g,甘草10g,蔓荆子15g。水煎服。

二诊:服药11剂,眩晕耳鸣、全身无力、气短俱大减,面色转红润,舌边红,脉沉较有力,仍睡眠不佳多梦。上方加炒酸枣仁20g,远志15g,石菖蒲15g。水煎服。

继服上方6剂,诸症皆除,睡眠亦佳,从而上班工作。

按: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此类眩晕甚多,用之辄效。其辨证要点为眩晕气短,倦怠面白,脉细弱舌淡。

医案出处:《张琪临床经验辑要》

验案3

徐某,男,33岁。1963年12月23日初诊。

匐伏后起立即感眩晕不支,时作悸忡,饮食正常而消瘦,便较干。

黄芪6g,远志4.5g,白术5g,茯苓9g,干地黄12g,焦酸枣仁6g,党参6g,桑叶9g,麦冬9g,五味子1g,煅石决明15g。4剂。

12月30日二诊:药后眩晕显见好转,便亦较顺。续以原意进之。

黄芪9g,远志5g,麦冬9g,焦酸枣仁9g,党参9g,白术4.5g,桑叶9g,煅石决明15g,北五味子1.5g,砂仁1.5g,熟地黄12g。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