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性偏头痛还需与颅内动脉瘤相鉴别,颅内动脉瘤可引起偏头痛样发作和眼肌麻痹,甚至在动脉瘤破裂前可发生较重的偏头痛。两者鉴别主要借助于蛛网膜下隙出血史及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影而作出诊断。
四、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发作率高,发作形式多样,发作时患者非常痛苦,过去曾用许多措施来治疗,但均无显著效果。目前临床,偏头痛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可使90%以上的患者在发作时解除或减轻头痛,减少或消除头痛的复发。但因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还缺乏肯定、完全、永久性或彻底根治的治疗,对于发作的患者除应选择有效的抗偏头痛药物之外,还应给予一般支持治疗,如静卧、额部和颞部冷敷、避免强光、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焦虑和紧张等,以期减轻发作时的痛苦。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血管收缩药,如酒石酸麦角胺、双氢麦角胺等;②竞争性5-羟色胺抑制药,如二甲麦角新碱、苯噻啶、赛庚啶等;③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苯己胺;④直接兴奋动脉a感受器的药物,如氯压啶;⑤阻断血管上b-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阻止血管扩张反应的药物,如普萘洛尔、纳多络尔;⑥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泼尼松;⑦PG抑制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摄取的药物,如盐酸阿米替林;⑨钙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嗪;⑩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在发作前驱期服用药物以阻止发作,于发作期应用相关的药物减轻头痛,并缩短发作时间。
1.常用药物
(1)适当应用镇静药,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如地西泮(安定)10mg肌内注射,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等。
(2)异丙肾上腺素吸入:据文献报道,吸入此药可使视觉先兆获得解除。
(3)剧烈疼痛可应用氯酚待因、可待因、哌替啶(杜冷丁)、布洛芬等止痛药。
2.血管收缩药—麦角胺
1925年有研究认为,偏头痛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性疾病,而麦角胺具有交感神经阻滞的作用,因此此药自此被广泛使用。
麦角胺口服或直肠给药时,常发生吸收不稳定和个体差异较大的现象。直肠给药比口服给药的血浆中浓度高,静脉给药效果更好,90%的患者有效。其主要分布到肝、肾、肺及脑内。胆道是主要的排出途径,麦角胺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不清楚。咖啡因和麦角胺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麦角胺的血管收缩作用,使其溶解性增加,在肠内吸收亦增加,因而得到普遍的赞同。
麦角胺的给药方法可分为口服、舌下、直肠、雾化、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为使麦角胺达到理想的疗效,在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是:①尽快使用,于出现先兆症状时应用最好。②应立即服用足够剂量,不能在30min或1h内增补,如开始剂量治疗失败,以后增补通常无效。③剂量要合适,即患者能耐受或低于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剂量。病人对正常剂量的麦角胺过度敏感,常会引起强烈的恶心、呕吐等,其原因可能是剂量太大,或强烈的偏头痛发生的症状所致。因此,最好在头痛的间歇期试验、确定其最佳耐受量,再降低药量。例如,使用麦角胺直肠栓剂时,每个剂量为2mg,可将栓剂切成4等份,每份插入60min,如果在第3份出现恶心反应,则偏头痛发作时应用的剂量为其1/2(1mg);如均未出现恶心,则以2mg为开始的治疗剂量。④要注意选择给药方式。偏头痛发作期胃肠运动功能降低,胃潴留和排空延迟,有些病人还有严重呕吐,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必要时可与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合用。一般认为,直肠栓剂是有效的,重症病人可采用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方式。⑤避免与普萘洛尔合用。
3.PG抑制药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除用作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外,也可用于预防性治疗。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2次,连服3个月,但有消化道溃疡和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禁用。其机制是:①对抗血管壁内致痛物质缓激肽;②阻断疼痛部位的神经末梢,使疼痛刺激不能到达神经末梢;③减慢炎性反应;
④镇静和松弛肌肉;⑤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阻止PG、血栓素A2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因子释放;⑥抑制受体介导的钙内流,抑制细胞内某些储存钙的动员,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⑦偏头痛有5-HT低下,而阿司匹林能提高5-HT合成中所需的游离氨基酸的浓度,改善5-HT功能。
(2)吲哚美辛:是一种能收缩血管、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吲哚衍生物。使用吲哚美辛治疗丛集性头痛,常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吲哚美辛50mg,口服,每日4次。如果首剂服后头痛症状消失,那么以后每次发作时用此药均能终止头痛。吲哚美辛对偏头痛具有双相防治作用,即对初期和继发时相的偏头痛均有防治作用。
4.其他药物及治疗方法
(1)甲氧苯丙酸和氟灭酸:这两种药物在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氟灭酸,可作为预防、控制经期偏头痛发作的首选药物。
(2)Sumatripam(GR):GR43175是一种新型专一性很强的5-HT1D受体激动药。此药物治疗偏头痛明显优于麦角胺。
(3)甘露醇:偏头痛发作期,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常可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时间。其机制可能与利尿作用而减轻了脑水肿,抗自由基改善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等有关。
(4)地西泮:解除偏头痛发作,迅速而安全。肌内注射每次20~30mg,静脉注射每20~40mg加入5%葡萄糖80ml缓慢静脉滴注。病人在静脉推注中出现嗜睡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5)氯丙嗪:有良好的镇静、抗吐作用,因其还有抗5-HT作用而用于治疗偏头痛。一般按1mg/kg(每次极量100mg)进行肌内注射,用药后20~55min偏头痛的恶心、呕吐症状完全缓解,偶有轻微头痛,不良反应为嗜睡及体位性低血压。
(6)联合用药:晕痛定4片,普萘洛尔10mg,谷维素40mg,吲哚美辛12.5mg,每日3次,联合服用,常可在1或2天中止头痛。若连续服3~4周,可预防发作。
(7)泼尼松:对偏头痛持续状态呈顽固性发作者,可用泼尼松10mg,每日3次,口服。发作停止后应停药。
(8)吸纯氧:纯氧6L/min流量吸15min,可使头痛缓解。
(9)物理法:冷敷头部,可立即减轻疼痛。
(10)穴位注射式封闭治疗:可用泼尼松龙12.5mg及(或)地塞米松12.5mg,选择天容穴注射式封闭治疗。治疗血管性头痛(典型先兆、普通性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部分患者,5min内头痛症状可缓解,疗效明显。也有人用1%普鲁卡因2ml加1∶100肾上腺素1或2滴,选择太阳穴痛点封闭,也常可达到立即止痛的效果。
(二)特殊类型偏头痛发作时的治疗
1.复杂性偏头痛
指具有神经缺失体征的偏头痛,发作时可用罂粟碱治疗。罂粟碱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本药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嗜睡、眩晕、便秘,大剂量时可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速,一般每日300~600mg,患者可以耐受。也可用60ml的5%碳酸氢钠加10mg的山莨菪碱(654-2)静脉缓慢注射(儿童用量减半),连用5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间隔半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但在情绪不稳、过劳、饮酒后仍有轻微疼痛,少数患者用药后有口干、视物模糊。青光眼和眼底出血者禁用。
2.经期偏头痛
经期偏头痛可用治疗典型先兆或普通偏头痛的一些方法治疗,如用前列腺抑制药、麦角胺制药、止吐药、镇静药等治疗。也有使用性激素(甲睾酮)治疗者,效果良好。
对绝经期偏头痛者,可用睾酮(每粒75mg)及雌二醇(每粒25mg)皮下植入,半年植入一次。此法较口服及注射效果要好,不良反应小。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按下述方法植入:①2~4粒睾酮;②2粒睾酮加1粒雌二醇;③1粒睾酮加2粒雌二醇;④2~4粒雌二醇。
对于雄激素水平低的患者,月经周期短,月经量常较多且有血块,经期持续时间也长,治疗上可用丙酸睾酮25mg,每周2次肌内注射,自月经前一周开始至月经后一周止,3周为1个疗效,用药后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疗效。
对于雌激素水平偏低的患者,月经量少,经血浓,经期持续时间短,治疗时可用己烯雌酚0.1mg,地西泮2.5mg,谷维素200mg,维生素B1200mg,共混合成粉末,分成10包(或分装于10个胶囊)。每日睡前一次口服1包,连续服用1个月,疗效明显。
治疗经期偏头痛也可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于月经来潮前3天口服,每日50mg,5天为1个疗程。并加用溴隐亭,开始于晚餐后服2.5mg,每日3次,连用2~3个月。
3.妊娠期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在妊娠3个月后疼痛常趋向于减轻,因此,妊娠期的治疗主要是在受孕期及其后的3个月内。一般采用哌替啶较为安全、有效,但此药对胎儿有轻度的呼吸抑制作用。轻、中度头痛者可用50mg哌替啶,严重头痛时用100~200mg。阿司匹林可增加死胎发生率,故现今一般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片对妊娠期偏头痛疗效不佳。
(三)偏头痛发作间歇期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与治疗取决于发作的频率、时间、严重程度及终止发作成功的程度,因此,对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者,均需采取药物预防措施:①常规治疗难以控制症状者;②需不断地以大剂量才能控制症状者;③每月发作频率超过2次者;④发作程度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者;⑤每月发作1次,但持续3或4天,且发作时不能工作者。
在这些情况下,药物预防与治疗可以减轻发作的频率,缓解发作的程度和减少发作时间。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有许多种,以下作一简单的介绍。
1.竞争性5-HT抑制药
(1)二甲麦角新碱:是麦角酸的衍生物,为预防偏头痛的有效药物。此药吸收较快,1h达到峰值血浆水平,主要代谢产物甲基麦角新碱血浆水平比原药大10倍,通过肾脏排泄。此药副作用较多:①胃肠道系统,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部不适、腹痛;②心血管系统,有心慌、心动过速、心绞痛、间歇性跛行;③肌肉、骨骼系统,有肌肉痛性痉挛,以腿部明显,关节僵硬;④神经系统,有嗜睡、眩晕、头轻飘感、失眠、焦虑、注意力差、视物不清、抑郁、肢端感觉异常等;⑤其他,有足部水肿、鼻充血、出汗、皮肤过敏反应,腹膜后、胸膜、心瓣膜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