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48533700000035

第35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9)

患者于1980年开始发生左侧面部头面部三叉神经痛,呈阵发性、刀割样的疼痛,每次持续1~2min,每日发作3~4次。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经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无效。近1个月来疼痛加重,每日发作6~8次,每次持续5~15min。刷牙、洗脸、大笑均可诱发疼痛,伴面部肌肉抽搐,痞满纳呆,心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属痰浊中阻,肝脉失养。治法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白附子10g,川芎10g,白芍10g,僵蚕10g,薄荷10g。

按:白附子辛、温,入胃经,祛风湿,逐寒湿,为本方主药;川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养血祛风;白芍酸、苦、微寒,入肝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祛风;钩藤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清热平肝,镇痛息风;僵蚕咸、平,入肝、肺经,疏风解痉,化痰散结;薄荷辛、凉,入肝、肺经,可引药上行,疏散风热。诸药配伍,能化痰散结,养血通络,清肝祛风,而具有祛邪扶正、调和脏腑气机之功。

医案出处:《中国中医名方——卢祥之》

验案3

励某,男,79岁。2000年8月8日初诊。

无明显诱因左面部疼痛已有4年,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30秒,初期每日发作4次,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加,发作间隔时间缩短。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予口服卡马西平,因过敏而改予苯妥英钠口服及地塞米松局部封闭,但疼痛暂止1个月,未能根治。

现症见左眼眶下方剧烈疼痛,伴阵发性抽搐,左鼻旁有1条索状硬块,触痛,易针刺出血。查体:血压20.62/9.98kPa,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属风阳上扰,挟瘀交阻。治法以平肝通络。

方1(内服):羚羊角粉0.6g(代,冲服),山羊角片15g(先煎),黄芩15g,羌活9g,生石膏30g(先煎),延胡索20g,藁本9g,白芷9g,石决明30g(先煎),菊花9g,细辛6g,川芎9g,僵蚕9g,地龙15g,全蝎3g。

方2(外敷):紫花地丁30g,菊花30g,蒲公英30g,黄连15g,制乳香、没药各15g,延胡索30g,薄荷15g(后下),冰片15g,白矾30g。

8月29日至9月12日二至五诊:左侧三叉神经痛已轻其半,有时已毫无痛苦,左眼角下方今晨作痛,舌偏红,苔薄,脉弦。法再从前。内服方在8月8日方上加黄连9g,薄荷9g。外敷方同8月8日方。

9月26日六诊:左侧三叉神经痛已愈80%,左鼻旁条索状硬块已消,左鼻根部皮肤觉痛,舌偏红,苔薄,脉缓。内服方及外敷方同8月8日。外用药水:细辛9g,川乌、草乌各9g,闹羊花9g,白芷9g,蟾酥1.5g,冰片6g。10月24日七诊:左侧三叉神经痛基本痊愈,舌偏红,苔薄,脉缓。法以原意以资巩固。羚羊角粉0.6g(代,冲服),天麻15g,黄芩15g,羌活9g,生石膏30g(先煎),延胡索20g,藁本9g,白芷9g,石决明30g(先煎),菊花9g,细辛6g,川芎9g,僵蚕9g,地龙15g,全蝎3g,蒲公英30g,黄连9g。

按:闹羊花即羊踯躅,止痛古方多用,然因其有大毒,故今人少用。此药虽有毒,但其显著的镇痛作用却与鸦片相似,配合细辛、草乌、白芷、蟾酥等止痛之品制成外用药水,一搽即愈。本案中药内服、外用齐下,疗效明显可见。4年顽疾,终得祛除。

医案出处:《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

四、肝阳(火)上亢

验案1

王某,女,45岁。1993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3年前无诱因开始双侧面颊疼痛,尤以右面为重,每日数发,疼痛如刀割样或针刺样,难以忍受,手不能触摸,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经治疗无效。现症见右面颊发作性剧痛,放射至齿龈及右颐,每日数次,张口受限,刷牙及咀嚼不能,触之痛剧,甚或痛如闪电样、刀割样或针刺样,流泪流涎,影响饮食及睡眠;口干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大便干燥,数日1解;舌质淡,脉沉细。

证属血虚肝旺之体,风阳上扰,火逆于面,内风串络。治宜养血柔肝,解痉止痛。方用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

川芎10g,白芷10g,生地黄10g,细辛3g,钩藤10g,柴胡10g,薄荷10g(后下),当归10g,白芍30g,炙甘草6g,茯苓15g,白术10g,石菖蒲10g,佩兰1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20剂,右面颊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明显缓解,张口咀嚼已不痛,唯仍不能刷牙,进食增加,大便畅通,入睡较安,舌淡暗,脉弦细。守方去石菖蒲、佩兰,加菊花10g,炒酸枣仁15g。继服20剂。面颊疼痛基本控制,刷牙时偶痛,仍有心烦、眠差。因患者欲返当地,嘱其带药14剂继服。

按:本案为阴血不足、郁怒伤肝所致。阴不制阳,肝经风火上逆于头,因经络不通,是故面痛频作。以逍遥散合四物汤养血柔肝,息风解痉。重用白芍,不但养血解痉,而且润肠通便。川芎、白芷、钩藤、菊花、细辛、薄荷均为轻清上浮、散风止痛之要药。而四物汤养血活血,补肝活络,深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宁某,女,42岁。

初诊:患三叉神经疼痛有年,曾在神经科治疗,常服镇静药,若停药则头痛即发。面色红赤,舌红唇紫,夜寐梦多,心烦急躁。

病属木郁化火,肝热生风,络脉瘀滞之证。先当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用活血通络法以止其痛。

蝉蜕6g,僵蚕10g,片姜黄6g,大黄1g,木瓜10g,钩藤10g,大腹皮10g,槟榔10g,珍珠母20g。7剂。

二诊:药后痛势稍缓,脉象弦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唇紫,舌背络脉粗大紫黑,必是血分瘀滞。拟用凉血化瘀通络法。

柴胡6g,黄芩10g,川楝子10g,丹参10g,茜草10g,牛膝10g,川芎20g,钩藤10g(后下),生石决明20g,生牡蛎20g,珍珠母20g,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大黄1g。7剂。

三诊:病势再减,夜晚睡眠显著改善,可不服安眠药,心情较前平静。诊脉弦数,舌红苔白。仍用前法加减。

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大黄1g,柴胡6g,黄芩10g,川楝子10g,丹参10g,茜草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水红花子10g,川芎20g。7剂。

四诊:近因动怒,头痛又作,夜寐不安,噩梦纷纭。五志过极,皆为火热,木火上攻,其痛必作。脉象弦数有力,舌红尖刺苔黄根厚。再以清泄肝胆方法。

柴胡6g,黄芩10g,川楝子10g,龙胆3g,夏枯草10g,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大黄2g,黄连2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7剂。

上方服后,头痛即止。嘱其戒恼怒,忌辛辣,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每日锻炼,以防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较为顽固,其人面红唇紫,急躁易怒,即是肝经郁火上冲之征。故药用升降散疏肝经郁滞,升降气机为先,木郁达之是也。从其舌背络脉紫黑粗大,知其血分瘀滞,伏热深重。本案治疗过程中,患者因动恼而致病情加重,因其病本属肝热,怒为肝之志,大怒而肝气逆上,所谓五志化火,故肝热增重,头痛加剧。治则增加清泄肝胆之品。肝属木,木能生火,故舌红尖刺,是木火两盛之象,方中加入黄连,以泻心火,是实则泻其子也。

医案出处:《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李某,男,63岁。1965年5月29日初诊。

由1964年8月始,后脑胀痛,渐及右侧头部,曾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屡治乏效。舌赤无苔,脉沉弦而数。

证属肝阳偏亢,风火相煽,上扰清窍。治以疏风散热止痛。

菊花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5g,黄芩15g,栀子15g,柴胡10g,薄荷10g,独活10g。3剂。水煎服。

6月3日二诊:病势无变化。仍守原方,续进3剂。

6月8日三诊:头痛大轻,后脑发胀亦缓。前方加蔓荆子10g。再服3剂。

6月14日四诊:头部胀、痛皆除,舌、脉均佳。终予3剂,以资巩固。

按:此患风邪首袭太阳,继入少阳,郁而化火,扰及空窍,故用独活、蔓荆子、薄荷以疏太阳之风,柴胡、栀子、黄芩以解少阳之热,川芎、菊花以止痛,当归、白芍以和血。设方似设阵,用药如用兵。

医案出处:《孙允中临证实践录》

验案4

杨某,男,54岁。1978年2月25日初诊。

自诉右侧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已10余年,经治疗效果不显,近四五年来发作频繁,每发持续1~2min,进食、漱口、洗脸都相引起发作。经针灸、电疗、封闭治疗,均无明显疗效,且日益加重。目前右侧下颌部剧痛,局部时痉挛,开口困难,心烦易怒,两胁不舒,大便秘结,舌正常,脉沉弦。

辨证属风阳上扰,经络闭塞,不通则痛。心烦易怒为肝气过亢,肝气郁则两胁不舒。治以平肝息风止痛。

白芍20g,菊花20g,钩藤20g,僵蚕10g,全蝎10g,白芷10g,当归15g,川芎10g,川大黄15g,郁金15g,青皮15g,枳壳10g,乌药20g。3剂。水煎服。

连服12剂,疼痛已除,基本痊愈。在治疗中未配合其他疗法。经随访未见复发,只偶尔稍感不适。

医案出处:《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一集)——石青山》

验案5

李某,女,46岁。

初诊:2年前左侧颜面及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刻诊:近几天又感左侧颜面及头部疼痛,呈抽掣胀感,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纳食尚可,二便自调,夜眠不宁,舌偏红,苔薄黄,脉细弦。

辨证属肝阳上亢,扰乱心神。治拟平肝潜阳,宁心安神。

钩藤10g(后下),天麻10g,菊花10g,栀子10g,川牛膝10g,川芎6g,茯苓、茯神各12g,蔓荆子10g,龙胆6g,醋柴胡6g,石决明15g(先煎),全蝎3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诸症大减,但仍偶有头部隐痛,无抽掣感,夜寐安宁,舌脉如前。再予前法巩固疗效。原方加减15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皆除,嘱间断服用中药,适当休息,忌食辛辣、炸烤等厚味食品以防助热生火,慎用烟酒,保持良好的心情,防情绪波动。

按:《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肝失条达,肝阳上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呈抽掣感;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夜寐不宁。张师采用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之法,用钩藤、天麻、菊花、石决明、白芍平肝潜阳,栀子、龙胆、夏枯草清肝泻火,川牛膝、川芎活血引火下行,全蝎、蔓荆子、柴胡息风疏肝止痛,茯苓、茯神、白术健脾安神,获效满意。张师认为,头痛的治疗,药物是主要方面,但饮食、情志、生活等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同时应注重心理疏导。

医案出处:《张志钧验案精选》

验案6

史某,女,38岁。1964年2月18日初诊。

1961年出现右侧头面部疼痛,经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3年来,经中西医药物及针灸治疗无效。最近1个月发作尤甚,疼痛连及太阳穴,痛如锥刺,入夜痛甚,舌红,脉弦细。辨证属阴血受伤,肝失所养,风阳上扰。治法以养阴柔肝,活络息风。生地黄24g,白芍、牡蛎(先煎)各30g,玄参、麦冬、牡丹皮各9g,生鳖甲、生龟甲(先煎)各18g,炙甘草6g,细辛1.8g。

按:方中牡蛎、鳖甲、龟甲、麦冬、生地黄滋阴养肝,潜镇上扰之风阳;佐以细辛、白芍、牡丹皮祛入络之风而止痛。合而用之,共奏养阴柔肝、活络息风之效。

医案出处:《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华——张伯臾》

验案7

何某,女,47岁。1980年6月5日初诊。

1967年因遭人殴打,致右面颊部及目眶四周肿胀疼痛,肿退后伤处时有麻木,肌肉抽动、痛,发作频繁,痛势颇剧,犹如刀割。3年前右面颊部开始疼痛,伴头痛头晕,口苦作渴。

诊查:张目疼痛即作,右目紧闭,难以睁开,须以手轻轻摩方能逐渐缓解;右面颊及上唇触之微觉坚硬,按之作痛;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辨证属宿瘀内结,木失条达,郁而化热,肝胆风火上扰,阳明蕴热内燔。治法以平肝潜阳以熄风火,活血化瘀以通经络。

羚羊角粉0.6g(代,冲服),钩藤9g(后下),菊花9g,生石决明15g(先煎),紫贝齿15g(先入),蔓荆子4.5g,白芷4.5g,薄荷4.5g(后下),红花4g,川芎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