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48533700000015

第15章 如何选择中西医(5)

(1)辨证:辨证的“证”字不同于症状的“症”字,这是极其关键的区别。头痛、手麻木、腰酸、胃胀、舌苔发黄等,这些都是症状。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通常会有非常多的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例如感冒时,鼻塞、流涕、发热、身体关节酸痛、头痛、头昏等症状一下子都冒了出来。根据这些症状怎么治疗呢?最简单的思路是针对各种症状找到相应的药物,比如治疗鼻塞的药物、治疗流涕的药物、治疗发热的药物、止痛的药物,找到这些药物之后,混在一起都吃下去。结果呢?可想而知。不但药物的数量很大,吃起来非常难受,而且不会得到好效果,感冒依然如故,甚至因为服药而变得更加严重或者引发其他疾病。所以,对“症”治疗是不行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惹麻烦。通常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便是对这种简单思路的形象描绘。

辨证的目的就是把复杂的症状归纳起来,找出它们的联系,将这些症状归入中医对人体的某个模拟体系当中,如经络体系或脏腑体系等。中医辨证有很多学说,如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简单地理解,各个学说的不同之处就是根据各自对人体功能系统的不同划分,从患者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找出内在联系,然后归入自己划分的功能体系中。如脏腑辨证,就是将症状归纳判断,确定是属于脏腑学说的“心系”功能紊乱,还是“肝系”功能紊乱等。

例如,患者出现牙痛、颈肿、目黄、口干、便秘等症状,如果针对每一个症状进行点对点的治疗,不但非常麻烦,而且很难奏效。但将这些症状综合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症状统一归于“手阳明大肠经证”。也就是,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是手阳明大肠经出了问题,或者说,调理手阳明大肠经可以治疗这一类症候群。所以,医生对于这位病人的诊断便是“手阳明大肠经证”。在治疗时,只需对手阳明大肠经进行针灸治疗就可以了。

再如,患者出现少腹胀痛、胸闷、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从部位上看,可以说全身都有问题,倘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病可就麻烦了。但是经过辨证审度,便可确定这些症状归于脏腑体系的肝。诊断为“肝气郁结证”。治疗则选用适当方药疏理肝气。

这便是中医的辨证。从始至终,诊断过程主要围绕着“判断各种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归纳入某经或某脏”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判断其寒热、虚实等性质,例如“阳明经热证”或“脾胃虚寒证”等。

(2)论治:论治是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审度恰当的处方内容。人们常说某位医家“用针如神”,或说“药到病除”,这些都是对于优秀医家的称赞之词,而这些称赞恰恰总是针对治疗技术而发的。医生的治疗技术,基本上便是我们所说的“论治”部分。论治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的难点有以下几种(以中药方剂为例):

第一个,可用的中药种类有几十、上百种,究竟怎样选择,怎样配方,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怎样根据自己的具体证候症状的特点进行方药加减。

第二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会像我们举例时所说的那样简单。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患有此种疾病的同时,通常伴有两种甚至更多的其他疾病。这些情况导致症状极其复杂,辨证之后会发现患者符合两种甚至更多的证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判定主次,考虑能否将几种证型的治疗通过一个方剂或比较少的方药来完成等。

我们在这里只是通过举例使大家对于中医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简单了解。论治过程是一个专业要求比较高的过程,需要很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医生个人的天分与悟性等。故而,此处不再深入探讨。

2.八纲辨证与六淫致病

脏腑学说是八纲辨证以外所有辨证体系的基础。脏腑学说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将复杂的临床症状归纳入人体的五脏系统,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症状,都可以划分为五类,分别归入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中,这是中医对病灶(或者说治疗的入手点)的定位。概要而论,发生在人体的疾病(或者说人体功能发生的紊乱),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发生部位,脏腑学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个是病证性质,八纲辨证与“六淫学说”所对应的便是这个方面。八纲辨证将发生在人体的疾病性质归纳为八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淫学说”则确立了另外六种性质,为“风、寒、暑、湿、燥、火”。临床症状无论怎样复杂,疾病性质大多不出于此,治疗也自然从此入手。

因此,最基础的中医辨证,就是结合脏腑学说与“八纲”“六淫”性质对疾病进行诊断,比如“肾阴虚”“胃实热”“脾湿”“肺燥”等。

(1)八纲:八纲共计四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内容复杂,本书不能详述,以下所列只是最简单粗略的提示,以帮助读者理解八纲的基本要义。

①阴阳:脏腑各有阴阳,阴阳协调则体健,阴阳失调则疾病生。阴阳不和主要为四种形式的盛衰不均,阴平阳盛,外在症状为阳证;阴衰阳平,外在症状为阳证;阳平阴盛,外在症状为阴证;阳衰阴平,外在症状为阴证。

②表里:表里基本是指病变位置在表还是在里,表者在肌肤腠理,可以发散治之,如外感风寒初期以散寒发汗药治疗;里者在脏腑营血,当以清解、攻下、温固等法治之,如脾阳虚以温中理气药治疗。

③寒热:寒证、热证,总由阴阳偏胜而成,阳胜(阳证)则热,阴胜(阴证)则寒。总的治则为温热性药物治疗寒证,寒凉性药物治疗热证。寒热的一个特点是不仅仅体现了阴阳盛衰,同时作为重要的临床症状,往往需要在治本的同时也要对症治疗。比如阴虚发热,虽然治本在于补阴,但补阴的同时往往也要针对性地退热。

④虚实:从阴阳论,则阴平阳盛为阳实证,治疗通常需要大寒药物攻阳;阳平阴盛为阴实证,治疗通常需大热药物攻阴;阴衰阳平为阴虚证,治疗通常需滋阴治本,凉药清解虚热治标;阳衰阴平为阳虚证,治疗通常需补阳治本,温药暖寒治标。

(2)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正常的气候变化而言。六淫在中医理论中主要被归于外感病因,也就是说六种不正常的气候变化造成人体受伤,发为疾病。中医基本的病因学说为“三因论”,即人之病因不外三类,六淫外感为外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为内因,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所伤为不内外因。

如果严格按照三因论解释,则六淫只是外感病证的六种致病因素。但中医临床中六淫并不是单纯作为外感病因发挥着作用,而是作为病证性质发挥着更加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对于并非外邪侵入,而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疾病,中医学往往也按照六淫观念加以辨证,这些被称为内风、内寒、内暑、内湿、内燥、内火,意即内生之邪。比如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并非外感风寒所致,因其病证性质为风证(具有风性的系列症状),中医则称之为内中风。

无论外感内发,辨别病证的六淫属性都非常重要,并且这种思路的拓宽无疑使中医诊断更加深入,治疗也更加有效。比如八纲辨证的(脾)阳虚寒证,如果仅仅从阳虚寒证论治,只是温中散寒。实则阳虚寒证很多伴有水液停滞,因此仅仅温中还不够,需要温中与燥湿(以燥性药物祛湿)兼顾;而且脾喜燥恶湿,温中的同时加以燥湿治疗,往往事半功倍。

①风:外风常发症状为发热、恶风、自汗、瘙痒、痛无定处等;内风常发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麻木、强直,乃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内风诸证多与肝相关。

②寒:外寒常发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骨节痛(得热则舒,遇冷加重)、肢体拘急、脘腹冷痛(得热则舒,遇冷加重)、喜热饮、肠鸣腹泻、食少纳呆等;内寒则主要由于阳虚所致,因此又称为“虚寒”,常见症状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甚至手足逆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倦怠嗜卧等。虚寒证多发于脾肾。

③暑: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常见症状为头晕恶心、胸闷呕吐、多汗心烦、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大便稀溏、食少纳呆等。即通常所谓“中暑”。

④湿:外湿常见症状为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汗出而热不解、痛处固定不移、有沉重感等;内湿主要是脾病的表现,多为脾阳虚导致水液不化,聚而为饮,常见症状为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呕恶、痰涎清稀、头重身沉、便溏或泻、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等。

⑤燥:外燥常见症状为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吐不爽等;内燥证主要是津液损耗,起因或由阴虚,或由阳亢,或由年老久病致精血亏损等。临床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瘦削、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治则以滋阴养血为主。

⑥火:外感多见于温热病,起初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口干而渴,继则但恶热不恶寒、大渴引饮,待热入血室则心烦不寐,甚则动血生风;内伤实火多为心、肝、肺、胃等病变反应,如口舌糜烂、口苦目赤、咽喉干痛、咳吐黄痰或脓血、齿龈肿痛、口渴喜冷饮、心烦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内伤虚火则多属肺、肾、心、肝的病变,症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四、四诊

中医诊断最主要依赖四个方面的技术,即望、闻、问、切。在临床应用中,要求医生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这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最重要守则。但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往往有所偏重,其中应用最为广泛、作用最为主要的是望舌、诊脉与问诊。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患者朋友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误以为“好医生不张口,伸手搭脉全都有”,因此见到医生之后不详细诉说自己的病情症状,只让医生诊脉,以此考察医生功力。实际上这是毫无道理的,结果只能使自己受损失。单凭诊脉就可以断病的,应该说这是神仙,不是大夫。通常来讲,问诊与诊脉并重,甚至问诊比诊脉更加重要。

1.望诊

望诊内容很全面,粗略可分为七个方面,察精神、观形体动态、辨色泽、辨部位、察目、望舌、察耳鼻唇等。但在临床应用中,望舌最为突出。因此,我们在这里只简要介绍望舌的部分内容。

(1)舌质

①颜色:淡白主寒、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红主热,鲜红而苔黄干厚为里实热,鲜红而苔少或净为阴虚内热;绛红即深红色,为热盛,热深入营血,若苔少净者为久病阴亏热盛;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为瘀血,紫暗干枯少津为热毒盛,紫暗滑润为阴寒盛;蓝舌为危重疫毒感染或化学物品中毒,少见。

②形态:胖嫩肿胀,边有齿痕者为气虚湿重;干瘪瘦小、苍老、有裂纹、生芒刺者为热盛日久,津亏阴伤;舌强硬,屈伸不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者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闭。

③湿润度:水滴汪汪者为寒湿水停;干枯粗糙者为津亏液竭。

(2)舌苔:舌苔的生成与三个方面有关,即由胃气所生,即脾胃有消化功能;由湿气上升所致;由饮食积滞所致。

①颜色:白苔主寒证,主表证;黄苔主里热证;灰黑苔而干裂者为热盛热深津枯;灰黑而滑润者为阳虚寒盛;灰土色较厚较腻称垢苔,为消化不良,湿浊停滞。但是临床需要注意排除染苔的假象,如吃过乌梅、橄榄、应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较长等均可造成灰黑苔,吃过黄连、枇杷、橘子者可染为黄苔等。

②厚薄:薄苔为初期表证或虚寒证;厚苔多为湿邪较重或有食滞;厚而腻者,即苔颗粒细腻,黏滞状,中心厚边较薄,擦之不去,刮之不脱者为内有湿浊、积饮或积食;厚而松散,颗粒粗大似豆腐渣样称腐苔,为实热蒸化胃中腐浊所致。

③湿润度:水湿汪汪为寒湿重;苔干少津为热邪伤津;干裂生芒刺为热极热久,津液亏损。

④分布:苔偏布左右一侧提示邪在半表半里、肝胆疾患;前后分布明显不均,与上中下三焦有关;舌苔一块块缺损似撕脱掉一样,周界清楚,表示气阴不足或小儿有虫积。

2.闻诊

指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包括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以及骨折部位的骨摩擦音、婴幼儿的啼哭声等。嗅气味指嗅病人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如口气、汗气、鼻臭、身臭等,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和病室的特殊气味。

但在临床中,闻诊不如问诊、诊脉等多用,而且有些重要的闻诊内容已经由患者提供,比如二便气味、经带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