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棠心语(上)
48532200000042

第42章 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5年10月28日)

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培养质量,扩大培养规模,积极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为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形势下,甘肃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深刻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对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5年10月11日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在我国人才培养层次中,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功能,是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甘肃省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现代化进程缓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历史传统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区位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但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缺乏造就人才、吸引人才的事业平台,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造血”机能,为各行各业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为甘肃的发展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大力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对促进甘肃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二、对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近年来,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的合理布局,学位授权点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有所扩大,质量稳中有升,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步扩大培养规模,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

从培养规模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全省现有三级学位授予单位19个,其中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1个;全省高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我们在大力发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改变了研究生教育类型单一的状况,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硕士生培养的重心也逐步转移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正在为甘肃省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有相当一批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

(二)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甘肃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和甘肃省教育厅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实行动态遴选,竞争上岗;二是督促各培养单位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三是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

各学位授予单位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科硬件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目前,全省有国家重点学科7个,建成省级重点学科78个,形成了一批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学科基地,为甘肃省学位点建设和学位点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重点建设学科大都成为甘肃省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的生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刚刚结束的第十次博士学位点授权审核学科会上,甘肃省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申报点、9个博士申报点通过了学科组评审,目前已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被批准新增列为博士学位点、本次会议上审议评定出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硕士点,将按程序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这些学位点基本上都是从各申报单位的重点学科中产生的。

(四)改革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建立了一套运行较为有效的管理工作体系

1997年成立省学位委员会,硕士点审批权由国家下放给省级学位委员会以后,对扩大办学自主权和人才培养的自主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几年来,省学位委员会的统筹权和决策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省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权审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甘肃省学位管理体制也在从创立走向逐步完善。

(五)积极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为更好地依靠专家和高校的力量,加快发展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甘肃省于2002年成立了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创办《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简讯》并定期刊出;学会通过举办相关学术会议与工作交流会议等活动,互通信息,相互交流,扩大了影响,促进了各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合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促进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1次会议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和紧迫任务,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和紧迫任务。2004年,甘肃省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达5000多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总体上看,规模与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已有的博士点、硕士点中,传统学科多,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技术学科偏少;基础差、招生规模小;一些学科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情况还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科学规划,大力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质量保证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把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科学规划、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深化改革”的思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数量,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速度、类型、结构既满足甘肃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前及未来的总量需求,又与甘肃综合发展实力所能提供的支撑条件相适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既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又要考虑外延的发展需要,两者相互兼顾。

(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一是要加强科学道德教育,树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质量观,教育研究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学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自主自律、献身事业的精神。二要面向甘肃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加强适应甘肃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三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对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工作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这个质量保证机制就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检查与评估。目前,在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针对这一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制订评估体系和评估手段,使评估工作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要防止评估工作片面化,力求实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充分发挥评估对质量的监督和保证作用。

(四)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社会、企业的参与

积极鼓励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联合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在联合进行学科建设和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倡高校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以“双导师”的形式指导研究生,鼓励研究生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

(五)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

一是要充分发挥省学位委员会的职能,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术性强的特点相适应。甘肃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具有很强的学术权威性,同时根据工作需要,结合甘肃省学科门类分布的特点,我们划分不同的学科组,承担评议审查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评议审核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检查评估学位授予的质量等工作任务。实践证明,学位委员会及学科组在保证、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其职能。二是要加强各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养,提高其思想、政策和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1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为之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持。甘肃省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多、承担的责任之重是前所未有的。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更大成就,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2005年度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