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37

第37章 战史杂说(4)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遂土崩瓦解。公元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彻底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遗忘。

美国9·11事件十大未解之谜

2002年9月11日,美国人民迎来了“9·11”一周年纪念日,美国人民陷入了悲痛之中。然而,令全世界人民不解的是,美国9·11事件存在着十大谜团。

谜题一:美国总统布什何时获悉“9·11”事件以及他对整个事件都了解了哪些内情?有消息称,布什早在2001年8月6日度假期间就收到了赖斯的一份“分析报告”,报告警告说美国可能很快会受到恐怖分子的攻击。那么,这份警告报告的恐怖警告细节是什么?当时布什是否应该立即终止假期,直接返回华盛顿研究相关问题呢?

谜题二:美国国家安全局情报系统是否收到了“9·11”事件可能发生的警告?美国国家安全局曾承认,该机构在“9·11”事件发生前一天从恐怖分子手中“截获了”两份信息,这些信息暗示9月11日将是恐怖分子采取重大攻击行动的日子。不幸的是,这两份信息直到9月12日才受到重视,但为时已晚。

谜题三:美国的空军战机为什么当时没能击落被恐怖分子劫持用来撞击世贸大楼的飞机?据悉,空中交通控制人员在4架被劫持的客机起飞之后几分钟就与这些飞机失去了联络,但美国空军却未能阻止恐怖分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难道空中交通控制人员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将相关情况通知给军方部门,以至于美国空军无法对恐怖分子的行动采取相应的措施?

谜题四: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93号航班是否真的在宾夕法尼亚州上空被击落?五角大楼既没有否认击落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93号航班,也没有证实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在与劫机者争夺飞机控制权中导致飞机最终坠毁。

谜题五:为什么美国联邦法律不要求对飞机驾驶舱的舱门进行加固?早在几年前,其他国家的航空公司就已经对飞机驾驶舱门进行了加固,而美国的航空公司却没有这么做。是否是由于美国的航空公司因为运行成本日益提高而反对这一措施?

谜题六:为何世贸中心大楼通往最顶层阳台的大门是锁着的?在1993年的世贸大楼爆炸中,数百名工作人员是通过顶层大门死里逃生的。而2001年9月11日,当数百名工作人员逃到顶层楼梯口时,却发现通往阳台的大门被人锁上了。

谜题七:美国五角大楼为何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一恐怖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美国最核心的军事机构,也可能遭到恐怖分子的精确打击。

谜题八:是否有机构或个人主动承认“9·11”事件是他们所为?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最初曾答应要公开有关本·拉登及“基地”在“9·11”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的相关证据,但随后却没有兑现这一承诺。

谜题九:2001年9月11日当天,本·拉登本人到底在哪里?阿富汗方面告诉记者称,拉登和他的支持者在9月10日就离开阿富汗前往克什米尔地区,但美国军方官员却在2002年1月份还表示拉登就躲在阿富汗的托拉搏拉山区。

谜题十:布什政府为什么不愿意对“9·11”事件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美国参众两院下属的情报委员会官员目前正在考虑颁布一项法案组建有限的独立调查小组,但布什却公开反对这么做,他到底想隐藏什么?

2001年的9月11日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这些谜团尽快解开,以慰藉在这次恐怖事件中遇难的人民。

西班牙“无敌舰队”之谜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西方曾显赫一时。顾名思义,“无敌舰队”就是天下无敌。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却上演了一出“以多负少”的悲剧,“天下无敌”变成了“人尽可欺”。“无敌舰队”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它真的不堪一击了吗?

为了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是基础说。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治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挥失当说。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国王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但是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三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无敌舰队”的覆亡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确切的原因还没有定论。虽然“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事件的原因该引起军事家们的足够重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不变的真理。

诺曼底登陆成功的背后英雄有多少?

丘吉尔曾说过这样的话:“战争中真理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保卫。”此话一语中的,泄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诺曼底登陆计划取得成功的又一“天机”。让我们以一些幕后英雄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奥妙吧!

以一位代号为“宝贝”的双重女间谍为主人公。她的本名叫纳萨莉·萨久依安。她在俄罗斯出生,后来加入法国籍。二战爆发后,成为德国情报部门的一员。她被派往马德里,一位她在那里结识的美国朋友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位朋友建议她效力于盟国,并帮她联系上了英国使馆。本来纳萨莉和纳粹德国的头目赫尔曼·戈林关系很好,哪知一踏上英伦三岛,纳萨莉就背叛了纳粹德国,开始秘密地为英国“军情五处”办事。英国人通过纳萨莉,获得了纳粹德国的大量情报。

整个二战期间,谍报战线的形势异常复杂,可谓我中有敌,敌中有我。有时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可谓想破了头。而有时绞尽脑汁也使不出诡计的,却又轻易地得到了。冒牌的“蒙哥马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1944年5月26日,希特勒仔细地端详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这张照片是德国间谍于当天拍摄的。希特勒疑惑不解,蒙哥马利为什么要来这里。不久,又从密探那里获悉,蒙哥马利又去了阿尔及尔,并带来印有他名字缩写的手绢。苦苦思索的希特勒立即下令召集高级将领会议。会上,大家表达了各自的意见,最终取得共识:盟军即将在法国南部的加莱地区登陆。

然而,这一切都是盟军精心设置的“铜头蛇”行动的一部分,它其实是一个圈套。所谓“铜头蛇”行动,是由英国情报部门在诺曼底登陆战前夕进行的一场秘密情报战。其内容是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之前,找一个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长相酷似的人冒充他进行一系列掩人耳目的活动,以便以证据确凿的“事实”向德军表明,英国登陆作战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元帅已经到了非洲的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而不在英国,从而使德国人相信:盟军的登陆地点不是法国北部的诺曼底,而很可能是法国南部的加莱地区。

假戏真做的布律蒂斯也在盟军登陆诺曼底计划顺利实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44年初,驻扎在法国的德军兵力要比英美两国登陆部队的总兵力雄厚得多。如果德军将主要兵力集中于诺曼底,盟军的登陆行动计划肯定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为确保成功,盟军还决定同时采取“霸王行动”。这一行动主要是阻止德军的主力向诺曼底转移,使德军把与英国东南部仅一水之隔的法国加莱地区错认为登陆地点。“计划”虽好,但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这时,英国人想到了“德国间谍”布律蒂斯,决定通过他假传情报,迷惑德军。

盟军为了执行这一庞大的冒险计划,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配合布律蒂斯向德军传送假情报,例如派出飞机对加莱地区的德军兵营进行轰炸,制造出要在加莱同德军决一死战的架势;派出装有电台的汽车在这个地区迂回,发出几千封电报供德军监听。

这一切假象做得天衣无缝,致使德国人完全上了当。他们认为,依靠布律蒂斯这个优秀的间谍人员识破了盟军的入侵计划。于是,德军将最精锐的部队和庞大的坦克群集结在法国北部加莱地区……

当然,除了我们已知的几位幕后英雄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下英雄都为这次登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借助他们的力量,1944年6月6日,一批神兵在诺曼底从天而降,而此时希特勒的重兵却还集结在加莱地区待命。

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另有原因吗?

拿破仑能够创造神话,其本身即是一个神话。1815年3月20晚上9点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势已去”的拿破仑居然不费一枪一弹,在短短19天之内从地中海到巴黎,赶走了波旁王朝,再度称帝。

但拿破仑比谁都更清楚地知道,他马上就要面临着一场严酷的战争,欧洲对他这一次的突然出现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打击。

6月14日,拿破仑入侵比利时战争开始。

6月17日傍晚,拿破仑带领军队向高地进发,与英军相遇。

6月18日清晨拿破仑与威灵顿开始战斗,当时拿破仑大约有7.2万个士兵,威灵顿有7万。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前者等的是元帅格鲁布,后者等待的则是布吕歇尔。

法军继续着对英国军队左翼的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拿破仑看见圣兰别尔东北方有军队向这边赶来,他认为这一定是格鲁布,遗憾的是:来的军队是布吕歇尔而不是格鲁布。布吕歇尔从格鲁布的追击下逃脱并且绕过法国元帅的视线赶到了这里。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想到撤退,他认为格鲁布应该会很快到达。

很多的法国骑兵死在了战场上,但剩余的士兵们毫不因此恐惧。

黄昏时,拿破仑相信格鲁布马上就能赶到,所以他仍旧带领着近卫军向前猛攻。但很快大批英国骑兵冲向了法国近卫军,近卫军伤亡惨重。这个时候,拿破仑仍在等,格鲁布仍没来!

排成了方阵的近卫军一面抵抗着英军的进攻,一面保卫着拿破仑慢慢撤退。离开了滑铁卢,拿破仑得知几十万英军主力已准备向法国进攻,而几十万俄军也咄咄逼人,即将到来。这些让拿破仑彻底绝望了。格鲁布迟迟未到毁灭了法国军队。

滑铁卢惨败,拿破仑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然而事实真如人们所言:拿破仑的惨败完全在于格鲁布元帅的迟到吗?如果格鲁布元帅没有迟到而是准时到达救援地点那是否又意味着拿破仑会一如即往地雄霸欧洲呢?

我们只有到不可重演的历史中去找寻答案。

伊拉克的战机外飞之谜

战争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1991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百架战机在大敌当前之际非但没有奋起反击,反而逃之夭夭,转飞伊朗。此“玄虚”弄得人们大为疑惑,至今无人知晓其中真正动机。

这支自诩为“世界上第5支最强大的军队”到底搞什么鬼?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使这一事件令人难辩真伪,然而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有下面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伊方的“韬晦之计”。众所周知,由于两伊战争刚刚结束,双方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而海湾战争爆发后,伊朗即宣布中立以自保。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凭借地下防护体将战机留在国内倒不如将一些较为先进的飞机保存在中立国伊朗境内,故而战机纷纷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