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36

第36章 战史杂说(3)

下潜开始了。在近70米的海底,潜水员汤东征的呼吸越来越急促,甲板上的指挥员从话筒里听到他气喘不已的声音,大声地喊道:“汤东征,如果身体承受不了,就马上出水!”然而汤东征知道,第一次下潜关系到整个打捞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他硬是坚持下来了。沉船在水下已几十年,倾斜的沉船如今已几乎被水草、海葵、珊瑚、废鱼网淹没了。他仰首看去,船体就像一座巨大的高山似的盘踞在海底。水下伸手不见五指,为以防万一,汤东征抽出了潜水刀,他开始从船底探摸。然后从右舷到左舷,并判明了船的走向和倾斜度。工程指挥部决定分割船体,先切割船首。根据海军潜水员的建议,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切割的最佳位置在船口和首楼之间的一半左右。船首高10余米,宽20余米,而且三层舱,双层船底。指挥部决定先炸掉沉船桅杆,派汤东征进行了中国首次60米以下深水爆破作业,将20多公斤烈性炸药送到6个大气压下引爆,一次成功。

1980年6月30日,上海打捞局“大力”号开始起吊“阿波丸”船首,钢缆在出水40米后,竟断了一股。第二次又失败了。经再次下潜调整拴缆位置,第三次起吊终于成功。“阿波丸”沉没30多年后,终于在水面露出了“阿波丸”三字,重见天日。1980年的打捞行动,经过潜水员上千次的水下作业,潜水员从“阿波丸”上打捞出大量尸骨、锡块、橡胶块等物,但并没有找到所谓的金银财宝。打捞后期,在桅杆底部发现一个图纸上没有的秘密舱室,许多人猜测这里很可能就是金库。潜水员满怀希望地在水下切割,打开了这个秘密小舱室,结果里面装的是一些钳子、铁环、大螺钉。但中国打捞“阿波丸”只是吊起船头,切割爆破,打捞到第六舱,还有三分之二的沉船残骸没有捞起,沉船上还有许多地方潜水员根本就无法进去。

《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李树喜认为,“阿波丸”确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失败前夕从东南亚撤回的一条万吨巨轮,据记载,船上秘密装载了日军掠夺来的大量贵重金属、工艺品、珠宝,是已知沉船史上丧生人数最多、价值最高的沉船。由于当时美日之间约定“阿波丸”是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而日本方面又偷偷装载了武器弹药以及贵重物资,“阿波丸”事件在许多方面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如:“阿波丸”究竟是和平船还是战争船?美潜艇将其击沉,是有意还是误会?2009名乘员为何只有一人逃生?自爆装置是否引爆,船上的黄金、珍宝究竟有哪些?至今为世人关注,被称为“阿波丸之谜”。有关部门曾经接触过国内外提供的大批“阿波丸”的情报资料,然而,由于当时注重了黄金珠宝而把另一个重要的“北京人”的信息“疏漏”了。

李树喜认为,从“北京人”头盖骨遗失的脉络看,最后是美国军医弗利带着“北京人”标本乘专列到秦皇岛,然后打算乘船经菲律宾马尼拉返美的。但还没有来得及上船,弗利便成了日本人的俘虏,“北京人”由此下落不明。据最后为“北京人”封箱的胡承志老人的分析,宝物极可能落在了日本人手中。鉴于日本军方的一些头领也是文化特务,而该船惟一幸存者下田勘太郎后作证说:“阿波丸在每个经停港口都卸了货又装了货”,“阿波丸”的滨田船长也曾秘密上岸和海军长官联系,“阿波丸”极有可能秘密装载了“北京人”头盖骨。李树喜还说,在“阿波丸”初步打捞中,竟然发现了伪“满洲国”政要郑禹的家藏小官印(玉印)及郑孝胥安葬时分赠后人的圆砚,砚上有“郑公孝胥安葬纪念”字样,而历史记载“阿波丸”乘员全部是日本人。这说明,日本人搜罗携带了中国北方的文物宝器上了“阿波丸”,也是“阿波丸”可能装载“北京人”的有力的旁证。因种种原因,只捞取了放在甲板上和舱内的货物,而未能作全面打捞。

看来,只有等到把“阿波丸”完全打捞上来才能最终查清楚其所隐藏的神秘信息。

水门事件主谋之谜

水门事件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一般认为,尼克松事先并不了解此事,只是因为他事后企图掩盖事实,阻碍司法调查,并向公众说谎而险遭弹劾,最后被迫辞职。但是一位当年水门事件的参与者说,是尼克松本人亲自下达命令,对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竞选总部进行窃听。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或许尼克松应该承担的不仅仅是辞职了。杰布·斯图尔特·马格鲁德当年是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的副主任,现在是俄亥俄州长老会退休的牧师。他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拍摄的一则纪录片中谈到,他在1972年3月30日与当年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会面时,听到了尼克松和米切尔的电话会话,尼克松要求米切尔派人对民主党竞选总部进行窃听,并鼓励米切尔大胆去干。尼克松说,“约翰……我们得这么表示,当时他以为尼克松能救他,所以帮他掩盖了这个秘密,但不久尼克松就下台了。马格鲁德因妨碍司法公正,被判了几个月监禁。

马格鲁德的爆料震动了美国,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水门事件的这段历史将重新改写。

现代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谜题”也就被解开了,那就是尼克松总统到底对水门事件知道多少,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众多专家说法不一:

尽管马格鲁德是当事人,并言之凿凿,而且作为当时的竞选连任委员会的副主任,马格鲁德经常与尼克松政府里的高层接触。但威斯康星州大学的专家斯坦利·库特勒却对此表示怀疑,库特勒拥有水门事件的很多录音带副本。他说,如果尼克松确实下达了这个命令,“不可能没有被记录下来,”虽然说不是所有的录音带都被公之于众,但这样重要的信息不可能不被揭露出来。

水门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前白宫律师约翰·迪安对马格鲁德的说法也很惊讶,他说:“没什么理由怀疑他的指控,但我自己没有一点证据能证明尼克松一开始就知道这件事。”

历史学家理查德·里夫斯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尼克松完全有可能亲自下达了对民主党竞选总部的窃听命令,而且他也认为经过这么多年,马格鲁德没有说谎的必要。

双方据理力争,尼克松到底在水门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成了一个谜。

匈奴帝国欧洲灭亡真相

匈奴帝国曾称霸欧洲

公元1世纪中叶,活跃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多次被中国东汉王朝击败,又受到蒙古高原新兴的鲜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迁移。此后300年我们很少有匈奴的消息,公元4世纪,这个神秘民族又现身欧洲,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所过之处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进占匈牙利草原后,匈奴人暂时定居下来。公元433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成为各部首领,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阿提拉统治的20年里,匈奴帝国步入极盛时期。

匈奴克星与匈奴王情同手足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已风雨飘摇。它的蛮政已经力不从心,就在此时,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叫阿契斯。阿契斯生于高卢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高登裘斯在西罗马军队中屡立战功,最后做到西罗马帝国的骑兵统帅,被封为伯爵。阿契斯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哥特人和匈奴人那里度过的。阿契斯在匈奴做人质期间,结识了很多匈奴贵族。借助匈奴人的支持,阿契斯迅速在罗马政坛上崭露头角,成为西罗马帝国的高卢总督。他在高卢同西哥特人、法兰克人和阿兰人等蛮族作战,屡战屡胜,声名显赫。

阿契斯和阿提拉自幼相识,两人交情甚笃。阿契斯希望和匈奴帝国和平共处,他知道西罗马对付境内的日耳曼蛮族已十分费力,决不能再与匈奴交恶。青少年时期做人质的经历,使阿契斯对匈奴的认识非常深刻,他熟知匈奴人的战法,并十分清楚匈奴人的软肋是什么。阿契斯的努力为西罗马帝国赢得了20多年的和平,这段时间阿提拉多次进攻东罗马帝国,但一直和西罗马帝国相安无事。但利益之争使这两位好友最终拔刀相向,而阿契斯的丰富经历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匈奴克星。

向西罗马要女人和土地

野心勃勃的阿提拉早就对高卢和意大利的繁华富庶垂涎三尺。公元449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奥诺莉亚和侍卫长私通被发现,皇帝瓦伦提尼安将她送进一个修道院软禁起来。生性风流的奥诺莉亚暗中写信向阿提拉求救,称愿以身相许。阿提拉立刻向西罗马皇帝索要奥诺莉亚,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性的要求,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

公元450年,阿提拉集结匈奴军和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50万人,向西罗马的高卢发动进攻。随着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阿提拉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匈奴对抗。阿契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终于联合各蛮族建立起一个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克尔特部落都派兵支援,和阿契斯打了20年仗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当阿提拉屯兵奥尔良城下的时候,阿契斯的西罗马联军日益壮大,已经集结了50余万人,并正式向匈奴人开战。两位昔日的朋友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

16万人战死,匈奴王奇迹生还阿提拉得知西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阿契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摆开决战的阵势。西罗马联军方面,由阿契斯亲率西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阿契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西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奴军队从中心突破,将西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奴部队也有被西罗马联军从两翼包抄的危险。阿契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了 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奴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其他蛮族军队组成右翼。

公元451年9月20日,两军在沙隆展开决战。双方在这次会战中投入的兵力超过100万。匈奴联军首先发动进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护下,匈奴精骑风驰电掣般冲向西罗马联军的中央,由蛮族组成的中央战线抵挡不住,被匈奴骑兵以楔形深深插入。这时匈奴骑兵开始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阿提拉对战局洞若观火,他知道西罗马军团抵挡不住匈奴人最猛烈的攻击。但西哥特人兵强马壮,是个劲敌,如果能将其歼灭,就胜券在握。他组织匈奴联军的两翼一起压上来,会战到此已经变为一场混战,西罗马联军形势危急。战斗虽然只持续了5个小时,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16万人丧生。

强悍的西哥特人挽救了西罗马联军。年过六旬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铁甲骑兵反击,结果中箭落马,被紧跟其后的西哥特铁骑践踏而死。失去首领的西哥特人只出现了片刻慌乱,在王子托里斯蒙的指挥下迅速恢复了秩序。西哥特骑兵凌厉的反击将匈奴人压了回去,而慌不择路的匈奴骑兵迎头撞上了左翼西罗马军团的盾牌防线,纷纷倒在标枪的攒射之下。这时匈奴左翼的东哥特人也抵挡不住西哥特铁骑的冲击,率先败逃,沙隆会战到此分出胜负。

阿提拉被迫率领匈奴残军撤回马恩河畔的营地,用匈奴人的大篷车首尾相连,弓箭手密布其间,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阿提拉用木制马鞍堆起一座小山,将他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妃嫔置于其上,他自己端坐在中间,打算一旦西罗马军队攻破他的营垒,就引火自焚。

阿契斯关键时刻放了阿提拉一马。这位西罗马的杰出领袖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他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匈奴,而是高卢蛮族。保留匈奴这个外患可以让以西哥特人为首的蛮族有所忌惮,不得不和西罗马帝国继续合作。如果阿提拉一死,匈奴帝国势必崩溃,高卢蛮族肯定要掉转矛头来对付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死在新房中

阿提拉在沙隆之战中侥幸逃生后,仅仅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他曾组织军队进攻东罗马帝国,企图挽回匈奴帝国的颓势。公元453年,阿提拉迎娶一位日耳曼族的新娘伊尔迪科,婚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众人走进新房,发现阿提拉血管爆裂,倒在血泊中气绝身亡,而他的新娘缩在床角瑟瑟发抖。当时有人认为阿提拉死于循环系统疾病,也有人怀疑是伊尔迪科谋杀了阿提拉。在阿提拉的葬礼上,匈奴人割断头发,刺破脸颊,用鲜血悼念他们的国君。阿提拉的棺材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铁,第二层是银,最内层是金,以象征他的不朽功业。匈奴人拦住一条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遗体埋葬在干枯的河床下,然后再开闸放水。所有参与施工的奴隶都被处死,以便使后世的盗墓者无机可乘。他的坟墓至今未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