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书
48530200000028

第28章 完美人生的魅力资本(2)

马丁·路德被认为是一个相当粗鲁的人。他所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充满暴力。他的改革生涯与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紧密相连。为了把欧洲人从沉睡中唤醒,他以笔为旗,激烈地鼓动欧洲人民起来与黑暗的宗教统治抗争。尽管路德笔锋犀利,形象粗野,好在他有一颗火热的心。他感情朴素而单纯,朴实无华自得其乐,同时又振奋人心。时至今日,德国人仍然把他当作一位相当朴素的英雄来崇拜。

萨缪尔·约翰逊举止粗鲁。他小时候曾在一个初级学校读过书,贫困的生活使他尴尬窘迫。由于赚不到钱去买一个铺位睡觉,晚上他只得和一个同学一起在街上四处游荡,等候天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勤奋终于出人头地了,但早年经历过的种种痛苦和磨难在他的心上留下了一些伤痕。他没有学会优雅的举止,不善于与人交流。

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像他的朋友们一样去参加贵族们举行的宴会时,他回答说:“因为那些伟大的勋爵们、贵夫人们不喜欢看到狼吞虎咽的食相。”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吃相很不优雅的人。

约翰逊的朋友古德·史密斯认为约翰逊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古德说:“没有一个活着的人像约翰逊这样心地和善。”有一次约翰逊扶着一位太太穿过英国伦敦的舰队街,却不知道这位太太喝醉了酒。还有一次,约翰逊向一位书商请求给自己一份工作,这位书商一看到他,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修养的人,于是叫他最好去买一个搬运工的肩披,去帮人家干点重活。但约翰逊并没有因为这位老板的言辞而动怒。

许多人看上去不太优雅,但他们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因为他们天生腼腆,不知道怎样应酬。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出版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和第三卷以后,坎伯兰公爵有一天碰见了他,公爵主动上前去跟他说话:“你好吗,吉本先生,听说你一直在忙于抄抄改改?”吉本听到公爵的问话觉得太过唐突,他摇了摇头,非常傲慢地走了。

公爵的本意是想向吉本先生表示好意,但他言语太不得体,这很容易令人误会。

战胜腼腆与羞怯

在举止方面,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又有着不同,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如英国人腼腆,德国人举止僵硬笨拙,法国人善于辞令爱交际。

许多人把撒克逊民族害羞的特性称为“英国病”,其实这是整个北欧国家的主要民族特性,只是在英国人身上显得更加典型一些。英国人外出旅游时,常会表现出这种天生的腼腆。他们态度生硬而动作拘谨,而且也不富有同情心。对于那些举止优雅的法国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英国人的这些表现。因而英国人的羞怯成了法国人的笑料,也成了法国那些最滑稽有趣漫画的主要内容。

在为人处世方面,法国人比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要高明。对于法国人来说,待人接物的规矩都成了一种自然传统。法国人善于社交,但不善于独处,英国人与之相反。法国人十分健谈,而不习惯于沉默;他们好社交、善于辞令。而德国人则显得僵硬而笨拙。

优雅的人和笨拙的人在社交生活中受欢迎的程度显然有天壤之别,到底哪一类人能成为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当然又另当别论。

那些笨拙的英国人一开始就不好打交道。他们常常就像吞下了一根铁杆一样,默无一言,这并非出于傲慢,而是由于腼腆。他们自己也想战胜这种胆怯心理,但收效甚微。当我们发现一些作家,绘声绘色地描绘英国人菲斯丁的笨拙行为举止时,我们不应该感到奇怪,其实许多英国人都像一个丑妇一样羞于见人。

在生活中,当两个腼腆的人相遇时,他们往往缺乏热忱,就像两根寒气逼人的冰块似的。他们总是在一条路上侧身而走,在一间屋子里也背对着背,旅行时,他们总是各自坐在不同位置。当他们进餐厅吃饭时,总是找一个没有人坐的位子。

阿瑟·荷尔普先生经过仔细观察中国人后写道:“那些孔夫子的子孙们朝拜皇帝的时候,局促不安,像是得了精神恐慌症。这种情况完全类似我们英国人。这些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显得恭谨而局促。”

国王阿尔伯特一世是那种性情平静却相当孤僻的人。他曾经努力与这种胆怯和腼腆作斗争,但结果既不能将它们战胜,也无法将它们隐瞒。他的传记作家在解释这些事情时说:“性格腼腆者,如果有必要的自信心和适度的自豪感的话,往往会使他看上去和蔼可亲。”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具有这种特征。牛顿先生也是他那个时代最为腼腆的人了。为了不致使自己出名,他的一些伟大发现,多年也不对外公开。比如他发现了二项式原理,这一原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但牛顿由于担心为名所累,为此犹豫了很多年。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许多年以后才予以公开。他把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理论问题告诉科林斯时,他不准科林斯在《哲学会刊》上把自己的名字公诸于众。他说:“我厌恶提高我的知名度。”

有关莎士比亚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查得,他也非常腼腆。他的戏剧风格早已传遍全球,但他自己从未编辑、修订或授权出版他的任何一本剧本。传诸于世的所有有关莎士比亚剧本上的不同日期,都是他人的伪造。在自己创作的剧本中,他往往扮演末流角色。他一向淡泊名利,更反对同时代的人们给他太多的虚荣。就在自己的创作激情已经消退的时候,他悄然隐退了。当时他大约40岁。在随后的岁月中,他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小镇上住了下来,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了他的羞怯和谦卑。莎士比亚的羞怯还表现在他的作品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在他的写作生涯中,莎士比亚在情感与道德方面的天赋都得到极为丰富的展示。但有关希望方面的文字却极为罕见,即使出现,也是采用一种令人沮丧、使人绝望的语调。比如这样的句子:

真正的痛苦无药可治,

即使希望也是微茫?

莎士比亚的许多十四行诗都凝聚着这种使人精神苦闷、绝望的情感。他似乎在为自己的腼腆而痛苦;为自己当演员的职业而哀伤;他不敢相信自己,绝望的感觉时时袭扰着他,无限的情感似乎错置在他身上;是什么让他感到生活的虚无呢?

人们很难理解,作为一个演员,经常在观众面前抛头露面,按理说这应该有助于他战胜腼腆,但与生俱来的东西往往很不容易战胜。

与莎士比亚的情形一样,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查尔斯·马修先生每天晚上都在大型的晚会上表演,然而他却是最为腼腆的人。他妻子说他显得“羞怯”,如果有人认出他来,他会拘谨局促。在街上散步的时候,如果听到有谁在低声地叫他的名字,他就不敢看人。脸上也会流露出极不自然的神色。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勋爵也是一位羞怯者。他的一位传记作家写道,有一次拜伦正在南威尔市拜访比戈特夫人,当他看到一些陌生人走过来时,他便从窗子里跳了出去躲到草丛里。

大主教霍特雷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青少年时期,霍特雷深受羞怯感之苦。在牛津的时候,他老穿着白色粗糙的衬衫,头戴白帽。人们都叫他“白熊”,他自己的行为举止笨手笨脚,与这个绰号非常相称。有人劝他,注意模仿那些举止优雅的人在生活中的行为动作,这样可以改掉自己一些不文雅的举动。可是当他照着这样去做的时候,他反而更加羞怯。

这样一来,霍特雷彻底丧失了信心。此后,他尽力不再想有关行为举止的事,对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尽量也满不在乎。如此一来,他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竟摆脱了多年来一直折磨着他的害羞,他的行为举止也自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