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塞上渔歌:宁夏渔业发展回眸
48529700000001

第1章 宁夏水产业资源综述(1)

宁夏得黄河灌溉之益,银川平原、卫宁平原沟渠纵横,湖泊湿地星罗棋布,为天然野生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鱼类蕴藏量较为丰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但长期以来,渔业生产一直处于自生自灭、自然捕捞的原始生产状态,对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不甚了了。据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仅有国内外个别学者对宁夏的少数鱼种有零星记载。1953年,原国家农业部水产总局曾作过宁夏鱼类蕴藏量及渔业生产情况的调查;1955~1980年,宁夏水产研究所也曾做过一些鱼类、水体及渔业区划方面的调研工作;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宁夏做过一些渔业生物学基础的初步调查;1960~1978年,兰州大学生物系也曾在宁夏地区做过一些鱼类学及鱼类区系的研究;以后宁夏防疫站、宁夏环保研究所及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也曾对宁夏地区水质污染及水生生物状况做过一些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只是单项的、零星的,对宁夏渔业资源的全貌仍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基础资料。1980年,原国家农业部水产总局制定下达了“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的研究项目,由大连水产学院牵头,组织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自治区农业局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宁夏渔业资源调查领导小组,下设鱼类组、水质化学组、浮游生物组、底栖生物组、水生植物组、水域面积普查组等六个专业组,对宁夏地区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查。从1981年到1983年先后组织全区性综合调查6次,撰写了包括水体资源、水质情况、饵料资源、生物资源、植物资源、鱼类品种资源等内容较为全面、系统、完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报告,基本搞清楚了宁夏地区(引黄灌区及南部山区)渔业资源的底子,为开发利用宁夏渔业自然资源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科学依据。

水面资源

宁夏总水面74.9万亩,约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人均占有水面0.2亩。总水面中,黄河干流占59.5%,干渠干沟占4.8%,其余部分为湖沼、池塘和水库等。在后一部分水面中,除水库外,塘型水面占66%以上,均分布在沿黄河各市、县。水面在3万亩以上的有银川郊区、平罗、永宁、贺兰4个县(区);1万亩左右的,有石嘴山市和青铜峡市。这些水域灌排水易控制,虽多为浅湖沼,水面不稳定,但宜于开塘养鱼,发展生态渔业。

宁夏宜渔水面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的低洼处。贺兰县和银川郊区,宜渔水面分别为37116亩和33722亩,分别占全区宜渔水面的20%和18.2%。南部山区及盐池、同心一带较少,其中海原县最少,水面仅有2110亩。

宁夏宜渔水面为18.54万亩,占总水面的24.7%。其中湖泊119770亩,水库27228亩,水堰8920亩,沟渠13915亩,池塘15523亩。

境内黄河干流及其大部附属水体的水质,不论地表水或地下水属淡水,干流的矿化度约在0.4克/升,一般在1.0~1.3克/升之间。湖沼或部分池塘在4~5克/升之间,属于弱碱微咸水体。对于大多数鱼类和水生生物均能满足其繁殖、发育及生长的要求。

鱼种资源

土著鱼类

1957年记载的黄河及其附属水体中的土著鱼类有:鲶鱼、鲤鱼、鸽子鱼、长须铜鱼、鲫鱼、雅罗鱼、赤眼鳟、吻鱼、大鱼、钉鱼、花钉鱼、船钉鱼、麦穗鱼、泥鳅、金黄薄鳅、后鳍巴鳅、黄黝鱼共17种,属于4科15属,其中鲤鱼的天然产量占首位。1990年,吻鱼、大鱼、钉鱼、花钉鱼、金黄薄鳅、后鳍巴鳅等6种已稀有。鸽子鱼、长须铜鱼也不常见。雅罗鱼及赤眼鳟在湖沼中已濒临绝迹,在黄河及渠道中尚能偶见。

在1981~1983年的渔业资源调查中,又发现几种前所未记载的土著鱼类:大鼻著吻、黄河著、波氏栉虾虎鱼、棒花鱼等均在黄河中发现,洛氏鱼、达理湖高原鳅在贺兰山大水沟南沟发现,均为小型鱼类,经济价值不高。

经济鱼类

鲤鱼主产于黄河,习惯称黄河鲤鱼。鳞片金黄,尾鳍红色,体态艳丽,肉味鲜美,是黄河渔业主要资源,自然环境条件下可自繁,天然鱼种相当丰富。1961年估算,每年随灌溉用水流入稻田的鲤鱼苗在2亿尾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稻田增施化肥和农药而显著减少,1960~1965年,在吴忠、横城、石嘴山三个点调查统计,黄河鲤鱼年产量为150~250吨。

鸽子鱼俗称沙嘴子、黄头鱼。产于黄河卫宁段,是黄河中特有的名贵鱼类之一。清代曾列为贡鱼,民间称为宫廷鱼。因栖息水域局限,多见于中卫南长滩、北长滩一带的黄河湍急流域之中,形态酷似一只蹲立在树枝上的鸽子,故得名鸽子鱼。体形颇似鲤鱼,但头和眼比鲤鱼小,体扁窄,嘴略尖,有一对较长的触须。全身淡红、鲜亮,鳞甲不多,眼带红圈,脊显褐色,背呈黄白色,腹肥略大泛银白光泽。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三四月间产卵,夏、秋逢黄河汛期河水特别浑浊时,为捕捞之良机。肉质鲜嫩,清蒸后浓郁香醇,其汤清爽可口,其肉雪白鲜美。食用既有解醉醒酒之功,又有保暖怯寒之效。明清时,朝廷曾钦命宁夏等地按时进贡,并在中卫、银川、景泰、靖远和兰州等地设立“官渔”,以收取和运送鸽子鱼进京,成为专供皇宫王府享用之物产,身价倍增,一对鸽子鱼竟可换取一件上等的沙毛裘皮。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市场上仍不时见到鸽子鱼,70年代后河水污染,加之过度捕捞及毒、炸现象严重,鸽子鱼基本绝迹。

长须鱼俗称黄头鱼,产于黄河,与鸽子鱼的区别在于本种无项凹,须长,吻较钝。

雅罗鱼俗称白鱼或条子鱼,产于黄河及附属水体的湖沼、沟渠,属水体中上层鱼类,喜栖于渠道入河口、湖沼等静水内。杂食性,以水生昆虫、桡足类为主要食物,其次亦食水生植物如硅藻、蓝藻、绿藻等,偶吃小鱼,三冬龄成熟,最大个体重1公斤左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宁夏的经济鱼类之一。

赤眼鳟俗称马郎、马郎棒子。体呈长纺锤形,外形似草鱼,特点是眼球上有一点红,故又称赤眼鱼。产于黄河及湖沼中,为水体中上层鱼类,静水、流水中均能生活,不喜集群,多散游,在浅水区活动,杂食性,以矽藻、颤藻、水绵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兼食动物性饵料,如鱼卵、小鱼和水生昆虫等。二冬龄成熟,产卵期约为6月以后。生长慢,捕获多为0.5-1公斤,1.5公斤以上少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宁夏主要经济鱼类之一,80年代后数量减少。

西吉彩鲫俗称五花鱼。1981年在西吉县的夏家大路、李家沟、任家湾、苟家新庄、赤土岔、碱滩等6个天然水堰中均有发现。鱼身披各色彩纹,无论外部形态或内部结构上,仍像鲫属的鲫鱼,故命为西吉彩鲫。生活习性和普通鲫鱼相似,杂食性,适应性强,体色艳丽,和金鱼有同样的观赏价值。

引进鱼类

青鱼又名青鲩,产于长江水系,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鱼优良品种。体长呈圆柱形,头稍尖,鳞片较大,色青黑。喜栖于水体中下层,在自然环境中5~6月产卵繁殖。幼鱼吃浮游动物,成鱼喜食动物性饵料,如螺蛳、贝类、蚯蚓、蝇蛆、水生昆虫和肉类加工的下脚料等。成鱼饲养也可喂豆饼、菜子饼、酒糟等商品饲料。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利用硬颗粒饲料,养殖效果甚佳。一般与其它鱼搭配混养。池养生长很快,三冬龄可长到4公斤,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宁夏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引进长江产的天然青鱼苗,但因饲料限制,从1967年以后再没有引进青鱼苗。

草鱼草鱼为水体中下层鱼类,栖于江河湖泊沿岸多水草地带,性活泼。在江河激流中能自行产卵繁殖。雄鱼三龄成熟,雌鱼三至五龄成熟。1964年,宁夏草鱼人工繁殖成功,1970年以后成批生产。草鱼为草食性鱼类,幼鱼时喜食浮游动物、昆虫、蚯蚓、藻类及萍类,成鱼喜欢食草,生长快,生产成本低,刺少肉多,是我国养殖鱼类的主要品种之一,在淡水养殖上占有重要地位。宁夏1958年由广东省佛山市引进珠江水系草鱼苗,1964年自治区水产试验场首次进行草鱼人工繁殖。此后每年进行包括白鲢鱼的人工繁殖。1970年以后年孵化能力15000万尾。

鲢鱼活动于水体上层,主食浮游植物,兼食少量浮游动物,属滤食性鱼类。生长快,性急躁,善跳跃,易捕捞,为宁夏较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之一。

鳙鱼(花鲢)喜栖于有一定流速的江河中,为水体中上层鱼。性温和,行动迟缓,集群活动,以浮游动物为食,也兼食藻类。四龄成熟。生殖季节较长,在宁夏塘养生殖季节一般在6月上中旬。池塘饲养生长快,在饵料丰富的情况下,一冬龄可长到0.5公斤,四冬龄可长到5公斤以上。

三角鲂为水体中下层生活的鱼类。杂食性,幼鱼时主食浮游动物,成鱼则食水生植物及体动物,产卵期4~6月,在流水和静水中均可产卵。1964~1965年由原自治区水产试验场从武汉引进。肉质鲜美,鱼体可食部分多,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长到5公斤。在塘养条件下,生长更快,当年鱼苗可达50克,一冬龄即可达250克,二冬龄可达500克,是池塘养殖好品种。

团头鲂1964年,原自治区水产试验场由武汉引进,其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与三角鲂同。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鲳,又称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亚热带大型经济鱼类,1985年引入宁夏。肉厚刺少,肉质滑嫩,味道鲜美。耐低氧,耐盐性、酸碱,适应范围广,食性杂,具有极强的抗病性状。淡水白鲳的低温临界温度为10℃,水温降至7℃时死亡,在北方自然水域中不能越冬。

长春鳊属草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植物为食,成鱼主食水生植物,偶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生长速度不及其它草食性鱼类。肉味鲜美,脂肪丰富,可作为池塘养鱼的搭配品种。

镜鱼1979~1980年由北京引进。生长较快,当年鱼苗可达50克左右,第二年可长到500克以上,是育种的好种源,在宁夏普遍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