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轻轻松松坐月子
48523600000030

第30章 产后心理也轻松(3)

(2)造成母婴连接障碍:母婴连接是指母亲和宝宝间的情绪纽带,它取决于一些因素,包括母婴间躯体接触、宝宝的行为和母亲的情绪反应性。这种情感障碍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母婴连接不良时母亲可能拒绝照管宝宝,令宝宝发生损伤,并妨碍宝宝的正常发育、生长。据报道,孩子多动症即与宝宝时期的母婴连接不良有关。患产后抑郁症的母亲不愿抱宝宝或不能给宝宝有效的喂食及观察宝宝温暖与否;不注意宝宝的反应,宝宝的啼哭或难喂不能唤起母亲注意;由于母亲的不正常抚摸,宝宝有时变得难以管理;母亲与宝宝相处不融洽,母亲往往手臂伸直抱孩子,不目击宝宝,忽视宝宝的交往信号,把宝宝的微笑或咯咯笑视为淘气而不认为是社会交往的表示;厌恶孩子或害怕接触孩子,甚至出现一些妄想,如认为宝宝是新的救世主(夸大妄想)、孩子生病或死亡(疾病妄想)、孩子的形状、大小、色泽改变(体象改变)或孩子变为野兽或邪恶(变兽妄想)等。产后抑郁症对宝宝的不良影响会令孩子在出生后最初3个月出现行为困难,宝宝较为紧张,较少满足,易疲惫,而且动作发展不良。母亲的产后抑郁症与宝宝的认识能力和宝宝的性格发展相关。

母亲产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宝宝的不良精神和运动发展成正比。在产后第1年有抑郁症的母亲,她的孩子的能力和认知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妇女的孩子。

(3)影响孩子健康:抑郁母亲对孩子的发育有不利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以及运动技巧方面。母亲抑郁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比如在美国,1/4的母亲抑郁时吸烟,常常忽视对孩子健康方面的照顾。

(4)女孩常早熟:研究发现,母亲有抑郁症,女孩会比别的女孩提前进入青春期。如果有继父或另一个男性进入母女的生活,女孩提前进入青春期的可能性就更加肯定。这是女孩早熟现象于营养因素之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基于产后抑郁症对母亲和孩子的不良影响,此症一旦诊断成立就应开始治疗。这不仅可避免母亲病情加重,甚至向产后精神病发展,也可使宝宝尽早地感受到妈妈的慈爱和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心理治疗产后抑郁症谈话疗法可以使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得以缓解。这一发现使母乳喂养宝宝的妈妈,可以不吃抗抑郁药,从而不让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对宝宝造成影响。虽然精神科医师总是强调用药,但心理医师确实能对产后抑郁症起帮助作用。如果病人坚持不吃药,心理疗法也算是一种替换的选择。

产后抑郁症如何护理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产后3~4天,出现流泪,不安、伤感、心情抑郁、集中力低下、健忘等症状。一般具有暂时性,大多都会在1~2天恢复。

虽然程度或症状有差别,但经历过产后抑郁症的女性非常多。有的症状很轻微,甚至未察觉到就在短时间内结束了,据统计可占产妇的80%。

对大多数人来说产后抑郁症只是一时的症状,不必治疗。但其中也有再次发作,持续1~2年,发展为抑郁症的。不过,这样的例子极少,而且接受治疗后通常可以康复。如果症状持续,妨碍到日常生活时,应尽早向专科医师咨询,积极诊治。

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过去就曾心理素质较差,加上长时间对怀孕、分娩、育儿的不安,积累成精神压力。另外,怀孕、分娩引起内分泌急剧变化,以及分娩带来的不安和体力消耗,使身心暂时无法承受。

产后抑郁症在高龄、初产患妊娠并发症的女性中比较常见,另外,在分娩时有异常,缺少丈夫的支持或有精神压力的孕妇中,也比较常见。

作为预防措施,首先不要过于神经质,如有烦恼、不安,需与丈夫或家人商量,寻求他们的帮助。把从怀孕到分娩,看成是一次宝贵的体验,时刻保持愉快安详的心情。

女性在产后往往体力消耗过大,尤其需要丈夫、家人的照料、体贴,而且育儿也需丈夫协助。夫妻应和和睦睦,共同分享育儿的乐趣。偶尔散散步,与朋友聊聊天,对转换心情也很有好处。

如何帮助产妇走出产后抑郁症的阴影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在分娩早期出现的以哭泣、忧郁、烦闷为主的情绪障碍,据统计约占产妇的半数以上。抑郁多在产后3天内出现,持续7天左右,以后多数产妇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因而易被人们所忽视。但也有的持续较长时间,并可诱发精神疾病。

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生孩子是人的社会生活中可能引起较强烈精神反应的刺激之一,面对刺激,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神经生理、生化、内分泌、代谢、免疫过程等变化,这些变化与反应者的个性、身体素质,以往生活经验,当时功能状态、社会支持等各种因素相关。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其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仅表现为情绪的低落,短时间就可以消失,有的则发展为抑郁症,会感到消沉、沮丧、悲观、失望、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杀或杀婴。

对产后抑郁症,社会、家庭都要予以充分的重视,产前要尽量做好身体、心理、物质三方面充分的准备,帮助产妇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如何让产妇走出产后抑郁症的阴影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身体上:准妈妈要注意孕期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许多常坐办公室的女性,要每天参加一些适宜的有氧运动,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使机体能够在产后尽早恢复健康,适应繁忙的母亲角色。

(2)心理上:产前对育儿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孩子出生后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如可以在产前通过读书、听讲座、观摩等学习喂奶的方法,为婴儿洗澡的方法和正确抱孩子的姿势。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儿童常见病,对一些意外情况要有思想准备。

(3)物质上:提前几个月为小宝宝的出生准备好所需的费用和衣服、被褥、尿裤等等,并要为母子准备好房间。

(4)房间条件:房间要有充足的阳光,但不宜直射婴儿及母亲,可用窗纱遮挡。每天要开窗通风,换走室内污浊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即使是冬天也应如此,如果怕准妈妈受风着凉,可在通风时让母子俩在其他房间呆一会儿。

(5)家庭气氛:家人不能对生男、生女抱怨、指责,无论是生男、生女都是自己的骨肉,要愉快地接受孩子和产妇,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6)丈夫的配合:月子里,丈夫最好能陪伴在产妇身边,协助产妇护理婴儿,如帮助产妇给婴儿洗澡、换尿布等。有些丈夫怕孩子哭影响自己的睡眠,夜里就独自到其他房间睡,这样会使准妈妈觉得委屈,抑郁症状加重。丈夫要多陪伴产妇并应谅解妻子产褥期的情绪异常,避免争吵,如果出差在外地,一定要赶回来照顾妻儿。

(7)产妇的自我调节:产妇要认识到产后心理的特点,尽量避免悲观情绪的产生。对生男生女正确对待。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闲暇时可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或看一些图文并茂的杂志,或读一些幽默故事来调节身心。

如何开开心心做妈妈有关孕妇的饮食、调养及疾病的防治,我们给了特别的关注。但同时,我们也该明白:生孩子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女人到母亲的心理、生理的转变过程,给她们更多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关爱,使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生产,开心地成为妈妈,也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孕期心情良好者占大多数,但仍有一部分妇女在孕期心境欠佳,甚至有的整天担心孩子畸形,对这些妇女进行保健工作,就不应仅仅是例行检查,而应解除她们的顾虑,帮助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些妇女在分娩时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恐惧等。研究认为,分娩期妇女出现焦虑、抑郁等是常见的心理反应,而这种情绪可通过内分泌系统减少子宫的血流量,使子宫收缩力减弱,影响产程进展并对产妇和胎儿造成危害。无论何种分娩方式,医护人员都应先向孕产妇详细解释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宫缩所造成的疼痛,让产妇及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产后的尿异常与孕期的尿异常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分娩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剖宫产产妇的尿异常明显高于阴道分娩产妇,可能与剖宫产术中、术后留置导尿管有关。另外,产后有的妇女有大便方面的异常,与分娩方式无关,可能与孕期和产褥期易发生痔疮,造成排便疼痛,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有关。故在孕、产期应强调妇女多食蔬菜、水果,以保证大便的通畅。

分娩方式与产后的性感觉异常是有一定关系的。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的妇女在产后开始同房的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但阴道分娩妇女常抱怨性交疼痛,阴道干涩、性欲减退者明显多于剖宫产妇。正常分娩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若再哺乳更易使性生活受到影响,故产后有一部分妇女短时间内出现性方面的异常是正常的。同时,阴道分娩者常常有外阴切开、外阴裂伤等经历,妇女常常担心外阴伤口的疼痛,并害怕伤口裂开,是出现性方面异常的主要原因。产科医师在帮助孕妇分娩的同时,就应告诉她们伤口大约会多久愈合,多久可以同房,应用何种方法避孕等等。

分娩后由于体内雌、孕激素的急剧降低,妇女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不少产妇分娩后出现烦躁、焦虑、郁闷、爱哭泣等。据文献报道产后1周内出现心理问题的产妇可占到58.3%~86.4%。产后的精神疾患大致可分为产后郁闷、产后抑郁及产后抑郁性精神病三类,后者发病率低,较少见,而产后郁闷的发病率可达50%~70%,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为3.5%~33%,其发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资料认为与年龄、孕期心情、以往情绪、孕期压力、社会帮助、母乳喂养等有关。因此,医护人员尤其是家庭成员要给孕产妇更多的心理、生理上的关爱,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