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乳腺炎的防治乳腺炎是产褥期常见的疾病,急性乳腺炎是以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为常见。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常发生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故又称之为哺乳期乳腺炎。急性乳腺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经乳头的裂口或血行感染所致。乳汁淤积、排乳不畅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初产妇容易得乳腺炎呢?这主要因为初产妇乳头的皮肤娇嫩,耐受不了宝宝吸奶时乳头含接不好、来回牵拉、摩擦乳头及乳晕,造成奶头皮肤损伤,形成裂口,尤其是乳头凹陷或平坦的,可造成宝宝吮吸困难而咬破乳头,使乳头皮肤破溃,表面形成小裂口和溃疡,更耐受不了宝宝吸吮的刺激,而发生乳头皲裂。乳头裂口后,哺乳时会引起乳头疼痛,所以喂哺时间缩短,甚至不让宝宝吸奶,这时大量乳汁淤积在乳腺内,以致乳汁在乳腺内逐渐分解,分解后的产物最适合细菌的生长。假如此时外面的细菌从乳头裂口入侵,在乳腺内大量繁殖,便会发生乳腺炎。病人会突然感到恶寒、发热、乳房结块、局部红肿和疼痛。
如果能及时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病情会很快得到控制。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局部疼痛剧烈,呈刺痛、跳痛,持续高热不退,导致局部化脓,甚至发生败血症。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本病是产后乳房保健的首要内容。
(1)预防。急性乳腺炎主要因为乳头皲裂、细菌入侵、乳汁淤积而发病,故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发生首先要防止乳头皲裂。如在怀孕早期开始纠正乳头凹陷,孕5个月后每天用75%酒精擦乳头或用肥皂水清洁乳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涂上食油,使乳头皮肤变得坚韧,产后哺乳时就不会发生乳头皲裂。其次,定时喂奶,每次喂奶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为宜,不要让宝宝含着乳头睡觉。每次喂奶,先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乳房;下次喂奶时先吸另一侧,这样交替喂哺。如奶吸不完,应把乳汁挤掉。
(2)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期尽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当乳母哺乳时感到乳头疼痛,轻则在喂奶后涂药,如抗生素软膏、青黛散调麻油、鱼肝油之类外搽。如乳头已皲裂,可暂停直接受乳,可用吸奶器将奶吸出再喂养宝宝,或用玻璃罩橡皮乳头放在乳头周围皮肤上哺乳,再煎药外搽乳头裂口。如已发生急性乳腺炎,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治疗;如已化脓则需切开排脓。另外还可结合中药疏肝通乳、清热解毒等法治疗,效果会更佳。
溢乳怎么办产妇乳汁不经小儿吸吮自然流出为溢乳。一般说来,妇女哺乳期气血旺盛,乳汁自溢,这属于生理不属于病理。如果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气不摄乳,则可使乳汁清稀,随生随溢;如果情志不舒,精神抑郁,肝郁化火,则乳汁为热所迫而外溢。
治疗上气血两虚型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以补气养血,收敛乳汁,一般3~5剂就能好转;肝经郁热型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清热舒肝抑乳,一般5~7剂就可治愈。
此外,溢乳的产妇常食海蜇皮或莲心汤,可减少溢乳现象。
什么情况需要退奶产妇因患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严重心血管病、肾脏病、某些血液病、内分泌疾病或体质虚弱等,不允许喂奶,以及因工作、学习、宝宝等原因不能喂奶时,需要及早计划退奶。
需退奶者最好在分娩后就开始用药,以抑制泌乳反射的建立,尤其要避免宝宝吸吮乳头。
大量的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都能抑制泌乳,其中以雌激素效果最佳。可口服乙烯雌酚5毫克,每日3次,连服3~5天,或肌内注射乙烯雌酚5毫克,每日1~2次,连续2~3天。若已经下奶再回奶,用药效果则比较差,除使用药物外,还要少进汤水,乳房过胀可将芒硝敷于两侧乳房,待药物变潮成不透明粉末时再换新药,一般2~3天有效;也可用焦麦芽煎水服,口服克罗米芬或维生素B以减轻奶胀。
乳母如何补充钙科学家的调查发现,喂养孩子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母亲的脊椎骨质密度平均降低5.1%,股骨质密度平均降低4.8%,而用牛奶喂养或者母乳喂养不到1个月的妇女,骨钙几乎没有丢失。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妇女来说,因哺乳丢失的钙将会很快得到恢复,母乳喂养孩子6~9个月断奶的妇女一年后恢复了丢失的骨钙,而哺乳期超过9个月的妇女的骨钙却没有得到恢复。由此看出,年轻和营养不良的乳母,长期哺乳可能会丢失大量的骨钙,这就有可能导致她们绝经后骨质疏松。
母乳是宝宝最佳的食物,用母乳哺育宝宝,还可避免自己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因此,为了避免母亲哺乳时间过长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年轻的乳母要注意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钙的吸收量受维生素D的影响)的食物。此类食物有粗杂粮、牛奶、鱼类、禽蛋、动物内脏、大豆及其制品等。
哺乳时怎样服药由于哺乳妇女服用的药物,确实可以出现在乳汁中,婴儿对许多药物又往往比较敏感,比成人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乳母应该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如果确实需要用药,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避开乳汁药物浓度较高时哺乳,如服药前哺乳比服药后哺乳好。
(2)要注意选择药物种类。一般小分子药物容易进入乳汁,而大分子药物不易进入乳汁。但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尽管进入乳汁的量极微,也可以对婴儿产生较大的损害。
(3)能局部用药的就尽量避免全身用药。如乳母便秘需要导泻,宜选用局部作用的开塞露或甘油栓,而不能采用像大黄等作用猛烈的泻药。
(4)妇女在哺乳期服药后,药物可以到乳汁,婴儿吃奶后,药物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乳母服药应十分注意。有的药物在乳汁中含量特别高,例如抗甲状腺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可为血液中浓度的几倍到十几倍,很有可能引起婴儿甲状腺肿和粒细胞缺乏症。抗生素类药物例如四环素在乳汁中的浓度,平均为血液中浓度的20%,氯霉素为50%,青霉素为2%~20%,这些抗生素虽然在乳汁中含量有限,但可以使弱小的婴儿发生过敏反应。乳母服用溴化物、巴比妥可引起婴儿嗜睡或发生皮疹。乳母如果用大剂量的吗啡,婴儿吃奶后可引起吗啡中毒。在哺乳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使乳汁减少,甚至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药物对婴儿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1)抗生素。抗生素有抗菌、消炎作用,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类药品。
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主要有:①青霉素类药物可从乳汁中排泄出来,并可造成婴儿的过敏性反应。例如,乳母使用了氨苄西林,可造成婴儿的腹泻或真菌病。②氯霉素在乳汁中的浓度,可达母亲血液中浓度的一半。氯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对婴儿的毒副作用表现为拒乳、昏沉欲睡、呕吐等不良反应。所以,哺乳的母亲们不应当使用氯霉素。③20世纪60~70年代,四环素使用得非常普及,结果许多孩子出现了四环素牙,牙齿发黄、发污。四环素也是一个大家族,属于这个家庭的药物,还有金霉素、强力霉素和红霉素等。乳母长期使用红霉素、可能使婴儿的肝脏受到损害。④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造成听力的损害,有可能使婴儿耳聋、耳鸣,影响孩子的听力。
(2)磺胺类。人们通常把磺胺类药物,称为消炎片。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仍在广泛使用。母亲服用过多,也会从乳汁排泄出来,结果可会使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母亲服用复方新诺明,孩子可出现叶酸缺乏性贫血。
(3)其他抗感染药。有一种抗病毒的药品,称为金刚烷胺,它可以使婴儿发生呕吐。萘啶酸通过乳汁,会造成婴儿溶血性贫血。甲硝唑也是一种常用的药品,它很容易进入乳汁内,使母乳有一股金属味,影响孩子吃奶,他们甚至拒绝吸吮母乳。
(4)麦角新碱。麦角新碱是妇产科常用的一种药物,它能够治疗产后出血。但是,这种药能影响乳汁的分泌,使妈妈的泌乳量减少,影响婴儿的发育和成长。
(5)止痛药与镇静药。吗啡是一种有强烈作用的镇痛药,也是一种容易成瘾的毒品。母亲使用吗啡,或有吸食毒品(如海洛因)的恶习,也同样会使婴儿成瘾,一旦停用,孩子也会产生戒断症状。有人睡不好觉,就服用有安眠、镇静作用的安眠药,或服用安定之类的药品。常用的安眠药有鲁米那等巴比妥类药物。母亲如果经常靠这些药入眠,哺乳的婴儿就会出现表情淡漠、嗜睡等症状,还会有体重下降。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它能使血液抗凝。所以,母亲服用阿司匹林,孩子可能发生出血倾向。
(6)抗甲状腺药。有的乳母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果哺乳期间仍然服用抗甲状腺药,如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的身体内,造成婴儿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甲状腺,还可能压迫孩子的气管,影响婴儿的呼吸。
总之,正在给孩子哺乳的母亲们,应注意用药。如果有病要服用药物,也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十分必要的药品最好不用,如果一定要用,应考虑对婴儿的毒副作用。假如药物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而药物又非用不可,那就不如停止母乳哺养,改为人工喂养。
产后乳房胀痛怎么办很多产妇在产后2~3天因乳腺管不通,乳房的血管、淋巴管扩张而感到乳房胀痛,如果产妇本身的乳头小而凹陷,新生儿吸吮困难就更加重了乳房胀痛。所以,产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产后3~4天,不要担心母乳不够而喝过多的鱼汤、肉汤等。
(2)要使用合适的乳罩悬托乳房,以利于血液循环。
(3)产后要尽早哺乳,让婴儿多吸吮,使乳腺管畅通。若婴儿不愿意多吸,可徒手或用吸奶器协助乳汁排出。